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生产工艺优化

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生产工艺优化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3年4月 88 第34卷第7期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oment 食晶硪究与并发 工艺技术 DOI:10.39690.issn.1005-6521.2013.07.023 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生产工艺优化 张杰,郗宏波,苏贺靖,王艳萍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 摘要:以从日本传统酸奶中分离选育出的优质干酪乳杆菌作为试验菌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 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配比为1:1:2;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37℃;乳 固体含量12%为最佳参数组合。 关键词: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工艺优化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roduction of LactobaciUus casei Yoghurt ZHANG Jie,XI Hong—bo,SU He—qing,WANG Yan-ping (College ofFoodEngineering andBiotechnology,TianjinUniversity ofScience and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Abstract:Lactobacillus casei which was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yoghu ̄was taken as the test strains.By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o ̄hogonal tests to determine the bes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fermentation parameter combination was the ratio of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s:Lactuobacillus bulgaricus:Lactobacillus casei of 1:1:2,inoculated quantity of 5%,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f 37 oC.milk solid content of 1 2%. Key words:Lactobacillus cazei;yoghurt;optimization technology 作者简介:张杰(1982一),女(汉),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 ●◆0●●◆◆ 表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1]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M1.2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583 『2]江苏新医学院坤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395 Table 2 Results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3】王若菲.锁阳——极具开发潜力的天然保健品[MI.卫生职业教 育,2003:158—189 f4 将盛岩,4]陈立德,赵良忠,等.枇杷叶熊果酸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 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9):186—188 [51于明明,周富强.刘军海.熊果酸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fJ1.氨基酸 和生物资源.2009 31(1):33—36 [6]罗荣珍,杜怀明,张利,等.微波一超声协同作用提取熊果酸的工艺 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1 1,39(4):2322—2323,2327 I7I付红军,彭湘莲.枇杷叶中熊果酸的索氏提取工艺优化【J】.食品与 机械,2011,27(2):59—61 [8]黎海彬.山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Ji.食品科学,2008,29 (8):475—477 收稿日期:2012—07—16 工艺技术 张杰,等: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生产工艺优化 乳酸菌作为定居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具有维持人 体中微生态平衡的作用,其益生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 的广泛关注。乳制品是乳酸菌发酵应用最多,也是最 为成熟的领域。市售的酸奶大多数采用保加利亚乳杆 菌和嗜热链球菌,但这两种菌在肠道内存活率较低, 其有益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ll_。 干酪乳杆菌(Lactobaeillus casei)作为益生菌的一 种,具有良好的耐酸及胆汁抗性,所以干酪乳杆菌进 入人体后可以在肠道内大量存活,起到调节肠内菌群 平衡、促进人体消化吸收等作用嘲。同时干酪乳杆菌, 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增强宿主对微生物病原体的非特 异性抵抗力,加快清除肠道内病原体,治疗肠道菌群 紊乱和增强肠道透性,从而防止食物过敏和急性腹 泻。近年来,由于对其宿主营养、免疫、防病等具有显 著的益生功效,干酪乳杆菌作为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 功能性食品,特别是乳制品的开发中,并逐渐为人们 所关注【3j。 本实验以从日本传统酸奶中分离选育出的干酪 乳杆菌为试验菌株,结合传统酸奶中常用的保加利亚 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确定最佳的适合酸奶 加工的工艺条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鲜牛奶(无抗生素残留);脱脂奶粉:雀巢公司;白 砂糖(一等品);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天津科 技大学食品生物技术实验室保存;干酪乳杆菌:前期 实验从日本传统酸奶中分离纯化得到。 培养基:改良MRS培养基、脱脂乳培养基等按文 献I4]的方法配置。 1.2 方法 1.2.1菌种活化 将保存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干酪乳 杆菌按1%(体积比)接种至液体MRS培养基中,37℃ 恒温培养,并反复活化2次~3次。 将1%MRS菌液分别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37℃ 恒温培养,并反复活化2次~3次。 1.2.2工艺流程 原料鲜奶一净化一脂肪含量标准化一配料(加白 砂糖)一过滤一预热一均质一杀菌一冷却一接种一分 装一发酵一冷却后熟、冷藏、成品。 1.2.3检验方法 1.2.3.1感官评价 由本实验室7人组成感官评定小组,采用百分制 89==I 对产品质量评分。感官评价标准见表1。 表1感官评定标准 Table 1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ensory quality 1.2.3.2酸度测定 采用NaOH滴定法,以T表示为:在150mL锥形 瓶中移入10mL发酵样品,准确到10mg,加入约20L 蒸馏水,用0.1N NaOH滴定,按下式计算酸度(。T) A=10×耗Na0H量×0.1×10 1.2.4单一菌种(干酪乳杆菌)发酵实验 以不同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乳固含量分 别进行单因素实验,记录凝乳时间,测定滴定酸度,评 价发酵产品的感官风味。 1.2.5混合菌发酵最佳参数实验 有研究表明阁,嗜热链球菌(st)及保加利亚乳杆菌 (Lb)在1:1的比例下接种,发酵的酸乳口感最佳。本 次实验将这两类乳酸菌以1:1的比例混匀同干酪乳 杆菌以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发酵剂,进行混合菌发酵实 验。以酸奶的感官评价及酸度为指标,采用k(34)正 交表进行正交试验。 1.2.6酸奶发酵 以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条件进行酸奶发酵,检测 发酵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单一菌种发酵实验 2.1.1不同接种量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不同接种量对酸奶发酵的影响见图1。 3 4 5 6 7 接种量,% 图1接种量对发酵产酸及发酵状态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dosage of inoculum Oil the acidity and quality of produc ̄ 90 张杰,等: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生产工艺优化 工艺技术 由图1显示,发酵酸度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接种量达到6%时增加趋势缓慢,到7%以上的接 种量时就有大量的乳清析出并且逐渐增加。在3%的 、 接种量时,各方面指标均不如5%的接种量,综合上述 原因,在正交实验中的接种量设为4%、5%、6%。 2.1.2不同发酵时间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由2.1.1确定接种量为5%,实验过程中发现在发 酵时间为6 hN8 h过程中,其逐渐开始凝固,所以将发 酵时间分别设为6、8、1O、12 h,实验过程中所测的各 项结果如图2。 120 lO0 80 6o 40 20 0 6 7 9 lU ll l2 t/h 图2发酵时间对发酵产酸及发酵状态的影响 Fig.2 Effects -lof Jo、 time on the acidity and quality of products 由图2可以看出,酸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而增 加。但在6 h一7 h这个时间段内酸奶没有凝固,8 h后开 始凝固并且状态逐渐增强,但在10 h后开始有乳清析 出,并且随着时间增加明显增加。将正交试验的发酵 时间定为10h。 2.1-3不同发酵温度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不同发酵温度对酸奶发酵的影响见图3。 35 36 37 38 39 40 1y℃ 图3发酵温度对发酵产酸及发酵状态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temperature on the acidity and quality ofproducts 由2.1.1确定接种量为5%;由2.1.2确定发酵时 间为10 h,干酪乳杆菌种活化的最佳温度为35℃一 40℃的范围内,所以将其发酵温度分别设为35、36、 37、38、39、40℃。实验过程中所测的各项结果如下。 酸奶的酸度在35℃~37 cc这段温度内,随发酵温 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37℃后其酸度随温度的增加而 降低。同时在35℃时酸奶凝固状态不好,有大量乳清 析出,综合上述原因,在混合菌正交试验中的发酵温 度设为35、37、39℃。 2.1.4不同乳固体含量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不同乳固体含量对酸奶发酵的影响见图4。 \ 乳崮含量,% 图4乳固体含量对发酵产酸及发酵状态的影响 Fig.4 Effects of milk solids content on hte acidity and quality of products 乳固体含量越高,发酵产酸速度越快,且凝乳质地 良好,乳清析出少。固体含量为10%组时,凝乳质地 差,乳清析出严重,感官粗糙;乳固体含量为12%、13% 和14%组,可得到良好的酸度及凝乳质地,随着乳固 含量的增加凝乳质地随之变硬。本实验表明,对于生 产优质的酸奶产品,牛奶中总干物质浓度要达到12% 以上方可。 2-2混合菌发酵最佳参数实验 在单一菌种单一因素发酵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菌 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乳固含量四个主要因素进 行正交试验。采用IJ9(3 )正交试验,从而确定发酵酸奶 工艺最佳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 表2确定发酵工艺条件的L。(34)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L{3 )orthogonal etst on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conditions 鲨墨墨  垦 里鲨…  酸度/。T 工艺技术 张杰,等:干酪乳杆菌发酵酸乳生产工艺优化 9l====1 由表2极差分析可知,各因素对产酸影响大小顺 序为:接种量>菌种配tL>发酵温度>gL固体含量。随着 干酪乳杆菌比例增大,产酸作用也明显增强。而因素 对感官的影响大fl,,/l ̄序为:乳固体含量>菌种配比>发 酵温度>接种量,乳固体含量对口感影响最大。 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受乳固体含量及菌种配比影响较 大,但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调节、又相互制约的关 系。通过IJ9(3 )正交试验,得出干酪乳杆菌酸奶最佳发 酵工艺为混合菌种配比(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 菌:干酪乳杆菌)为1:1:2,接种量为5%,37℃有氧 容易看出,较低的温度、接种量及乳固体含量制 约产酸;若增加乳固体含量、接种量及改变菌种配比 可弥补低温发酵不足。所以,在一定范围内综合因素 之间有着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综合产酸能力、组织 状态及感官最佳工艺水平组合A B:C。D,(D )。根据试验 结果与分析,混合菌种最佳发酵工艺菌种配比1:1:2, 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7℃,乳固体含量不得低 于12%,考虑到生产成本、乳固体含量12%,即可满 发酵,考虑到生产成本、乳固体含量定为12%。 3)据此发酵工艺生产的酸奶,凝固质地硬,无乳 清析出,酸味柔和,酸甜适口,风味良好。 参考文献: [1]高松柏.发酵乳的最新进展[J1.中国乳品工业,2004,32(8):46—49 [2】VIDEROLA C G,MOCCHIUTI'I P,REINHEMIER J A.Interactions among Lactic Acid Starter.Probiotic Bacteria Used for Fermented 足产品品质要求。 2.3酸奶发酵 Dairy Products[J].J Dairy Sci,2002,85:721-729 [3】汪建明,赵仁国,肖冬光.高活性干酪乳杆菌粉末发酵剂的初步研 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20(2):9—13 以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比 【4]凌代文.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1999:6—125 『5 李宏梁,5J刘辉.发酵酸奶生产工艺优化【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 (5):360-362 例为1:1:2的混合菌,接种量为5%,乳固体含量为 12%,在37 ̄C进行有氧发酵。测得酸度为76_4。T,感官 得分为86 3结论 [6】谢继志,葛庆丰.影响酸奶的因素及其质量控制叨.中国乳品工业 2001(6):20—24 1)单一菌种发酵试验表明,干酪乳杆菌生产发酵 【7]张丽萍,杨晨,王成强,等.干酪乳杆菌在酸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乳品工业2007(2):23—26 酸牛奶的工艺条件:37℃,5%,乳固体含量l2%以上, 发酵时间为8 h 10h。 [8】郭本桓.益生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82—383 2)混合菌种在发酵工艺中对产品质地、风味、感 官等受菌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乳固体含量等各 收稿日期:2012—07—06 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1.来稿务求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引用资料请提供文献。文章不得超过10000字, 一般请掌握在6 000字左右。来稿的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以及文章摘要、关键词(3~8个)、图表名称均需 附英文译文。 2.凡逻辑性强、具有前瞻性首创性的科技论文、获得相关奖励的论文及国家级、省部级资助项目的研究 报告、论文,来稿请注明批准号,并同时将批文(或合同书)、奖励证书的复印件邮寄给本刊(注明文章题目和 第一作者),本刊将优先刊登。 3.本刊原则上只介绍第一作者。来稿请在文章首页下脚注明第一作者简介,格式为:姓名(出生年一),性别 (民族),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即专业)。若需要介绍通信作者,请用 注明,且介绍内容宜在20个字以内。 详见中国天津食品网 (www.tjfood.corn.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