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初中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主备 班级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课型 审核 新授 课时 统稿 一课时 授课 时间 订正、笔记栏 执教 成绩 学生姓名 学 习 过 程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理解沙漠中奇观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
3.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的 2.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艺色彩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作思路 二、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玄奘( ) 戈壁( ) 戳穿( ) ...万顷( ) 海市蜃楼( ) 僧侣( ) ...2、解词:
单枪匹马: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3、文学常识填空。
竺可桢(1890-1974), 家、 家和 家,我国近代气象 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 。 4、默写古诗中的沙漠(写两句即可)
5、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可怕的、奇怪的现象有哪些?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课堂讨论:
第 1 页 共 6 页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 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 2、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3、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4、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5): (三)深入探究 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1)“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 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 ) (2)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 ) (3)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 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 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这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晰地说明了 (4)“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否省略?为什么? (5)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只写这两节就已把问题说清楚了,能否把前面的内容删去? 2、感悟: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试谈沙漠与我们经济、 生活方面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 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 的解释,表明了 的真理。 第 2 页 共 6 页
订正、笔记栏
订正、笔记栏 四、课堂练习
(一)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侣(shēn) 玄奘(zàng) 蓄养(xù) ...B.戈壁(gē) 蔚蓝(戳穿(chuō) ..wēi) .C.折光(zhé) 岛屿(yǔ) 凹形(āo) ...
D.遵循(xún) 骆驼(tuó) 海市蜃楼(shēn) (二)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奘 岛欤 蓄养 B.弋壁 蔚蓝 干燥 C.原故 魔鬼 倒映 D.吹拂 磨蹭 抽搐
(三)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 )干燥,含有大 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 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 B.只要„„且„„和„„便 C.只要„„而„„和„„就 D.只要„„而„„或„„便 (四)选出填入下面句子中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________ 在地面上。
(2)蔚蓝的天空____________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3)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____________在天空中,成 为空中楼阁。
A.(1)倒映(2)倒栽(3)倒影 B.(1)倒栽(2)倒影(3)倒映 C.(1)倒挂(2)倒映(3)倒影 D.(1)倒栽(2)倒影(3)倒映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阅读一:向沙漠进军
沙漠地区空气干zào (躁 燥 噪),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 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 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 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liú (溜 馏 镏)水和盐。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 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 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1.根据拼音选字填空。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小节所讲内容为_______(A.沙漠的危害 B.沙漠的改造 C.沙漠的 利用)。
4.给这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6 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订正、笔记栏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第②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为____________。 A.下定义、列数字 B.分类别、列数字 C.作比较、列数字 D.摹状貌、列数字 6.沙漠地区利用日光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一句中如将加粗词“估计”去掉,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8.沙漠地区可以利用日光取得的资源有哪些? 阅读二: ①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乃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通过人造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加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了伊东的位置在向前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位置13.6厘米。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控测仪中,接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 成的损失。 1.本文主要说明了( ) A.地震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B.如何减少地震的损失 C.新发现的预测地震的方法 D.地震的预测是复杂的 2.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3.人们为了准确的预报地震,采用了人造地球卫星和计算机,人造地球卫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计算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举“伊东地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5.最后一段提到的“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是指哪些预测方法?请用自 己的话概括一下。 五、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稿“拓展阅读”所有练习; 六、学后反思 第 4 页 共 6 页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答案
二、1.zàng gē chuō qǐng shèn sēng 2、解词:
单枪匹马: 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3.文学常识填空。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 始人之一。著有《物候学》。 4.默写古诗中的沙漠(写两句即可)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6、明确:可怕:鬼怪、热风、荒凉
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三、(二)课堂讨论: 1、学生讨论后明确:
其实沙漠里并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怖,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沙漠,并没有什么鬼怪。这说明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是可以正确解释的。
他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恐怖,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条件太差了。他们是单枪匹马,一人独行,而现在的条件就优越得多,或是驼队,或是汽车飞机的支援。
2、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具体的解释(见书本) 3、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4、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5、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 5 页 共 6 页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深入探究 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1)打比方 (2)打比方(3)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4)不能,省略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关于“鸣沙”现明,在1961年还未达成共识。
(5)不能。法显、玄奘两个都是历史上知名人物,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万里跋涉走过各处;行文有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2、感悟:
沙漠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利用风力发电,变废为宝。 沙漠植物: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准噶尔盆地的梭梭林、沙拐枣、仙人掌、骆驼刺等。
沙漠宝藏:石油、食盐、碱、矿产。
响沙湾旅游区:滑沙、骑骆驼探奇、跳伞、打靶、沙浴、划船、听鸣沙、住蒙古包、品尝美酒、聆听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
(四)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四、课堂练习
(一)C(A项中的“僧”应为sēng,B项中的“蔚”应为wèi,D项中的“蜃”应为shèn。)
(二)D(A项中的“欤”应为“岛屿”,B项中的“弋”应为“戈壁”,C项中的“原”应为“缘故”。) (三)D(见课文。)
(四)D(倒影的主语是“天空”,是“影子”在地上;“倒映”是映射在空中,修饰对象不同。)
(五)A(B错在不是时间顺序,而是逻辑顺序;C错在不是驳斥古人的说法,而是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是说明文;D不是较多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应是设问诠释。) (六)(一)1.燥 馏2.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3.C 4.B 5.C 6.日光照射强烈日照时间长7.去掉“估计”说明不只是猜测。8.电蒸馏水 盐
(二)1.C 2.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减少震级造成的损失。3.大面积观测快速综合分析资料4.说明地震前震区的地理位置会发生移动,也说明地震是可以预测的。5.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包括:地震前可测量到震区地热温度普遍升高,可测量到震区地理位置发生移动,还可以测到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