《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重庆市万州三中 余毅
一、教材分析
《水的净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以及蒸馏这两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还处于启蒙阶段。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水和天然水。
2、初步认识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3、了解化学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分析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方: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观赏和思考,初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堂上欣赏视频、观看动画、感受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爱护水资源,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过滤操作技能。
五、教学设计
1、以学生熟悉的重庆巫山千丈岩水库污染引入课题,设置问题情景分小组讨论,了解净化水的常见方法。
2、利用图示介绍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原理及工艺流程。
3、课堂活动:过滤法净化长江水。
4、家庭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一次公开亮相课,我感觉上的很成功,这是我教学方式的一次大的转变,“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我心目中早已显现,但很少使用。老感觉时机不成熟,小组只留于形式。近些年经常听课学习,看到他人课堂组织有序,习题设计层次性很科学,学生讨论有序,有热情。说实话,当时心里非常羡慕。我想人家为什么课堂这么有序?学生激情为什么这么高?一系列问题用现在我的脑海里。自己必须迈开第一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开始实施自己计划已久的“改革”方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逐渐生态化。虽然这次课上的可能不是最好,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但我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好评,这就是成功!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备课的时候自己精心的去准备,但我有时还会表现出无助,对学生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对班里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等等,有时感觉不知所措。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完善自己。
优点:
1、课题引入切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敢于创新,打破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协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3、小组讨论设置合理,有序;
4、小组讨论过程中能够关注弱势群体,激励本组学生积极思考;
5、语言比较清晰,简洁;
6、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组织有序;
不足:
1、课堂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可;
2、课堂时间分配不科学,
3、重难点,中考动向很难把握;
4、课堂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时间的控制不太好;
5、课件背景的颜色与字体的颜色对比不明显,没有视觉吸引力;
6、要科学运用课件,做好板书与课件分配,取舍;
7、课堂容量有点少,滤纸的构造没有讲出,导致后面问题的冷场。应注意个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
8、课堂落实不好,学生的笔记没有很好的给上。
转变:
1、认真钻研教材,课标,中考说明;
2、定期做中考真题,逐步分析中考动向;
3、增强自身课堂管理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
4、在备课上深下功夫,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5、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问题应紧扣课题重难点;
6、合理的分配课堂时间,在备课时就应该提前设计好,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7、坚持按时写高质量的反思,并不断的转变;
8、有机会多向有经验的的老师请教、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