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型之炼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被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作者佩服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何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学习目标
1.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语言。
2.找准炼字的角度。
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题型分析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析。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诗歌炼字的
解题方法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有表现手法的点出。
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四步:作用
内容上: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艺术效果:或增强感染力,或生动形象,或精炼传神,或耐人寻味,意蕴丰富等。
情感主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 炼动词
动词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该诗望庐山瀑布第二句中的“挂”字用得很传神,请说出它的妙处。
答案:①“挂”即“悬挂”,(字义)
②运用比拟,化动为静,(手法)
③远远望去,飞泻的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描述景象)
④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远看时的特有形态,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作用)
•答题示例2: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明确观点)
•看,在诗中指回望(字义)。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
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述景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作用)。
示例3:(08全国二卷)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①网,网罗,网住,(字义)②用了想象、比喻拟人。(手法)③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描述)④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作用) 示例4:2012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涌”字的妙处。(4分) 答:①“涌”,涌起,涌动。(字义) ②运用比拟,(手法)
③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 ④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表达作者对东山之雪的喜爱之情。(作用)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四句中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是用“落”字好,还是“在”
字好?为什么?
答案:①“落”字更好。②“落”即“降落”,③将抽象的秋思之情具体化,④使人感到秋思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⑤新颖妥贴,不同凡响。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美,形象地表达诗人思乡之愁。⑥ “在”,只写出一种无生气的状态,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
一剪梅 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吴江地名) 风又飘飘, 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筝调,(乐器名) 心字香烧。(香名)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问题:请赏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的妙处。
答案:①“红”“绿”意为“变红,变绿”,②化抽象为具象,③樱桃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④形象地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练形形容词
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二、炼形容词
例如
①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①热闹 ②用了通感手法 ③红杏在枝头绽放,开得那么灿烂,那么热闹④ 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孤独。一片孤独的城池处于万仞高山之间。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2012安徽卷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字的妙处。(4分)
答:①“软”,柔软。②运用通感,用触觉写视觉,③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④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表达作者对东山之雪的喜爱之情。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
①净,纯净,②盛春时节 绿色纯粹,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③“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三、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①“绿”,吹绿,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③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④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三、炼副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忽”字的妙处。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②前两句写少妇不知发愁,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杨柳,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由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四 炼叠词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07天津)
答: ① “葱葱” ,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
五、炼拟声词
作用:再现词语的声音和情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六、炼数量词
数量词,可写出奇特的景象与感情。
1僧齐己曾写《 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把 “数”改为“一”,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①同意②一,一枝;数,几枝③昨天夜里一枝梅花开放④ “一枝”方能照应“早梅”。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