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雷电颂 登封市大金店镇第二初中 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①新课标: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个人基本教学观点: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要教好语文,就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艺术家,用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就是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心灵沟通;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语文是有声的文学,朗读是诠释语文的最好方式。而且我一直认为: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而且还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如果说文字是一种心灵的创造,那么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聆听优美真情的朗诵表演,感悟文字的真情倾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陶醉其中,并且激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共鸣和朗诵欲望。同时,语文是有声的文学,朗读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素养,朗读教学理应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③本课分析: 体裁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是抒情文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散文诗具有散文的形式美和诗歌的韵律美,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主题分析:《雷电颂》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写法分析: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雪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象征的表现手法,独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语言风格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学情分析 ①学生反馈:《雷电颂》全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文,对于屈原不顾一切呼唤风雷电的行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凡的语言效果、深沉的思想情感,学生掌握、领会有一定难度,这时,老师可适当给学生介绍屈原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体会文章的感情; ②学生需求:散文诗具有散文的形式美和诗歌的韵律美,八年级的学生青春浪漫,喜欢读诗写诗,老师应该把优美的诗篇呈现给他们,引领他们走向诗的国度; ③学生不足:学生平时的朗读很难真正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朗读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念书”,无法融入到课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更难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作者资料,背景提示。 三、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扩大视野,融入文本的情感。 由韩国向联合国申请注册激发学生对爱国诗“端午节”的事例,激发人屈原的永远的怀念,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永同时把学生情感调动起远的怀念,随后导入课文。 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文角色。 指导学生 查资料:生词,1.动手搜集资料:了解了解郭沫若、屈原、写作郭沫若、屈原、写作背背景。 景。 2.预习生字、生词。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摘句欣赏。 例1.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 1听录音,感知课文主要1通过听录音,培养内容。2.自由朗读全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内容,熟悉文本色感。 彩。. 3.学生自行摘句欣赏,2.自由朗读课文,进
四、归纳总结,提领全文
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 例2.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例3.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1.概述课文内容;2.写作技法(全文想象奇特;象征手法的运用;拟人、呼告、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3.主题全解:全诗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思
想内容,一方面诗人呼唤 与歌颂雷电这些伟大的自 然力量,表达了对黑暗的 愤怒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 往;另一方面借指斥神鬼 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 权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外阅读
郭沫若的《女神》。
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
力,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4.问题探究:
例1《雷电颂》的舞台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例2本文以强烈的节奏,铿锵有力的呼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3什么是象征手法,本文哪些语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分别象征了什么?
例4什么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行归纳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面队黑暗现实,诗人呼唤雷,怒斥神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们忠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学生归纳写作技巧。 3.主题归纳。
1.课后背诵课文;2. 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女神》。
一步熟悉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自行摘句欣赏,培养学生赏析能力,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挖掘,引起共鸣作用。
4.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更深层次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
1.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其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象征手法的运用。”为今后的写作作好铺垫。
1.加大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阅历。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雷电颂 郭沫若 一、 屈原形象: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二、 结构:(一)呼唤、歌颂风雷电,表达愤激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情感。 (二)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手法:1.象征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2.比喻、拟人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为三个方面: 1、学生分组评价表:通过合作与探究问题,由学生分组选代表发言,然后由另外组次学生自行评价优、良、及格。 2、教师点评评价:学生的朗读评价,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评价,学生赏析句子的评价,学生归纳能力的评价。 3、课后学生作业的评价:通过课外背诵反馈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在特殊环境中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剧第二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屈原、郭沫若又是我国历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有着相当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因此要想完全讲透、讲全,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太多,一两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节课的设计上,我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即借助寻常事物形象抒发感情,依据课后习题要求设置了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第一是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是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三是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沿着情感一条线,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整体把握再深入教材品析语言、诵读体会,进而启迪思维。在问题的设置上注重环环相扣,有机地引导学生跟着 文本内容走,沿着学生的思维设问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以教材内容为本位。 从教以来,我一直不成熟地以为语文教学只要能够启发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也就足够了。特别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同个性、不同阅历的教师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有所侧重地去设计教学思路,但我想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使学生有所收获即可。目前,我一直处于一种困惑,想着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得更轻松、更高效些呢?只是种种旧有的固定思维形式束缚着我,我如同一只作茧自缚的蚕,总是无法突破自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