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何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很必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对学生平等与尊重。
在我国的传统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往往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学生,漠视学生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说话语调也会变得不那么亲切,这样在教导学生时,学生极有可能抱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反之,在教学中和孩子们像聊天一样交流,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学生也会开始和老师亲近,尊重老师。看着这些稚嫩的小脸,我们要把自己的说话语调也变成小孩子,这样和他们对话会变得简单起来。
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缺乏尊重的严格要求与人格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我坚信,只有孩子们爱上了你,才会爱上你的课堂,所以我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总之,俯身与他们交流,是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密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