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

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word整理版

1 草原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它语言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基于这一特点,教学中,始终把朗读放在第一位。以读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草原的美丽;以读促讲,通过反复品读,体会语言的优美;以读促感,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朗读贯穿课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抓住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贯穿全文的对草原及草原人民赞美与留恋之情的语句,通过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等方法,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从而产生要走进大草原的冲动,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指生读词语:勾勒 低吟 洒脱 迂回 羞涩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摔跤 襟飘带舞

(“勾勒”一词中“勒”读lè,不读lēi;“迂”读yū,不读yú;“驰”读chí,不读cí。) 2.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查字典。 3.默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导入: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师生交流。(相机板书:美)

导入: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景物美美 人情美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真正实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朗读品析,感受景美

1.导入: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师有感情地范读第1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第1自然段。 3.品味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1)导入: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2)课件展示重点句子,师生品读交流。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体会“清鲜”“明朗”的意思,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一碧千里、柔美、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两个比喻句,通过朗读体会小丘与羊群彼此映衬的美妙。 ③结合“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感受草原独特的“绿”。 4.品味抒情语句,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

(1)导入: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他直抒胸臆,表达出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将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我们来读一读。

(2)课件展示重点句子,师生品读体会。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抓住关联词语“既……又……”,体会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之情,想急切表达自己感受的激动之情。

②抓住“回味”一词,感受草原风光的如诗如画,有着无限的乐趣。这种拟人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设计意图:美句美读,在读中体会草原景色之美,从而促使学生们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重点句子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四、配乐朗诵,熟读成诵 1.配乐齐读第1自然段。

2.导入: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品词析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背诵的基础。此环节,水到渠成,同学们会充满信心来背诵课文的。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将课文第1自然段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布置作业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背诵课文也是丰富学生的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时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以及教师生动地描述,使学生对草原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阅读期待,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感受“洒脱”之美

1.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

导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师生交流,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阻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有的是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有的是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种洒脱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拉近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同时通过对字词的理解加深对草原“洒脱”之美的理解,再通过朗读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喜爱。

三、研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见见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导入: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课件出示词语: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5.交流小结,相机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6.分段理解,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1)热情迎接。

默读第2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蒙古族人民热情迎接的语句。 师生交流感受。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课件演示:蒙古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场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忽然出现的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2)激情相见。

①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哪句话最让你感动。

重点理解:“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a.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

b.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的语言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主人们拿什么来款待远方的来客。 (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酒。)

②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主人们的盛情款待的?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a.“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导入:反复朗读这句话,想象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b.“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导入:什么是“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4)尽情联欢。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套马、摔跤、舞蹈”等蒙古族风情。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导入: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天涯碧草”又指的是什么。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我们留下回味的余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原则。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再分层次来理解。理解时,围绕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赏析,赏析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自己的语言诠释文本的内容。这样做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精神和语言共同成长。

四、回顾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讨论:作者在描写草原景美、人美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教学流程的一个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梳理内容,整体感悟,积累优美语句,使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的特点更加丰满地凸显出来,以加深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深化感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融美于心。

五、回味总结,再现美景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了解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体会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设计意图:对美景、优美歌声的欣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草原,爱上草原上的人们。 板书设计

景物美——一碧千里 草原 人情美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理解,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调动

学习参考资料

word整理版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本节课依托文本,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欣赏草原的风光,将文字与画面融为一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参考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