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蠢麓绉 噱 三 关于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考 口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张忠海陈伟珍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 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一 个关键环节。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 高职教育的特点,对现阶段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 索,并论述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预期 效果、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内化 【文献编码】doi:10.3969 ̄.issn.0450— 9889(C).201 1.06.02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 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 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 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 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适应高职学生 和高职教育特点,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的有效途径,正推动着高职教育快 速发展。 一、工学结合现状 (一)发达国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工学结合教育 模式已经持续100多年,该模式经久不 衰的原因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符合以职 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 的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中,德国的“双元 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其以企业为主、学校 为辅,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 式,使学生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教 育,又在企业里学习专业技能,是一种将 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 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 教育制度。还有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 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教育模式,俄罗斯 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教育模式,Et本的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都有异曲同工之 处,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但是,任何 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有它固定的 土壤、气候及相关的环境条件,我们不能 脱离我国国情而生搬硬套,必须有选择 地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才能 有效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二)我国工学结合模式及其存在的 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工 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并在实践和理 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过多 年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主要包括订 单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2+1”、半工半读等模式。这些工学结合 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广大企业的支持,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条件, 如果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 责任感,那么工学结合将成为纸上谈兵。 实践证明,大多数企业发现他们辛苦培 养的人才留不住或者根本不用担忧人才 资源的问题,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培 养在校学生;而且,企业是以营利为目 的,有些企业自顾不暇,更担心学生的到 来影响生产效益、管理、安全和技术保 密,以及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等问 题。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大部分 企业不热心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也很 难达到互惠互利和双赢目的。其结果是 形成“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使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o 多数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较为松 散,流于形式,合作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 发挥。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试行“2+1”模 式,让三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与工 作岗位零距离接触,但是,学生在企业基 本上是重复机械性的劳动,其实践技能 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有些企业技术 含量较低,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没有用 武之地,企业也并不关注学生技能的获 得,而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学生 的顶岗实习成了变相打工,因此,“2+1” 模式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 合。还有部分学生游离在学校与社会之 间,最后一年时间不在学校实践也不到 企业实习,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专业技能,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 养、高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造成莫大的 损害。长此以往,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将 出现滑坡。 不少有识之士对工学结合存在的问 题加以研究,并呼吁从管理制度、机制、立 法、财力投入、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大 对工学结合的支持力度,对如何使学校管 理、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 建设、教学考核、教学改革等方面适应工 学结合也作了大量的探讨。但是,始终没 有探索出一条长效的工学结合之路。 二、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 没有企业的支持,工学结合就无法 组织实施,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客 观存在的事实。那么,是否存在其他途 径?在此,笔者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模式探讨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学习借鉴和 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 。 ∞ 嚣 ∞ i ・lI—|_ 果。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以企业 为主、学校为辅,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完 成职业培训任务的;而新加坡的“教学工 厂”则是把实际的工厂建在校内,将教学 赫k_ i j — i 薰 i 囊 i . .愿的原则竞聘上岗,岗位叮为各部¨的 一校办工厂,因此,校办企业是最为便捷的 工学结合平台,避免了学校对企业的依 赖,也方便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校与企 业的深度交融。 (二)引企入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般员T、主管助理或主管。学生在每个 岗位上完成“学习一操作一完全胜 任”全过程的柔性岗位技能训练,经过安 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为学习者创 造一个与企业一致的培训与学习环境, 全能力、质量能力、p玎队合作和发展能力 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进行岗位轮岗或 竞聘更高的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 采取租赁、联营、挂靠等方式,重点 考虑吸引先进制造业与学校紧密合作, 生产与科研是教学工厂的主要任务,使 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完成将所学的知识 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工作中,以 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生产,学到 实际知识和技能。lT学结合校内化的思 路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的特 点,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成功经验, 依托校内组建的“工作室”、“专业性公 司”、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中心、专业实 体、校内_厂厂、校办企业,在校内开展工 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 提高工学结合实效性的同时,将学校和 校办企业做大做强。 三、工学结合校内化的预期效果 学生在校内企业实习的目的不只是 认识T厂的实际环境以及接受工厂技能 的训练,而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 围绕教学目标的科研项目或生产任务 (项目)的完成,不仅学到知识和掌握技 能,还获得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以及生产 管理、团结协作、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的能力等;通过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科 研等工作,学生还l】T了解专业领域的先 进技术、前沿知识和技能。在工学结合校 内化模式下,学校可以通过采取灵活的 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大 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技 能训练,使理论与实践交融。 四、工学结合校内化的具体措施 (一)依托校办企业构建工学结合的 平台 以校办企业推进工学结合的模式就 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行业背景优势和 学校条件,充分利用资源条件,根据区域 经济的特点,将开办的校内工厂或校办 企业建成专业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 校企合一,产教结合,互相促进。校办企 业模式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校企合作模 式,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行业背景和 将原有的校办工厂、校办企业建成校企 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 通的“做、学、教”一体的生产性教学基 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配合教学的模 式主要有:一是校中厂模式。把企业的 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校内的生产性实 训基地完成,配合实施“做、学、教”一体 教学。二是厂中校模式。学校根据企业 生产的需要及合作制件的特点,把部分 设备,甚至是整条生产线安排在企业的 生产区,在企业内建设生产性教学基 地,使学生在该处的生产性学习活动完 全纳入企业的管理之内,配合实施综合 训练或顶岗实习。 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先进企业的管 理模式,按企业的方式运行,可以称之为 工学结合校办企业。 (三)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 为实质性地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工 作,可在有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后马 上安排其到生产性教学基地,成为丁学 结合校办企业的员工,此后的两年半时 间里,学生在工学结合校办企业里根据 需要可以轮换多个部门和岗位,如技术 巾心、人力资源部、品质管理部、生产制 造部、采购部、安全管理和销售部等部 门。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习,一方面可学 会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生产运作管理 知识;另一方面可学会与他人沟通、共 事,甚至锻炼调动他人工作积极性的能 力、协调众人活动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做”的分量从少到多,从为了学的 “做学”逐步过渡到“产学”,最后是与生 产零距离的顶岗实习。 学生按照工学交替的方式,根据教 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的需要灵活安排时 间。同时,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掌握情况, 结合各个部门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自 须轮完所有教学要求的基本岗位方可获 得相应毕业学分。这样,学生在教师(含 工程师、师傅)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基本 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 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具备较强 的就业竞争力和特色的自主创业能力。 事实证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只有在 符合我国国情才可能办好,解决工学结 合问题,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依托校办企 业开展T学结合,使实践教学过程贯穿 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高职教 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符合 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贴近职业能力培 养的需求。当然,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唇 齿相依、互赢互利,只有依托强大的社会 资源和地方企业,校办企业才能越办越 好,工学结合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黄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若干问题的探究…-教育探索,2008(3) [2]苏俭.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 育模式的再思考『I].中国高教研究,2¨1f) (5) f3]吴劲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探析f1].宁夏大学学报,2008(7) [4]严谨.关于校企合作中_Y-学结合 问题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9(6) [5]黄宏伟.基地“两化”:高职教育工 学结合的突破口[I].教育与职业,2009(3) 【作者简介】张忠海(1959一 ),男, 壮族,广西田东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与教 学管理。 (责编 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