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作者:张鹏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认识、组织、辅导、建设、科研等方面发展不健全,就业指导师资水平不高、形式陈旧、模式单一。针对这一现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优化就业指导方式、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考评机制,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信息化、多样化,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挖掘各方面资源,加强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等诸多方面颇有成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认识、组织、辅导、建设、科研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有:就业指导教育的观念不全面;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完整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科研还不够深入,研究结果得不到有效推广,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攀升至699万,未来几年毕业生数量还会继续增长。然而,国际国内经济状况持续低迷,就业岗位增幅明显降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学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就业安置为目的,以单一的宣传讲授为手段,以宣传政策法规、提供就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行就业指导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全程化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首先,就业指导模式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和系统化。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对毕业生进行短期集中授课,讲授一些诸如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简历设计等理论知识,传递就业信息。这种方式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帮助,但过于笼统的理论知识无法体现专业的差异性,更缺乏就业指导系统性,与毕业生个体需要不相符合,使得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与就业市场需求产生较大脱节,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
其次,就业指导师资水平低下。近些年来,尽管国家逐渐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文件,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仍然严重不足,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够,而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素质。因而当前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大学生和社会实际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就业指导形式相对陈旧,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时效性。由于目前就业指导的范围过于宽泛、实践力度不强、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从事综合性工作,对就业政策的解读不到位,许多政策不全面,受众有限,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允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全力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二)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江苏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有53.2万,均创历史新高。加之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加大。我省经济虽然进入2013年以来有所好转,但对未来发展仍不乐观,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幅偏低,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不断增加,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抑制了对毕业生的需求。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短期促销”和“临阵磨枪”为主,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就业辅导,效果有限。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以增强其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能力,促进其顺利就业。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业的需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很多学生从一进入高校就开始感到了就业的压力,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仅仅在专业方面的知识无法满足其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保证其今后顺利就业,职业技能和就业知识必不可少。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提高,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职业要求,提升综合素质,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其自身成长成才,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三、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基本思路
多年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程化就业指导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从短期就业指导向长效全程化指导机制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2009年即出台了《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实施意见》,从制度上明确全程化指导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强调通过全程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岗位职业适应能力,掌握求职创业必备技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和个性特点的职业方向,实现毕业生的顺利与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以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就业综合素能为重点,加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低年级侧重培养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了解就业形势,感知职业氛围;第二年注重就业知识、能力储备,就业形势预测,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第三年加强就业操作性指导训练,调整就业心态,剖析就业个案与就业解惑等。并将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调查信息的分析反馈纳入全程化指导,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就业指导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加强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就业指导工作落实需要靠专业的教师队伍,高校不仅要从数量上配足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师资队伍。要大力引进和选拔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和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要向社会广纳贤才,聘请校外优秀的职业指导教师、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走进校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观念,工作重点要向学生主体转变,要进一步体现人本化和个性化,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引导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指导、困难群体帮扶、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多下功夫,为他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并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寻求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提升就业指导层次,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提升就业指导层次就要改变以往以就业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向以就业指导为主转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继而提升其发展性就业素质。第一,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进一步将实践、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同时,积极引导其社会实践、实习内容与自身就业目标相结合,要为就业做准备。第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为抓手,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信心,缓解其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
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要求采取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围绕就业创业开设多门选修课。学校开设了三门全院公共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与实践》、《创业创新训练》,统一教材及教学大纲,并组织制定了考核方法。其中在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融于基础教学工作中,帮助大学生认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规划职业生涯,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二年级开设《创业教育与实践》和《创业创新训练》,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教育,增加有关创业的上下游延伸性课程和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了创业底蕴。
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内外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举行各类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典型事迹宣传,定期举办就业、创业讲座,举办大型就业咨询日进行个别咨询,举办模拟招聘活动,召开就业、创业主题班会,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及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等,通过大赛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打造立体化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完善和充实就业创业网站。利用飞信系统、毕业生专属邮箱和QQ群的功能将最新的就业资讯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网站设立招聘信息、就业指导、创业信息、创业指导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单位招聘信息,公布无锡及周边地区人才交流会信息;提供系统的求职指导,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困惑;开辟学校就业工作微信平台,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政策解读等信息,更大范围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孟祥龙.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78-82. [2]徐蕾.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J].就业与创业,2012: 40-43.
[3]郭天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88-90. [4]刘会杰,张宇.系统论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15):26-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