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注重诗歌朗读 营造课堂意境

注重诗歌朗读 营造课堂意境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重诗歌朗读 营造课堂意境

作者:朱生球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3期

摘 要: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的活动。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诗歌朗读,更具审美情趣。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关键词:诗歌朗读; 韵律美; 情感美; 意蕴美; 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84-01

朗读是先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感情的共鸣。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

朗读要有感情。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 诗歌的朗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最后一句可稍读重一些;而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根据语境处理诗句的停顿。诗歌朗读,有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就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确定,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掌握好节拍,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节奏也会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 二、 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诗是想象的艺术。学生必须发挥想象才能欣赏诗、朗读诗。如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用舒缓的、轻柔的声音来朗读,伴着朗读学生沉浸在温柔的氛围中,情感与声音塑造的美景已紧紧交融在一起,作者的情感已引起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美。

三 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诗歌也有主题,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只有了解了主题,文字才可能潜入读者的心灵,才有可能变为读者自己要说的话。只有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实质,然后诉之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所负载的思想感情,就会比原诗自身的意志、情感更为丰富,它必能引起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沟通作者、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朗读中品味人生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愫诗人浓厚民族感情的诗歌,理解了主题,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主要是通过对康河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离开康桥时依依惜别的深情。风格清新、意境深邃,通过朗读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 四、 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情感体验是朗读教学的关键,诗歌丰富的色彩、场面等,只有朗读者充分激发感情,沿着感情去积极想象,用有声语言去描绘,才能生发出不可抗拒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多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只有朗读得体,才能展现色彩斑斓的艺术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先听后模仿,再去朗读,继而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读《再别康桥》时,就是先让学生听朗读带,进行欣赏、领会,确定朗读的基调,然后再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轻快、舒缓的音乐,教师随着舒缓的乐曲声朗读,学生从中感受金柳、艳影、青荇、清泉、彩云、康桥、小船等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做好情感铺垫。接着,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朗读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