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欣
来源:《学术探索》 2019年第1期
高欣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实现文化复兴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实现其价值的转化是时代发展所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是符合现代化的需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活力,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三维路径:一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决定了两者结合的需要;二是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两者具有共同的使命;三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决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维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9)01-0145-06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发展是符合现代化之需
新时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在研究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社会思潮对研究者的迷惑。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指引,源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传承的辩证统一。
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是时代发展的主体或中心,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人民文化交流当中的主流地位问题,是我们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创造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文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问题,由于个体差异,思想的差异性,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同样存在着参差不齐。社会顶层设计者必须从意识形态领域对人进行规范和引导。*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问题,谁占领了意识形态领域这块阵地,谁就把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文化又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有56个民族,有56种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由于生活习性不同,文化的内涵形式也存在着多样化。现阶段我国生产力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样必然导致不同群体对文化需求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我们党的统一领导和规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提供坚强政治理论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西方文化思想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冲击影响比较大,一些外来文化如“万圣节”“狂欢夜”“圣诞节”等对我国传统节日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商家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大肆宣扬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清除外来糟粕文化对我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要运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问题的能力,净化社会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我们所从事的各项文化创造与传播活动必须以这种理论为指导,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各项建设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国家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正确认同,是有效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引领人们在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基于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用新的理论将传统文化中残余思想抛弃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自我党建立以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源于这一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2](P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改革与发展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理论来解答,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必须到中国建设实践中找答案,也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如同习总书记指出的,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变化,关键在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执政规律建设中不断自我超越和创新转化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自信也越来越备受世界关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是一个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客观趋势,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要求我们学好、用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把二者有效融合,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担负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符合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文化复兴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注入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及发展的历史痕迹,更是炎黄子孙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特性,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治国安邦理念。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接受世界多民族文化发展的挑战和考验,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体现中国风格,体现中华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3](P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来历史的积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在世界范围内最显著的特性。但是,人类文明进入信息化、智能化以来,如何在新时代下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不得不去思考。毕竟,传统文化是历史
的产物,其精华与糟粕夹杂在一起,如何区分良莠不齐,弘扬与批判是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阐释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有效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鼓舞人们奋发有为。同时,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和中华优秀文化做到有机结合,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注入新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身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处在社会时代发展的场域中,要以崭新视角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精髓内涵的提升要给予新的诠释和价值转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动力。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层面的需要,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时空场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很难靠自觉自为的过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站在时代起点上,敢于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转化,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注入活力。如学者所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4]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相互促进、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进步和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相互促进的体现。
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确选择。4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传承经典、体现民族风格、体现民族情怀的有机统一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中华优秀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发展规划,还是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结合民族文化特色、传承精髓。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不断创新转化的成果,又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并不断提炼。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以及“名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
止”(《韩非子.饰邪》)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依法治国等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思想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坚持*同志提出的四个“伟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必将面临文化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及价值观多元化,这些会对人们产生重大的影响。*同志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在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场域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方法态度问题,更是立场问题,方克立先生提出了“马学为魂”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新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5](P16~19)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发展下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体,在发展中吸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要素、新活力。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更有活力和凝聚力。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发展的三维路径
(一)新时代历史方位决定了两者结合的需要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要不断结合中国元素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点、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具有相通性,二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途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繁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事关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运用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其在当代的价值。从哲学视角而言,要做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认同就是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社会群体在生产、交往中形成的价值观的一致性并遵循着社会的规则或规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共同的心灵归属感。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才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予全新的认识,才能把握新时代提出的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全新诠释,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推进。一方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人人要肩负责任,要有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方面面,并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了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建设,自觉认同文化渊源,认同血脉相连,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力的源泉。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引领,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宣传解读,重要的是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途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有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了物质的满足,人民必然有先进文化有更强烈的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如何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即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又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精髓是蕴藏“中国特色文化”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在实践中助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不断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坚持发展新理念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有了新理念才能对我们要从事的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正确的指导方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价值功能不能停留在感官语言的判断上,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结合,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结合。*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孕育,党领导人民在战争年代形成了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场域中体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人的自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首先要自信、有所作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增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上世界文化舞台中央的使命感。我国倡导“一带一路”的新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不单是带动沿线国家发展经济,而且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共享各国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对中国五千多年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但不自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优秀传统文
化的思想精髓挖掘出来,融入新时代思想中指导各项工作,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力之源。
(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两者具有共同的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进入新时代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在实现这一价值转化中需要理论工作者站在新时代维度去思考,“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成果传播出去”。[4]从新时代的起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继承问题提出了总体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研究路径的创新,不要局限于研究某一学派的思想体系,要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人民群众需要去研究各派学术思想。如围绕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思想进行思考,通过研究挖掘各家的思想观点、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之精髓并与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相结合,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总之,思维方式的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坚持古为今用,要做到有批判的继承,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发展的根本路径。
创造性的转化是指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按照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对过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文化意蕴,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毛泽东主张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食古不化。毛泽东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6](P707~708)继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价值,不是走传统封建的老路,而是要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有益因素,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7]提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任务,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成就总结得出的结论,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建立大国文化的需要。创造性转化不单是对经典的诠释,更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挖掘其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精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影响力,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创新性发展,是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予以提炼、拓展其内涵、注入活力、增强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相结合,实现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7](P41)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接地气,同时又要有开阔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做到包容并进,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文化发展的创新“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文化创新要有相应的配套机制措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里不是说文化经济化,而是要让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共鸣,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应。通过有效的文化管理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让文化在新时代软着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决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精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否有足够的自信,不仅源于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而且,通过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更能体现本民族文化优势与劣势。在交流碰撞中突出民族文化的本
质,“从本质上说,文化自信产生于广泛的跨文化交往、交流、碰撞乃至冲突的过程中”。[8]中华文化自古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是一个开放包容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都是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精华来丰富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始终以谦虚好学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借鉴汲取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精华来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如唐朝时期来中国的留学的学生高达近千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世界,在当时不仅让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同时,在这一交流传播过程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得以确立,树立文化标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就必须接受世界文化的考评。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通过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活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更加自立、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当然“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9]因此,我们在吸收借鉴世界多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又要守住文化发展的底线,既要在发展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又要在创新中凸显中国风格,必须要旗帜鲜明、道路明确,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更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总之,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实践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中国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活力,同样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探寻二者的契合点,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创新发展的双重效应。
[参考文献]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5]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侯德泉,唐亚阳.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气神——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J].文化软实力,2017,(4).
[9]*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On the There-Dimensional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GAO Xin
(College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Guizhou,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revival, we must adhere to the
Marxist cultural concept as a guide.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value by using Marxist views, position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ject vitality into Marxism’s localization in China,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three-dimensional path of Marxism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irst,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new era decides the need f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econd,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new era determines that both have a common mission. Third,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new era determines that the essence of other countries’ excellent cultures must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promo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Marxis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ree-dimensional
〔责任编辑:黎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