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变迁——基于三本期刊论文的考察

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变迁——基于三本期刊论文的考察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31卷第4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Vo1.31 No.4 2013年8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Aug.2013 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变迁 ——基于三本期刊论文的考察① 原正军 ,冯开文 (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通过对《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三本期刊1980~ 2010年期间所刊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的两条脉络,一是学术研究理 论由政治经济学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转变:二是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为主向定量研究为主转 变。这两个转变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关键词:期刊论文;农业经济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13)04—0008—04 1985年创刊的《中国农村经济》与1995年创 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种生机勃勃的学术 刊的《中国农村观察》(前身是1980年出版的具 气象也充分表现于期刊。例如,围绕农村发展改 有内贽陛质的《农业经济丛刊》,该刊1988年起 革,《农业经济丛刊》、《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 更名为《农村经济与社会》,1995年起改用现名) 村经济》等期刊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刊发了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1980 量争鸣探讨的论文。 年创刊的《农村经济问题》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当时相当多的农业经济学术论文在解释政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主办。 策时,带着浓郁的苏联政治经济学的色彩。尽管 从宏观视野和学术角度考察,这三本期刊自创办 是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但一些学者能够把 以来,由于主办机构的性质与影响,期刊相对稳 握运用该理论的内核,用剩余价值理论、地租理 定,基本反映我国“三农”问题在各个阶段的脉络 论等解释经济问题,用规范的论证逻辑推导出自 主线和特点。回顾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发展变 己的结论,体现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水准 迁过程,这三本刊物无疑具有代表性。 和风格。这类经济学者,尤其是其中著名的老一 一理论研究的变化特点 辈经济学家的理论文章,为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 、作用,以其为主体的经济学研究群体形成了良好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学人通过吸纳学 的改革开放舆论氛围和环境。这是新中国成立 习现代西方经济学,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经济学风 后政治经济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初 格。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更在其列。通过 期背景下的学术研究环境所决定的。 对1980—2010年间的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 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经济学界围 发现农业经济研究出现了由政治经济学向现代 绕农村改革积极谨慎地探索前行,从承包责任制 西方经济理论变化的趋向。 的推行,到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按经济规律 农村改革初期,高校科研机构恢复,学术研 办事等,这种经济创新研究受到传统政治经济学 究伴随改革开放而展开,学术界呈现一派“百花 知识体系的束缚。例如,面对家庭承包经营责任 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学研究方 制的推行,引发的关于集体经济理论的讨论。针 面,学术界围绕重要的经济问题展开讨论争鸣, 对承包者在生产中拥有部分生产资料的问题,有 收稿日期:2013—05—30 作者简介:原正军,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冯开文,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史。 第4期 原正军,冯开文: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变迁 9 学者认为,生产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包干到 户后生产队不再具备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 之特征。…有学者认为,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制,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集体所有制性质。【2 J20世纪 80年代中期政社分设后,社队的行政功能淡出,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上不复存在。针对其 集体经济属性的意识形态认知,许多学者还是谨 慎委婉地表达对其变化的观点。例如,有学者表 示,经过改革开放初期五年的发展,生产资料通 过“折价归户”的方式,转化为农民个体经济,集 体经济变得日益淡化。互为条件的“统”与“分” 也在不断变化。‘3 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领域的 双层经营结构虽然不再存在,但是其在农村体制 改革初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容替代。_4 关于家 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讨论持续体现于改革开放的 前十多年间。初期的讨论集中表现为以政治经 济学学科思想为指导的概念上的争鸣,以及对经 典作家关于集体合作经济的论述。改革开放后, 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前身的名词)发展很快,社会 上出现了与国有大企业争原料的“以小挤大”的 争论。一派观点认为,各地新建的“新五小”社队 企业不仅与国有大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争运输、 争生产任务,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某些 重大比例的失调,而社队企业存在产品质量差、 能耗高、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等问 题。I5 双方争论的结果是随1984年中央文件明 确规定,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而结束。这些争鸣占 了当时期刊相当多的篇幅。 面对雇工问题、剪刀差问题、计划与市场问 题,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逐显苍白。市 场配置资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入WTO的 预期在冲击着传统的观念。期刊上可以看到,关 于研究集体经济的论文(见图1)在1992年起开 始下降,研究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论文呈现增长趋 势(见图2)。 n 人 『l ,’ 『1 ● l f l l ^-0 l^ l, / I,、,\ l|, \, -\, 、I. V V ’\ 一一. ..........。...... .・ 廿廿J{卜J{卜】{卜3}卜j{卜j}卜】{卜J{卜】{卜廿J{卜J{卜奸廿 萤星萎萋莹室誉至萎莹蚕誉蚕奏蚕耋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图l三本期刊关于“集体经济”的论文篇数变化 .. 广 厂、八厂 _/ ’ ..八/、f ,’’ \l.. .. ..II.. ..... .... ...,. 世苗 世 苗 咎 虽墨萎墨虽曼曼墨墨墨量量量量量 图2 三本期刊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论文篇数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 的理论观点在我国有了市场,其相对严密的逻辑 理论和研究框架具有应用的特点。发展经济学 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需要政府的 强力干预。20世纪8O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的 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说,对当时乡镇企业的股 份制改造具有一定影响。 尽管与西方国情不同,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 的经济需求、供给波动不同,但是西方经济学对 政府的调控手段、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在政府 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投资、消费、出口现代经济 特征日益明显,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政府 的反周期调控措施手法日趋成熟。 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期刊发表的文章均体现 出相应的研究风格。经济制度的转轨伴随着经 济理论的转型。一项重要的标志是,高校经济学 教材逐渐采用西方经济学教程,并逐步取代政治 经济学教程成为主流课程。政治经济学教程淡 出专业经济学师生的视野。2005年以来的期刊 论文中,农业经济学计量模型研究论文占据优势 (见图3、图4、图5)。 lOO% 9o% 、、.● ● 8o% . 70% \./—\ , 60% \ / 50% 40% ]+尼任计 l \-一, 3o% ]—・一计量模型研究l 2o% /、~ 、 10% . 一.一 一——●— —● ,—_ ●—● rl  ll  lo% 蓥董蓥薹蓥蓥蓥蓥蓍萎萎萎蓍 图3《中国农村经济1985~2010年 不同论文比重变化趋势 ◆一一 /\\  . l-◆_足性计 1一计量模型研究广 i 、 /\ \厂 \ V、、r,\A-,, ’ 一 - .( 厂、', 一\ I 一…一… 、l .. ...  .j{卜j{卜j}卜蚌J}卜J{卜j}卜廿廿J{卜J{卜j}卜廿廿J{卜廿 量鏊蕃晷蓉量营荟誊晷量营蓍誊謦詈 ………H eq 4 N 图4《中国农村观察)1980~2010年 不同论文比重变化趋势 1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第31卷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甚 器器罄蓦霉蛊害窖雾昌宝昌g g g g 甚 甚廿oo 甚 譬 …… H 5"4 N 图5《农业经济问题)1980~2010年 不同论文比重变化趋势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此消彼长是时 代变化所决定的,非主观人力所可为。这与两门 学科理论所依附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 制相关。正如同计划与市场互有依凭一般,两种 理论各有自己学科的合理内核,西方经济学优势 难掩,但其假设、理性并非如自然科学般符合真 理,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等体 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创造。现今,吸纳相关学 科优长,不同学科间出现交叉趋势是学科创新发 展的需要,政治经济学也在发展,在学习西方经 济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在吸纳中创新,发 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学。 二、研究方法与取向变化 31年间的期刊论文反映出研究方法由定性 分析向定量研究转变的轨迹。杜润生认为,研究 经济问题,抽象叙述的作用是有限的,还要有数 量方面的分析。“经济问题更离不开数量,经济 活动的量度变化可改变经济的性质。这个量度 找不到,量变到质变的限度也就找不到,事物的 性质及其相互的联系就不容易看清楚,从而影响 实践效果。” 2O世纪8O年代,三本期刊刊载的论文多以 思辨判断的定性研究为主,在旧有的政治经济学 范畴内展开,如关于地租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计 划经济指导下的生产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合作 经济理论、农业生产理论、价格剪刀差理论以及 关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五小”企业与大企 业争原料、雇工问题等。期刊对这些改革发展中 出现的重要经济理论的讨论争鸣,产生了多种效 果,一是形成了改革发展的共识,对相关政策的 制定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降低了新政策执行的 社会成本;二是促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密切互 动,提升了农业经济理论研究水平,并应用于实 践。这种思辨判断的定性研究方法符合当时的 时代话语特色,具有政治经济学理论话语特色的 理论争鸣、学术研究为农村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 会舆论氛围。 1992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三 本期刊刊载的计量研究的论文尚不成气候。一是 国内的发展氛围决定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在影响力上处于并存状态,尚未发生切换,此消彼 长的力量尚处于变化中;二是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 开始加大西方经济理论教学的分量,所培养的学生 以及接受海外经济学训练留学归来的学子尚未担 当重要角色,影响有限;三是三本期刊的主要作者 群体,主要是由各级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农业管理 部门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员构成,这个时期的作 者接受的多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期刊论 文以调查报告、思辨分析为主;四是期刊在学术规 范等方面还缺乏引导意识。 从2O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与国内经济学界 大气候相适应,计量模型的研究方法逐渐增多, 与国际接轨的观点逐渐成为农业经济理论期刊 的学术标准。加入WrO以及进入2l世纪后我 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学地位的彰显,很快使 数量实证研究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 化、数学化成为经济学的外在符号(见图6、图 7)。 90% 80% 70% 60% 5O% 4O% ● 3O% 一■ 2o% .●■■ 1O%  l_l--■■■■ 0% l■.■ ■.■ ■ ■.■.●.■ ■ 廿廿廿廿廿廿 J斗廿廿廿廿廿 ∞卜0 ∞∞"t- n 卜0 。。O0∞0西 0 0 0 0 0 0 0 0西0 0 0 0 0 0 0 0 0 ……H e N N 图6《中国农村经济》1985~2010年定量 研究论文篇数比重变化 I+《中国农村观察》1一i表显蕴 面巍;  / . ’ , 入 卜I |\ / i \广 k- / / /.~ / r’、t/一、..—r一 埒 特许 许 峙 0 ∞∞0 co。。0 c。∞0 ∞∞∞。。∞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o 0 一 —H一 一 图7 两刊定量研究论文篇数比重变化趋势 第4期 原正军,冯开文: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变迁 31年问,尽管每期都刊载有宏观视野的论 文,分析农业农村发展的走向或形势,这类论文 多为农业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或发生形势变化 时,少数学者对形势的分析与论述。但是一个鲜 明的趋向是,期刊论文出现由宏观向微观研究的 转变。研究论文的内容日趋具体,定性的价值理 念分析文章减少,研究具体案例的论文增加,这 种变化轨迹反映出农业经济学走向实证化。 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开始从流通环节人 手,改革价格管理体制,期刊论文反映出农村经 济市场化趋向。“越来越多地运用经济、法律和 信息手段支持和保护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农产品市场的波动,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 险。” 尽管1985年以后的十多年问,农业领域 处于长期缓慢发展状态,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范 围和深度得到持续深化,加快了农业经济转型的 过程,政府宏观调控农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当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政策目标时,政府启 动的农业税费改革、废除农业税,以及实施农业 补贴,加大了农民增收强度,农民收入的“七连 增”伴随着粮食生产的“七连增”。因为农民收人 的改观,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特别是2009年实施 的家电下乡政策有力刺激了农村消费,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产能过剩问题,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因素 得到丰富。与此相应关于农民收入、消费方面的 研究呈现增长态势。 在研究的价值观念上,所刊文章反映出社会 经济发展重视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的变化轨 迹。例如,承包责任制以均田为特征,反映出传 统的均富思想。20世纪9O年代,追求市场效率 的认知高于社会主义制度关于公平的传统考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对国有企业提出了减 人增效的要求,处于改革阶段的农村工业也受到 影响。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研究如何促进农 村居民增收方面的论文增多,体现出研究者对提 高效率兼顾公平政策的关注和对两极分化的担 心。当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出台后,重视农村居 民利益,提升其收入的观念自然影响到学术界的 研究。可以看到,对农村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 的福利研究,对“穷人的经济学”的高度关注,反 映出学者学术研究的社会公平价值取向。学术 理论研究的假设变量固然以道德中性为前提,但 是研究者所设置的变量指标必然隐含着价值判 断,以及变量权重的大小,所做出的结论自然不 同。 期刊论文所体现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 经济学发展特征,是在动态中形成的,呈现出不 断变化发展的状态。首先,指导实践的农业经济 学理论因为学习时间短暂以及国情不同,理论的 应用、检验必然存在“水土不服”。其次,传统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具有深刻的影响,社会主 义公有制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市场经济具有 转轨特征,既有的经济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 合理性,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的一些经济现象缺 乏解释力,以其指导的某些政策与人们的传统观 念产生矛盾,传统的决策模式也处在变化之中。 三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生态亦处于发展阶 段。其学术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自身的社 会影响力。 注释: ①本研究以1980~2010年期间的《农业经济问题》、《中 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三本期刊所刊载的论文 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陈桂贻.对包干到户性质的几种不同意见[J].农业经 济丛刊,1982,(2):11. [2]张雨林,杨承训.对包干到户性质的几种不同意见 [J].农业经济丛刊,1982,(2):13. [3]高鸿宾.对农村集体经济中双层结构的历史认识[J]. 农业经济问题,1985,(3):13. [4]潘乃樾.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农业经济形式结构的变 革[J].农业经济问题,1985,(12):55. [5]谢明干.社 ̄L.Y-,Ak要在调整中稳步前进[J].农业经济 丛刊,1981,(5):49. [6]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5:205. [7]温家宝.加强农村政策研究工作[J].中国农村经济, 1995,(3):4. 责任编校:田旭,马小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