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6期 2009 第30卷 职业技术教育 No.16,V01I30 总578期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General No.578 我国职业教育3 O年历史回顾 与发展策略研究 ——劳动力市场视角 王全旺,周志刚 (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适时地梳理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基本脉络,探究其中的 规律性问题,对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经度与现实纬度两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 现,职业教育必须直面劳动力市场发展现实,适当控制规模,稳步提升质量;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课程开 发以行业企业为主体;教育结构应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相吻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219(2009)16—0020—05 现代社会,企业对劳动力素质有着特定的要 (一)前劳动力市场阶段 求,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知识和技能的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在 劳动力很难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因此现代教育系 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存在劳动力市场。1 978年十一届 统必须承担起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和造就合格劳动 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尝试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力的重任。在教育系统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市场的研究和培育才在 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型教 理论和实践中得到重视。虽然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 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 决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在全国企业中实现劳动合 放3O年之际,适时地梳理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 同制,标志着中国劳动制度开始转入市场化轨道, 场发育的基本脉络,探究其中的规律性问题,对中 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 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历 劳动力市场。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认识上的局 史经度与现实纬度两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限,当时人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清 晰的认识。许多人把“劳动力市场”看作是不能轻易 一、历史经度:劳动力市场的萌芽发育与 逾越的禁区,一些理论工作者曾提出“劳务市场”和 职业教育的兴衰沉浮 “劳动市场”的概念,但事实上这并没有把劳动力市 场的本质体现出来。直到1993年1 1月,中国共产党 收稿日期:2009—04—02 作者简介:王全旺(1975一),男,山西原平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 等职业教育;周志刚(1950一),男,山西平定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世纪I生反思与构建}(ZZG163),主持人:周志刚。 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才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劳动力 来看,由于没有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人才需 市场”的概念。可以说,至此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才 求的变化作出适时调整,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结 真正开始。本文将这一时段称为“前劳动力市场阶 构性失业非常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 段”。 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却存 在此期间,国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社会 在明显的分层,即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 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 力市场。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很难进入主要劳动力市 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 场,因而社会地位持续不高,所以中等职业教育没 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 能得到良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国家的大力 但其对普通高等教育 者。尽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 提倡和推动下规模显著扩大,业人才,是当时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为此,1982年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 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各种专业人 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1985年中共中央 印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 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此后遍及全 国的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国家甚至 以指令的形式要求部分普教改职教,并控制普职 比,从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得到空前 繁荣。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在国家的提倡和推动 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时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是行 业企业主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大学。职业院校面向 社会招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缓解企业人才不 足的矛盾起到很大作用。此外,由于实行计划招生、 统包分配,职业院校学生一毕业即可进入企业工 作,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成为国家干部,拥有“铁饭 碗”,有着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该阶段是中国职 业教育的辉煌期。 (二)劳动力市场发育阶段 1993年以后,中国加快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 伐。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一个有限的劳 动力市场初步形成。劳动力配置方式也逐渐由传统 的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 再实行统包分配,其就业和社会地位优势逐渐消 失。1999年,政企分离,大批行业办职业学校移交政 府教育部门,行业界限被打破,技校、职工大学迅速 萎缩、撤并、转型。不仅如此,同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又使中等职业教育境况进一步恶化,招生规模急剧 下降,报考人数锐减,新生报到率大幅降低,在校生 流失十分严重,一些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 也因生源缺乏,被迫取消。“生源缺乏,质量下降,教 学资源浪费严重”成了劳动力市场发育初期职业教 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症痛。从职业教育自身 的比较优势并未显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地位 和竞争力并没有显著提升。 二、现实纬度: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完善与 职业教育的改革调适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 部制约条件之一。因而,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就必 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直面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进 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国劳动力市场有了进一步发 展。研究表明,到200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 制综合指数为67.58%,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化程 度已达到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水平【”。但从劳动力 市场服务体系综合评价指标来看,劳动力市场的市 场制度建设进程则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 还未彻底发育完善。从职业介绍机构的建设来看, 其主要功能只有信息功能有所发挥,其他功能发挥 不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也远未符合要 求,既没有形成完善的、全国统一的、科学的灵敏信 息网,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职业培训来看,培 训与就业结合不够,培训没有成为提高就业率的重 要手段,还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21。 (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就劳动力市场变革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而 言,职业教育滞后的现象则更加明显,尤其是职业教 育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导致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 首先,由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大规 模扩招之后,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师资严重不 足,最终造成职业教育质量偏低,使得职业教育培 养的人才质量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的需求。 21 其次,由于诸多原因,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没 优质的师资与配套的教学设备。而职业教育由于其 有实现与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协调一 特殊性,教学过程所需的实验实训设备经费远大于 致。现代化生产不仅要求劳动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 普通教育。就教师而言,职业教育技能型和“双师 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l 3】。 还是实践能力方面都未能很好满足社会生产的实 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迫 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也需要很大的投入。但目前的 一而现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无论是在理论基础 现实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总量的4%的目标 直没有实现,教育经费总量本身就不足,所以职 际需求。至于高等职业教育,其结构调整的步伐也 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吸 引社会闲散资金,为质量提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 切需要。 再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 新速度不断加快,而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方法手 段相对落后,导致相当数量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 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已无法适应科技、产业和社 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直面劳动力市场发展现实的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就 其体制、机制的建设而言,职业教育显然无能为力。 因此职业教育应从自身改革调适的角度出发,寻求 与劳动力市场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一)适当控制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提升职业教 育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大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高职院校 数为442所,而 ̄112005年时则高达1091所,短期内增 长了一倍多。与之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数略有下降, 从2000年的15093所降 ̄112005年的1 1884所。与上世 纪相比,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显著扩大,其动因可 归结为:一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新一轮经 济增长储备足量人才,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教育需求。二是为延缓就业,降低劳动参与率,进一 步拉动内需。但这样做的同时也导致劳动力市场上 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量聚集,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教 育部也坦言扩招速度过快。毕竟受教育是一种投资 行为,是要求有收益的,而收益的前提是岗位就业, 倘若无业可就,收益则无从谈起。毕业生就业无岗, 种地无田,创业道路不畅的尴尬局面难免会挫伤学 生及家长受教育的积极性。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适当 控制规模,重点提高质量。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 22 础。 (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实现其教育教学工作主 动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使毕业生满足劳动 力市场需求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关 键环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 起点,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招 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将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以 市场为导向构思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在广泛 调研的前提下,组成有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 指导委员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及发展前 景、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政策进行认真分 析、预测,据此进行职业分析,在对影响专业设置的 诸多因素进行论证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尤其 要注重发挥政策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社会中介评 估机构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作用。 职业院校应从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一 个以市场为导向、开放性的专业调整系统,尽快建 立与本地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 体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当地产业结构 的优化调整,形成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 从而进一步突出学校的定位特色和竞争优势。同 时,为了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导向作用,优化学 校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建设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功 能,要瞄准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适时构建结 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嗍。 (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必 须依托行业和企业。行业和企业应成为职业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一支重要 力量。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 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论证。 才能满足劳动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相 育应该培养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群体,对较好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其职业教育课程包的 力市场对不同层次知识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中国 开发由专门机构进行。联邦政府规定,由行业根据 职业教育唯有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全国统一的职业框架体系制订本行业的职业标准 的多层次化,其层次结构才能发展完善。 和相应的培训标准,集成培训包,作为各TAFE学院 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对 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依据。各TAFE学院和培训机 劳动者技能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目前来看,我国劳 构需根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实际教学工 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趋于多样,在同一等级的技能 作,并对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51。在 中不断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技能,进而形成更加多样 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是由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 的社会职业。为适应职业结构的不断分化,以及技 (BIBB)统一进行的同。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能型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 不但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在确定人才培养规 专业结构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在职业教育规模发 格的基础上进行,还需要与企业积极合作,使企业 展、层次结构趋于完善的同时,灵活地调整不同学 直接参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评价。要保证课程内容 科与专业的招生规模,增设新的专业,才能适应劳 体现职业性,必须使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 动力市场对技能需求的多样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使劳动力市场对人才 唯有在整体上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变化的需 的需求及时反映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建立行业企 要,适应知识体系发展的需要,才能步人良性发展 业主导的课程开发机制,是中国职业教育一个重要 的快车道。 而急需解决的课题。 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弹性化是指,就业者通过 (四)职业教育结构要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 各种教育和训练方式获得一定的技能,或者提高、更 的技能需求吻合 新已有的技能。换言之,技能需求弹性化是就业者 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层次、类型和形 获取技能途径的多样化,是由技术变革和劳动力市 式,各种层次、类型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机构以不同 场变化要求就业者不断更新技能而引起的19]。在当 比例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结构变革 的基础是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职业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相匹配时,人力资本 的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才会得到进 一今信息时代,技术变革速度加快,职业与工作流动 性增强,劳动力特别是高层次劳动力的技能发展成 为一个终身的过程而非一次性过程。根据人力资本 理论的观点,技能发展增进了人力资本,提高了劳 步提升。从技能需求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层次结 动生产率,就业者相应地获得更高的工资。所以,为 构、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的变革应分别适应技能需 求多层次化、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要同。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观点,在劳动力市场上, 了在未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就业者就会通过各 种教育和培训途径来更新或提高自己的技能㈣。劳 动力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就业者所需的职 “‘高’技术并不总是必需的,而‘不同的’各种技术 业技能也需不断更新,因此就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 却是绝对需要的”[81。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来 必须持续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只有创 看,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并非都是高技能劳动力,而 建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 是需要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并且即使是在同一 系统才能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做出 技能等级的劳动力内部也会有不同的分层。职业教 弹性、及时、有效的反应。 参考文献 【1】【2]李亚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03:53—55. 【3】傅维利.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13 [41z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7—118. 【5】胡少泉.澳大利亚TAFE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3. [6】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lJI.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12—15. 【7】[9】蒋凯.劳动力市场视角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变革[D].北京:北京大学,2004:55—57. [8】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业能力培训的重要作用【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34. [10]Mark Blaug.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6 ,(16). Historical Review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30 Years——The Perspective of Labour Force Market WANG Quan-wang, ZHOU Zhi-ga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occasion of 30 years after reform and openning,studying the basic clues between development 0f VO-- 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ur force market and probing into the rules of the two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to the develop— 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tudying the problem from historical longitude and present latitude show that.vocationa1 edu— cation must confront with 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labour force market development actively, control sca1e pmperly and enhance quality stably;specialty setup should be oriented by market;curir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take indUStry and en— terprises as subject;educational sturcture should tally with skills demand of labour force marke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labour force market;specialty setup;curriculum development:educational structure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