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南岸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重庆市南岸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重庆市南岸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1分)7世纪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关系,藏族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这件事发生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1分)“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3.(1分)宋人写诗“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赞美的由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著名工程是(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4.(1分)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属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的是( )

①册封五世②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者③派兵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④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1分)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 人在医学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明代最伟大 的科技成就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6.(1分)历史学家吕思勉说,“他以诗为词,用词去表现诗的传统题材,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

功能”,“他”是( ) A.白居易

B.苏轼

C.辛弃疾

D.杜甫

7.(1分)文物对于探究历史有着重要价值。如图图片所示文物能反映唐朝时民族友好交往的是( )

A. B.

C. D.

8.(1分)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以下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棉花种植由北向南推广 B.商业店铺遍布大街小巷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D.在临安设有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9.(1分)“为了长生不老的目的,却研制出致人死命的战争武器,对炼丹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嘲讽。”这项战争武器起源于( ) A.火药的发明 C.指南针的发明

B.印刷术的发明

D.编写《天工开物》

10.(1分)历史学习中,要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以下表述属于史论结合的是( ) A.戚继光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

B.清朝时设置府,隶属福建省

C.清朝大兴,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D.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

11.(1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文帝时创立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B.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明朝时,科举制退变成“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2.(1分)观察下面两幅古代城市平面图,能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有:( )

①长安城和北京城都有宫城和皇城,布局整齐,气势宏伟 ②明朝都城有三重,皇城居于最中心 ③唐明两朝都城都有集中的商业区

④唐都长安与明都北京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1分)史学界一般认为,唐玄宗统治时期,看似强盛,实则危机四伏。这里的“危机“主要 表现在唐玄宗( )

①荒废朝政②追求享乐,宠幸杨贵妃③重用佞臣④使地方节度使势力坐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1分)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曾经统治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 ①后梁②后晋③后蜀④后周⑤北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5.(1分)18世纪70年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 章。

带领土尔扈特部历经艰辛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是( ) A.渥巴锡

B.尺带朱丹

C.皮罗阁

D.忽必烈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16﹣20题:

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使“广纳贤良”的政治方针得到具体落实。太宗一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群臣进谏、太宗纳谏中很大部分,诸如止徭役、息征战、戒奢纵、“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8世纪《贞观政要》编成,不仅历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欢读它。大约在9世纪,《贞观政要》又传到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贞观时期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17.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16﹣20题:

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使“广纳贤良”的政治方针得到具体落实。太宗一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群臣进谏、太宗纳谏中很大部分,诸如止徭役、息征战、戒奢纵、“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8世纪《贞观政要》编成,不仅历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欢读它。大约在9世纪,《贞观政要》又传到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

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唐太宗采取多种措施,营造了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 18.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16﹣20题:

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使“广纳贤良”的政治方针得到具体落实。太宗一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群臣进谏、太宗纳谏中很大部分,诸如止徭役、息征战、戒奢纵、“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8世纪《贞观政要》编成,不仅历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欢读它。大约在9世纪,《贞观政要》又传到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良”之臣。 19.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16﹣20题:

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使“广纳贤良”的政治方针得到具体落实。太宗一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群臣进谏、太宗纳谏中很大部分,诸如止徭役、息征战、戒奢纵、“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8世纪《贞观政要》编成,不仅历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欢读它。大约在9世纪,《贞观政要》又传到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唐朝社会进入全盛时期。 20.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16﹣20题:

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使“广纳贤良”的政治方针得到具体落实。太宗一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群臣进谏、太宗纳谏中很大部分,诸如止徭役、息征战、戒奢纵、“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8世纪《贞观政要》编成,不仅历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欢读它。大约在9世纪,《贞观政要》又传到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中华文明中的传统政治理念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21.(3分)如图是《明末农民形势图》,请将下列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大顺政权建立地点 B.明崇補帝自杀地点

22.(2分)(1)如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框内: A.大运河的中心 B.大运河最南端

(2)据图指出:大运河有何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6分,第24题7分,共13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

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材料二 商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为宋词的传播提供了极佳的传播环境;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使宋词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娱乐活动商业化,勾栏瓦舍的出现,为这种娱乐性文学的发展培育了最合适的社会文化土壤。同时,宋词这种新兴的文体,以其特有的抒情手段、文体风格和传播方式,描绘了宋代城市生活的胜景。而也是这种别具风情的城市土活,为宋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谭俊洪《宋代经济发展对宋词传播的影响》

材料三 清代文学是现实社会生活造成的。清朝的文人学者,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 迫和统治,较普遍地存在反对清廷的民族思想。……随着城市工商业的活跃,一度 被摧残的资本主义萌芽又开始发展,促进了戏曲小说的繁荣。乾隆、嘉庆时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儒生们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因而文学创作的复古倾向也更为严重。

﹣﹣﹣﹣据卢东林《清代文学概述》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诗歌反映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与宋代城市生活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繁荣的因素。 (3)对于文化与时代的关系,上述材料有何共同认识?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9世纪,印刷的佛经 和儒家经典、日历、农书及大众书籍大量出现,尤其是在中国西南部。宋朝在巡视 乡村时会携带大量介绍农业技术的书籍,广为散发。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用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公元3

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我国 古代科学技木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形 成的。同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木比较重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在许多科技领 域中都有所体现。

材料三 同其在西方的爆炸性影响比较起来,中国的三大发明对中国却没有什么影 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绝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 度与习俗。这一重大差别的根由可以在新的西方文明的独特性一多元化,适应性强,摆 脱了束缚欧亚其它所有文明的传统枷锁中找到。

﹣﹣材料二三均摘自尹红梅《中国科技发展史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的发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不大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分,每小题6分,共12分.

25.(6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请回答:

(1)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而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是谁?列举唐朝先后设置的管理天山南北地区的行政机构。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哪一王朝?列举这一王朝民族融合的成果一例。

(3)武力平叛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列举清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的平叛斗争。

26.(6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

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请回答:

(1)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印度,学习印度的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文化。这昭示了唐朝对外交流有什么特点?

(2)瓷器是中国古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力载体之一。请指出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瓷都地点。如图为目前发掘的最大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银铜器400多件套,这说明了什么?

(3)远洋航行是促进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哪一科技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条件?《明成祖实录》:“愿比内郡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之类 的事情比比皆是,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何重大意义?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南岸区七校联考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民族关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带去先进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由此可知被人民亲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文成公主。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2.【分析】本题考查了鉴真东渡日本。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解答】东瀛是指东边的海里的岛屿,即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据此可知这个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 3.【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唐时期的建筑。

【解答】隋唐时期建筑水平高超,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

拱桥。 故选:B。

【点评】准确识记隋朝的建筑﹣赵州桥。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活动的相关史实。掌握清朝时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册封五世的是顺治帝;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者的是康熙帝;派兵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是在明朝时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复在康熙帝时期。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5.【分析】本题以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人在医学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依托,考查《本草纲目》。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人在医学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明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的著作是《本草纲目》。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且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6.【分析】本题以历史学家吕思勉的话语为依托,考查宋词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历史学家吕思勉说,“他以诗为词,用词去表现诗的传统题材,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功能”,“他”是苏轼。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7.【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青藏高原一带。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故能反映唐朝时民族友好交往的是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商业店铺遍布大街小巷,打破了市与坊的界限,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在临安设有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A项表述错误,棉花种植由南向北而不是由北向南推广。 故选:A。

【点评】注意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火药的发明。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解答】据“为了长生不老的目的,却研制出致人死命的战争武器,对炼丹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嘲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战争武器起源于火药的发明。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

泛用于战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论结合的相关史实。史实指的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史论指的是主观的想法。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指的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史论指的是主观的想法。选项A、B、D属于历史史实,清朝大兴,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属于史论结合。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论结合的相关史实。 11.【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解答】据所学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关于科举制的叙述,错误的是隋文帝时创立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分析】本题以两幅古代城市平面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和明朝北京城。

【解答】分析古代城市平面图可知,是唐朝长安城和明朝北京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有宫城和皇城,布局整齐,气势宏伟,唐明两朝都城都有集中的商业区,唐都长安与明都北京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①③④是正确的选项;②选项明朝都城有三重,宫城居于最中心。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长安城和明朝北京城的相关知识点。

13.【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

区遭到浩劫。

【解答】史学界一般认为,唐玄宗统治时期,看似强盛,实则危机四伏。这里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唐玄宗①荒废朝政②追求享乐,宠幸杨贵妃③重用佞臣④使地方节度使势力坐大。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标志是安史之乱。 故选:D。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4.【分析】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曾经统治黄河流域的政权有①后梁②后晋④后周⑤北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15.【分析】本题考查了渥巴锡。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

【解答】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因不堪忍受沙俄压迫,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领导下,万里东归,返回,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有关内容。贞观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解答】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加以概括。唐太宗统治时期,爱惜民力;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这一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故答案为: A。

【点评】掌握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影响。

17.【分析】本题以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为切入点,考查贞观之治。 【解答】由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兴致太平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使“广纳贤良”的政治方针得到 具体落实。太宗一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群臣进谏、太宗纳谏中很大部分,诸如止徭役、息征战、戒奢纵、“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多种措施,营造了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以贞观之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善于用人的有关内容。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解答】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人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作宰相,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但材料中并没有出现相关名臣的名字。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善于用人的有关内容的掌握,需与唐玄宗采取的措施区别开来。 19.【分析】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解答】题干材料中说明“开明的‘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开辟了道路”表明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唐朝社会进入全盛时期,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8世纪《贞观政要》编成,不仅历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欢读它。大约在9世纪,《贞观政要》又传到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可知,“中华文明中的传统政治理念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叙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三、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21.【分析】本题考查了李自成。明朝末年,政治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解答】1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推翻。左框为A大顺政权建立地点西安;右框为B明崇補帝自杀地点北京。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及明崇補帝自杀地点。

22.【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因此A是洛阳,B是余杭。 (2)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6分,第24题7分,共13分. 23.【分析】本题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诗、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可知,唐朝诗歌反映的时代精神是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2)据材料二“商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为宋词的传播提供了极佳的传播环境;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使宋词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娱乐活动商业化,勾栏瓦舍的出现,为这种娱乐性文学的发展培育了最合适的社会文化土壤。同时,宋词这种新兴的文体,以其特有的抒情手段、文体风格和传播方式,描绘了宋代城市生活的胜景。而也是这种别具风情的城市土活,为宋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可知,宋代城市生活的繁荣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宋词则描绘了宋代城市生活的胜景;宋词繁荣的因素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

(3)对于文化与时代的关系,上述材料的共同认识是文化是时代的反映,时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

(1)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2)宋代城市生活的繁荣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宋词则描绘了宋代城市生活的胜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

的。

(3)文化是时代的反映,时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诗、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印刷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不大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的相关史实。

【解答】(1)依据题干材料“到9世纪,印刷的佛经 和儒家经典、日历、农书及大众书籍大量出现,尤其是在中国西南部。宋朝在巡视乡村时会携带大量介绍农业技术的书籍,广为散发。”可知,这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强化。

(2)据材料二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有:成就辉煌;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但形成;重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据材料三“同其在西方的爆炸性影响比较起来,中国的三大发明对中国却没有什么影 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绝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可知,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不大的原因有:中国文明根深蒂固;中国帝国组织渗透甚广,绝不允许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起到了无以伦比的作用,并且至今还在产生着影响。我们一定要循着祖先的遗迹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我们要积极的融入到世界的现代化中,用我们的智慧把我们民族的科技文明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1)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政治秩序。

(2)成就辉煌;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但形成;重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中国文明根深蒂固;中国帝国组织渗透甚广,绝不允许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4)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起到了无以伦比的作用,并且至今还在产生着影响。我们一定要循着祖先的遗迹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我们要积极的融入到世界的现代化中,用我们的智慧把我们民族的科技文明发扬光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印刷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三大发明对中国影响不大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的相关史实。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分,每小题6分,共12分.

25.【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而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是唐太宗,唐朝先后设置的管理天山南北地区的行政机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元朝,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来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清朝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元朝;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清朝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6.【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郑和下西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印度,学习印度的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

进文化。这昭示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双向交流,对外交往频繁。

(2)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海一号”沉船的发掘说明了宋代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远洋航行是促进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指南针的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 条件;《明成祖实录》:“愿比内郡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之类 的事情比比皆是,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促进了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双向交流,对外交往频繁。 (2)宋代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指南针的发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促进了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