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 李瑞娟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应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分析人物在此环境下的所说、所做、所想,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连贯思考,从而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此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评价人物,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观点评人物,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人物形象;环境;情节;细节描写;以生为本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形象是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代言人。因此,鉴赏此类文章,要重视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分析人物在此环境下的所说、所做、所想,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连贯的思考,从而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
在这里,我将以小说为例,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主题的表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如鲁迅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生活在封建、迷信、落后、冷漠无情的社会,对这一社会环境就要做深入分析。可以设计一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如“‘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后,如能正确理解“鲁镇”环境,那么对主人公祥林嫂这一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根源也就不难把握,从而也就正确理解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最终能认识到作品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
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把握故事情节也是分析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作家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可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还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是由一个个事件连缀起来,她的性格也在情节的发展中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事件中祥林嫂的性格变化。这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二来可使学生熟知内容,把握思路,在情节的发展中领会人物性格的发展。 综上所述,分析人物形象,就应该从环境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入手。其中,环境是重点,因为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展开。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以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它方面入手,如人物语言、行为、肖像、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这就是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所说、所做、所想”的问题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性格的展现,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的介绍。”欣赏小说人物语言的过程,就是把握人物性格的过程,好的人物语言,共同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如《祝福》中,关键人物鲁四老爷的话不可不让学生琢磨。在临“祝福”时祥林嫂死了,四叔便“且走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种谬种!’”这话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就不难明确: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 人物的行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行动描写往往在细处着笔,有着其他说明性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部分,当听到丈夫要到大部队去了,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足见她,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关心体贴。所以,对这一“震动”的“手指”,就要提醒学生多留一个“心眼”了。
人物的肖像描写,是较快捕捉人物性格的途径之一。如《祝福》中,特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祥林嫂身上烙下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只有在其“间或”一动的眼珠子中,才能感觉到她原来还是个活物。作者鲁迅先生紧紧抓住“眼睛”这一心灵的窗口,让读者深刻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也就更能让读者品味小说的主题。 人物的心理描写,无疑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现其性格特征的。如《边城》一文中对翠翠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那“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得之”的一种情无所依的心态,从而也读懂了浓缩湘西文化的纯真年代。所以,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也是必须的。
通过以上所述的诸多途径,可以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但要注意一点,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人物。如读《祝福》,应认识到鲁镇上的人既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又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应认识到别里科夫既是封建沙俄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一名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反馈。那么,作文语文教师的我遇到什么问题了呢?在《边城》一课的教授中,问及学生一问题:翠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学生回答:一个天真的白痴。一时无语,很难用责备的话语去指责这位学生的曲解,因为这里有“时代差异性”。于是,在课堂总结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翠翠能生活在现代都市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真心希望学生能在《边城》中看到现代文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这些教学反思中,我想到了新的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所强调的“以生为本”。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教师们明明知道语文具有“不确定性”“不唯一性”的特点,却也总是固执地在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标准同一的答案,甚至同一的教学公式。而往往忘了可以“同”中求“异”。所以就理解人物形象来讲,学生就只能停留在老师灌输的印象,而少了自己刻骨铭心的印记。因此,既然我们提倡“以生为本”,那就尊重学生张扬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每个人物形象身上所隐藏的光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