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鱼饵时,要考虑所钓鱼的食性、习性。也就是说,钓什么鱼配什么饵。鱼类主要是利用嗅觉来摄食的。鱼的嗅觉非常灵敏,据说比警犬强数百倍,这就是为何人们在夜里垂钓时,鱼依然会咬钩了。以鲤鱼为例,鲤鱼不但嗅觉好,而且味觉也发达。除寒冷季节喜觅食蚯蚓等高蛋白动物饵料外,一年中绝大部分摄食期内,鲤鱼主要觅食醇香的谷类、豆类以及甘甜的薯类等素饵。因为长时间的摄食习惯,已使它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因此对饵物的香甜气息也保持着一种独特的爱好。古人云“临渊垂钓,必芳其饵”“善钓者出鱼于千仞之下,饵香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道理,制作未了自然应该以香甜为好。与喜食浓甜的鲫鱼相比,鲤鱼则喜欢淡淡的香甜饵。这里的“浓”和“淡”绝不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的。鱼的嗅觉、味觉比人类强数百上千倍,若人闻过、舔过觉得可以,对于鱼来说可能就过于强烈了。有人采用过量的大曲酒和饵,抛饵后鱼星(鱼拱动水底污泥时产生的水泡)迭起却不咬钩,其道理就在于香味将鱼儿聚来,味道过于强烈使鱼受不了刺激而无法吞饵或吞而复吐,即“嗅酒香而聚,尝酒辣而离”。有人为求其甜,过量掺兑食糖、蜂蜜、奶粉、香精之类(以人的口感为标准),往往会使鱼因难以承受而弃之。
在制作饵料时,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香甜的物质,这样会增加其诱惑力,但也不是所有香甜的东西都灵验。在所有的香甜物质中,又以天然的原料为最好,合成的香甜物质稍差些。天然香甜原料中,又以谷、豆、薯类以及其他植物类的天然气味为佳,如炒芝麻粉、蚕豆粉、黄豆粉、麦麸、香油、曲酒、丁香、桂花等。合成原料中,有椰蓉、香草、菠萝、香蕉等香型香精,以及香兰素粉和某些中草药等。这些东西的调配使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区别,需要做到浓淡适度,气味与适口性相统一,以及诱饵、钓饵有别(诱饵起到将鱼诱来的作用即可,钓饵则使被诱来的鱼产生强烈的吞食欲望。这一般要经过钓者反复试验才能取得切实管用的效果)。
除此以外,诱饵和钓饵的配制还有以下几个要点。
1.在滤食性鱼类、掠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杂食性鱼类与草食性鱼类比较偏爱甜、酸、香等味,拒绝辣味,反对苦味、异味。故在配饵选料时,应注意避免用辣、苦等味的物质。
2.诱饵和钓饵的颜色要有白色或黄色,以便引起鱼类的注意力。因为鱼的视力有限,加之水体中的淤泥多为黑色,用其他颜色作诱饵或者钓饵不能达到醒目的效果。唯有白、黄两色才能与水体中的黑淤泥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引起鱼的注意。
3.诱饵制成松散型,颗粒要略为粗大些,便于诱饵快速落底,以达到快速聚鱼、迅速上钩的目的。同时也应注意诱饵的物理性能(雾化作用)。钓饵要制作得紧凑些,黏性要大,并有一定硬度,下水后不易散开。
4.针对不同的诱饵和钓饵,只能选用一种香型。勿将两三种不同香型的诱饵或钓饵合在一起使用,避免气味相互抵消、串味,或是生成其他的怪味,使鱼厌食、反感。
5.配制诱饵和钓饵时,应注重化学性能与物理性能的利用。在植物类诱饵中可适当地加入一些用中药炮制的添加剂,以增强饵料的色度和味道,如用酒泡丁香、山柰、茴香、细辛、通草等中草药剂,但必须禁止使用某些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鱼类生态环境的化学物质。
6.配制诱饵、钓饵,要针对钓场(尤其是池塘)所投喂的钓饵,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的保障。
如何根据水情选钓饵?
夏天垂钓通常风浪较大,除了风浪水,还有洪汛水和浓浑水。
1.风浪水。因为夏天比其他季节风更多、更大,从而使得钓场的水面出现了波浪起伏的水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钓者所用的钓饵就要以荤饵为主了。因为荤饵在风浪大时,更能发挥其腥味的诱鱼作用。
2.洪汛水。当山洪暴发时,河里的鱼儿也被冲到了上层,这时用饵要以荤饵为主,因为洪水的动荡,素饵很快就会被冲击得无影无踪,不会被鱼儿发现,而荤饵可以发挥其能“动”的优势。
3.浓浑水。到了仲夏、盛夏时节,随之而来的雷雨也多了起来。若在江河发生洪水之后的缓流水域中垂钓,因缓流水的荡涤作用且水色浓浑,也要使用荤饵,最好是鲜活的虫类饵,其在钩上伸卷蠕动更能诱鱼上钩。
4.清水、静水。在清水和静水中垂钓,一般都以素饵为主。其原因是在静水中素饵能保持长久的诱鱼效果,鱼儿在远处便能准确地发现素饵的存在。
当然,以上方法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在一种饵料缺乏时,也可用另一种饵料代替。例如没有荤饵,但又不得不在那些比较动荡、混浊的水域中垂钓时,就只能使用素饵,但要以有劲道、不易被洪水冲散的饵料为好。而在清水、静水中垂钓也常有使用荤饵的。总之,根据不同的水情选择适合的钓饵,才能获得好的钓绩。
如何根据季节选钓饵?
钓饵的好坏直接影响钓鱼人的钓绩,所以选择钓饵时钓鱼的重要环节。季节的不断变化,使鱼类的捕食习性也在改变,如有水蚯蚓的池塘,鱼儿喜食面饵,而多草的池塘,鱼儿却又喜食荤食等,因此还应根据季节来选择钓饵。
1.春季。这时,鱼类刚从蛰伏中恢复,需要摄取各种养分。红虫、蚯蚓等富含蛋白质的饵料就是很好的钓饵。因天气乍暖还寒,蚯蚓还无踪可觅,所以只得用红虫垂钓。到了三、四月,便成了春钓的好时机。5月份的鱼儿在经过一个贪食期的复壮过程之后,便进入交尾产卵期了,所以不再贪食。等到6月份的产卵期过后,便进入了夏季。
2.夏季。这时的天气开始燥热,浮游生物、水藻类植物多了起来。而此时因为季节的变化,鱼儿的口味也有了变化,一般较大的鱼都喜欢素食,因此这时应选用面饵。到了六七月份,那些小鱼仍处于生长期,喜欢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可用蚯蚓钓小鱼。进入8月份,鱼儿的第二次产卵期又开始了,这时的鱼大多不爱觅食。9月便进入了秋季。
3.秋季。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各类食物也最为丰富,不管面饵、蚯蚓、肉蛆,还是蜂蛹等,都是鱼儿喜爱的饵料。所以这时钓鱼的黄金季节。
4.冬季。上冻以后,鱼儿又转入了蛰伏的状态,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差。这时的鱼喜食红虫。
各种鱼儿的食性及嗜好不同,因此增味料也有多种,主要有香味料、甜味料、酸味料、腥味料等。
增味料有特殊的诱鱼作用,它既可以用作蘸饵,又可作为钓饵的配料。其主要特点如下。 1.诱鱼力强。增味料均是能散发浓烈气味的物质,这些物质的气味都比鱼类平时食物的气味要浓烈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为鱼类的嗅觉极为灵敏,隔很远就能闻到这种气味,只要这种气味一出现,鱼儿便会奔饵而来,群鱼汇集。
2.选择性大。有的鱼喜欢这种气味,有的鱼喜欢那种气味,如果想专门钓某种鱼,就得使用它所喜欢的增味料。如鲤鱼喜香甜,就要给它准备香甜的增味料;鲢鱼偏爱酸味,就得用酸味较浓的增味料来进行引诱。
3.用量少。一般的增味料浓度都很高,在使用时不宜过多,只需少量即可达到诱鱼的效果。如蘸饵,每次只需在饵料外蘸上少许即可。如果用得过多,使气味太过浓烈,鱼儿反而会因为不适应而使饵料失去效果。因此,在使用增味料时,要特别注意适量添加。
4.品种繁多。能提供不同气味和味道的物质极多,随着不断开发,市场上的增味料品种
也在日益增多,钓鱼人对于增味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什么叫转移打窝法?
转移打窝法就是在垂钓过程中,先打一个主窝,然后在钓点附近2米处的水域另做一个窝。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小杂鱼引过去。这个窝诱饵的比重一定要轻,雾化的程度要大,并尽可能使其飘落的速度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声东击西的效果。而主窝里面的诱饵则刚好相反,不但比重要大,还要能迅速落底,但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溶散性。一般可采用传统打窝法,能用手抛,也能用打窝器。钓饵的比重应大一些,尽可能采取守钓的方式。这样就有了相隔2米左右、一浮一底的两个窝子,底窝主攻鲤鱼、鲫鱼,而2米以外的假窝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有可能诱来草鱼等中层鱼类,进而变成了有效的真窝。
如果垂钓的水域鲢鱼、鳙鱼较多(一般的钓场都不让钓鲢鱼、鳙鱼),也能采用上面的方法在钓点附近打上一个酸臭窝,以引走鲢鱼、鳙鱼而专钓对象鱼。
采用上述打窝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布在钓点附近的假窝要经常补充诱饵,一次不能补多,以少饵、多次为好。 2.如果遇到有风浪的天气,把假窝做在下风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为下风处是小杂鱼喜欢的地方。
3.最为关键的是要看准鱼道。如在水库垂钓,要根据季节、天气、环境选择钓点,或选铧尖处(自然水域岸边的凸出),或选弯沟汊内,否则就算打窝方法对路,也只能遭遇„„
怎么补充诱饵?
补充诱饵又叫补窝。一般外出垂钓,少则半天,多则一天。一个诱窝不可能持续这么久,因此,在施钓过程中必须适时补窝,使鱼儿恋窝不走。
补充诱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入水轻。因为窝点已经有鱼了,所以在补窝时就要特别小心,动作要轻主要表现在饵料入水要轻,声音尽量要小。鱼儿如果受惊,就会一哄而散。所以补充诱饵时不能用手直接撒向水中,应将诱饵置于撒窝器中,慢慢地接近水面,轻轻地使其入水,将诱饵倒于窝点处。
2.数量少。补窝时,诱饵的数量不能过多,也就是相比于第一次撒诱饵的数量要少一些。因为窝里的鱼已经吃了不少诱饵,有得也已半饱,如果再多撒饵,鱼吃饱了就对钓饵不感兴趣,也就不会再咬钩了。
3.补窝勤。补充诱饵的次数要多些。这是为了让鱼儿能够长久地留在窝内,并不断上钩。
在垂钓时最好打2~3个窝。在一个窝里钓上几条鱼后,可转到另一个窝里继续钓,并在空着的那个窝里适时补饵,以便过一会儿再来钓。这样轮钓、勤补,可引诱鱼儿不断进窝。
4.饵料精。所用饵料一定要精。后面补充的诱饵都应比第一次所撒诱饵的质量要好,可以少,但一定要精。如开始时撒的诱饵以糠粉、麦麸为主,补撒时就应在原来的诱饵中加入炒香的黄豆粉、芝麻粉、鱼粉等,使之香味更浓,对鱼才更有吸引力。
如何防止鱼散窝?
当鱼儿一条接一条地上钩时,忽然浮漂不动了,鱼泡也没有了,鱼儿突然都跑掉了,这就是散窝。
那么怎样防止鱼散窝呢?
1.在布窝前,要用漂、坠探明水底的情况,找到最好的钓点。
2.钓鱼时移动要轻,最好的做法是轻轻将钩饵原地提出水面,再重新放入钓点。 3.要看清楚漂,当漂动时要确定鱼是否真的咬钩了,还要判定钩饵是否已经进入鱼嘴了。如果没有进鱼嘴就不能起竿,反之就必须毫不犹豫地起竿。
4.准确起竿拉鱼后,应握住钓竿,仔细观察钓线的走向,随后顺势将鱼带出窝区,在远离窝区的水域进行处理。
5.如果水中有人游泳、打捞物品等,都有可能引起惊窝散鱼,应尽量避免。
如何选择钓点?
选择钓点是每一个钓手最关心的事情,因为钓点的好坏关系施钓的成败。尤其是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钓点的正确与否就显得格外重要。
资深的钓友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不会急于开钓,而是喜欢找塘主聊聊或是围着塘边转一圈,仔细地盯着水面观察,看看哪里有鱼星或是鱼游动的水花,询问水的深浅和投喂的饲料。他会根据已知的情况,再结合所钓对象鱼的食性、习性和当时的气候条件,准确地选择好的钓点。
选择好的钓点对于自身的钓友来说很简单,而对新的钓手来说却是件难事,原因是资深钓友已掌握了选择好钓点的规律,而新手还没有完全掌握鱼类的食性、习性及洄游规律。如何选取好的钓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依鱼的趋温习性选钓点。如果水温出现较大的变化,就可能导致鱼类食性的改变。如
底层鱼浮于上层水、中层鱼浮至水表,这都是温度对鱼的影响而造成的结果。鱼类的适宜水温在5~28度。
2.依鱼的趋氧习性选钓点。溶氧量低则鱼无食欲,当然鱼也不会咬钩。因此不要选择浮游生物过多处作为钓点(浮游生物消耗溶氧),而应选择浮游生物少的地方作钓点。
3.依鱼的趋风习性选钓点。水面的下风处同时也是不耐低氧鱼类的庇护所。因此,大水面的下风处往往都是最佳钓点,但前提是风不能太大。
4.依鱼的摄食习性选钓点。如鲫鱼喜欢在水体中有淤泥和腐殖质较多的地方觅食,草鱼喜欢在长有水植物、菱角秧、芦苇的岸边觅食,黄颡鱼和鲶鱼更喜欢在水下有树根、烂草、洞穴、石块、朽木等较为脏乱的环境中觅食,青鱼、鲤鱼会在水体的较深处、水下有石块或凹凸不平的环境中觅食。
5.依所钓的对象鱼选钓点。钓鲫鱼可选择水下泥底有草的地方作钓点,主钓鲤鱼可选择水下淤泥与乱石交界处作钓点。钓黄颡鱼、鲶鱼则可在雨天,或是闷热、气压低、无日照的阴天,选择有石缝洞穴或水下脏乱的地方作钓点。
钓罗非鱼有哪些技巧?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会改变栖息水层。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它虽是一种吃饵凶狠的小型鱼类,但如果不了解其习性也是不易钓获的。在静水区,垂钓罗非鱼要懂得看风向,才能获得好的钓绩。在池塘或水库垂钓时,如果刮南风应在北岸施钓,如果刮北风则应在南岸施钓,其余风向以此类推,只要气温适宜,必有收获。依据罗非鱼“喜温”这一特性进行施钓,收获量较佳。
1.垂钓罗非鱼的诱饵,一般可用猪血粉、菜籽饼、米饭等,每次撒150~200克,隔四五十分钟再撒一次,这样可以诱引鱼群不离窝。由于罗非鱼喜欢集群活动,所以撒窝要少而勤。至于钓饵则以蚯蚓为主。
2.夏天主要是钓中上层钩。有时阴雨连绵,人有凉意,一连几天河水暴涨,趁这个机会钓鲶鱼、鲤鱼、鲫鱼是绝好时机,而罗非在这种天气就比较难钓了。待到雨停日出,温度转高,罗非鱼便频频上钩。虽然有句俗话说“神仙难钓午间鱼”,但雨后天晴的午间,由于温度转高,却是钓罗非鱼的黄金时段。
3.冬天(冬春主要是钓底钓),在河里便难以钓上罗非鱼了。如果有开放的水库或池塘,且岸边有浅滩区域,温度一连几天都在17度以上,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垂钓,总是不会落空
的。如果有2~3级的南风(冬春如吹南风,天气一般都是暖和的)且温度在22~24度,在北岸浅水区迎着风浪的15~20厘米水深处垂钓,也能连连上鱼。较大的罗非鱼在离岸边三四十米水域外,水深一米多。值得一提的是,温度一连几天低于15度,便难钓上罗非鱼了。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20日,罗非鱼在水库或池塘很难钓到;在河里,6月初罗非鱼开始摄食,6月下旬至8月的每次大雨后,河水上涨的第二天开始往后3天里,是垂钓罗非鱼的最好时机。
4.用浮钓、底钓,都可以钓罗非鱼。因罗非鱼视力差、不敏感,下钩后,手竿要拖动一下,让钓饵在水中有动态,仿佛活虾、活蚯蚓在晃动,极具诱惑力,罗非鱼成群抢食,故中钩率高。罗非鱼唇圈较硬,口内密布尖齿,咬住钩后双唇合紧,加上它的背棘成排,故摘钩时手掌易被刺伤,所以最好戴一只手套摘钩。钓罗非鱼提倡用小钩、细线、小坠,一般用拉力为3千克的线,6号或7号的小钩。罗非鱼吃钩,先含嘴里不动,品定可食后,慢慢下吞,轻轻游动,故浮漂是有点动、立浮、慢移、下沉;大罗非鱼吃钩,浮漂点动两下,快移,快沉。因此,装钩时钩尖不要外露,让鱼含钩时不挨刺,不吐钩。有些水域食物少,钩尖外露也能频频上鱼。钓罗非鱼不提倡飞快提竿,否则容易扯破鱼嘴,以慢慢抬竿为佳,后拖再甩上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