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分散效应——人不应该做旁观者
摘要: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关键词:责任分散效应、承担责任、责任感、旁观者
参考文献:《中华网新闻》 《责任心理学》
正文:
生活中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在大街上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老太太躺倒在地上,围观的人群里竟然没人去搀扶,甚至没人打急救电话。其实,这也是责任分散效应在作怪,人们总认为,那么多人,一定会有人去扶,一定有人打120,我就别管了;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15分钟就要发车了。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五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乘客无一伸出援手; 2010年11月,网上有一段视频引发公众关注。视频显示:在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的街头,
- 1 -
发生了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个婴儿被丢弃在街头。4天的时间居然没有一个路人去关心这个可怜的孩子,最终寒冷的冬天带走这个孩子鲜活的生命。据附近学校的学生称,婴儿是在11月21日晚上被扔到那里。婴儿被抛弃的地方并不偏僻,平时来往的行人也很多。学生说, 他们发现孩子后就报了警,但三天后警方才赶到,并把孩子遗体送到殡仪馆。为何孩子在寒冷的街道上 躺了近4天,却没人给他一点温暖呢?
观者不出手相助正是责任分散现象所导致的,同时告诉我们,在遇到凶险状况的时候,向特定的某一个对象求救比向围观者集体求救有效果。当然,当发现别人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也不要因为围观者众多就在潜意识里把责任丢给他人,冷眼旁观,而是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援助。
前段时间有件事很值得我们去反思,那就是在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诚然有其复杂的社会成因和特定的人物情境,但站在安全工作的角度来看,“小悦悦事件”不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是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其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责任分散效应”发挥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小悦悦事件”,就会发现,“责任分散效应”显然影响到了这些路人,救人的责任扩散到18个路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责任则意味着没有人有明确的责任,导致他们产生“我不去救,别人会去救”的想法,进而形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
- 2 -
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通过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确定路过者和附近店家一起构成了一个旁观者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人人都目睹了小悦悦的不幸,也人人都可怕地明白自己不是唯一的目击者。于是便有了“别人都不敢去碰,我怎么敢去碰”的冷漠结局。
并不是永远都是人多力量大,有时候人太多,只会加重人的惰性。一件件社会令人心寒的事件在提醒我们,想要打破中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传统,得先打破这可恶的“责任分散效应”。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制度上的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企业生产安全、政府安全监管等社会层面都需要建立完善各层级的责任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才能达到全面有效地预防责任分散效应。
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似乎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来一缕缕黑烟。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快跑啊,打119啊……那么,如果你在一间大报告厅里,里面坐满了人,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可是其他人泰然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在做梦。当看到其他人也在这么做时,你终于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了。至于打119嘛,“没我的事儿!”这是ohn Darley and Bibb Latane在1968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实验之一。那些“泰然自若”的都是他们的托儿。他们发现在场的托儿越多,
- 3 -
被试反应越慢。类似的实验他们还做了好几个,比如让一个被试和其他人通过电话交谈,然后电话的一端假装癫痫病犯了。如果被试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跟他通电话的话,他会迅速报告。你一定猜到了,如果他以为有很多人一起通话的话,就可能缓报或不报。
人们常常要以别人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所以这就导致了多人在场时反应会变慢。同时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做,自己就不做了,或者抱着罚不责众的心态,所以也就没有人报警了。
呼救的时候更要注意了, 比如喊“大哥!救命啊!”就比光喊“救命啊!”强多了。喊的时候要尽量看着对方的方向。 最好能让人感觉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避免“责任分散效应”的对策:责任不但是一个法律性的制度性规定,而且还和行为人心理因素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我们应更多地弘扬积极的责任,也就是遵循人善设计的责任。在这里,主要是从行政人员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解决此问题。如何从心理层面上避免和解决“责任分散效应”所带来的问题。办法和途径包括:明确责任、提供榜样作用、把责任明确为利他主义动机等等。同样,这种心理学中的解决办法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到避免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责任分散”上来。(1)促进“责任凝聚”。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要求我们在行为过程中凝聚力量、增加内聚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内聚力促进了团队内的沟通,并能逐步形成共有的价值观,更能加强团队每个成员对集体的责任感。促进“责任凝聚”是解决“责任分散”的最优解。(2)增加责任明确性。在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由于职、权、责互相脱钩,行政人员在运行权力过程中往往没有明确的责任感。这种失衡的权责关系结构也导致“责任分散效应”的出现。对此,国家应从行政执法监督方面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依靠各级政府或设置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明确责任机制,确保职务、权力、
- 4 -
责任三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3)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研究表明,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行政人员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都会增加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减少“责任分散效应”的出现。(4)同时与其职责路人冷漠,还不如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培训,从小孩子抓起。已经走向社会的人们,由政府出资,按单位或居住区进行培训,这类培训应该包括公共危机应对的所有突发事件,让每一个国人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达标,才是彻底解决路人围观或冷漠的根本办法。
既然知道了旁观者效应,那么就不要再继续旁观下去了,遇到什么事儿了,要发扬马大姐的精神,那可不叫管闲事,那叫热情。只要大家都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避免责任分散效应的发生,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