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源流】
苏(Sū苏)姓源出有三:
1、出⾃⼰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据《元和姓纂》和《诗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种乐器,“管乐⼗孔,长尺⼀⼨,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了动摇,周天⼦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苏国与周都仅⼀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盾也⼤⼤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盾,⾸先来⾃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原来也有⼀些⼩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国,在中原拥有⼀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的扩⼤,⽆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孤因哀伤过度,不幸⾝亡,其⼦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的不满,他们⼒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这⼀天,郑国⼤将祭⾜率领郑国军队⽩⽟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收割苏国已成熟的⼩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并令卫、陈、蔡等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庄公分头击退,周天⼦的神圣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到了后来,周桓王与郑国发⽣了⽥地之争,周天⼦在郑国取得了邬、刘、芜、邗的⼟⽥,⽽将属于苏国的⼗⼆⾢的部分⽥地⽆偿送给了郑国。苏国在这场⼤国争霸的游戏中不仅没有讨回麦⼦被强抢的公道,反⽽⼜在天⼦的懦弱中丧失了赖以⽣活的⼟地,苏国与周天⼦的密切关系,宣告结束。
到了周惠王时期,苏国卷⼊了周王宗室间的宫廷纷争之中。在周庄王时受宠的王桃⽣下了王⼦⼦(秃贵),由(艹为)国担任⼦颓的⽼师。到惠王继承王位后,他强取芜国的菜园⼦⽤以畜养野兽,边伯的房⼦因邻近王宫也被占取。惠王还夺取了⼦禽、祝跪、詹⽗的⽥地,收回了膳夫⽯速的俸禄,这些利益受到侵害的王公⼤⾂联合起来,奉⽴⼦(秃贵)为新君,以苏国为后盾,以武⼒征讨周惠王。战事并不顺利,五⼤夫败逃到苏国都城温,苏国国君协助⼦颓逃往卫国。后来,卫国与南燕国的军队攻打周都成周,到了冬天,正式⽴⼦颓为周天⼦。第⼆年的春天,郑国国君调解王室纠纷,没有成功。周惠王便流亡到郑国。这年的冬天,王⼦颓在成周设享礼招待五位⼤夫,⽤的规格演奏所有的曲乐。郑君听到这件事后,对虢君说:“寡⼈听说:悲哀和⾼兴得不是时候,灾祸⼀定到来。现在王⼦颓观赏歌舞⽽不疲倦,这是以祸患为⾼兴。司寇杀⼈,国君为此⽽要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兴呢?篡夺王位,祸患还有⽐这更⼤的吗?⾯临祸患⽽忘记忧愁,忧愁⼀定到来。何不让天⼦复位呢?”虢君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庄公⼆⼗⼀年(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君主在弭地进⾏密谈。这年的夏天,两国的军队攻⼈王城,杀了王⼦颓和五位⼤夫,周惠王正式复位。
周僖公⼗年(公元前650年),因⼦(秃贵)事件受到牵连的苏君,因怕周惠王的报复,⽽投奔了杂居中原的狄⼈,⼜和狄⼈处不来,狄⼈攻打并灭亡了苏国,周王室按兵不动,苏君逃亡到与苏国保持有姻亲关系,且关系密切的卫国。
苏姓可早⾄夏代中期,苏姓的⼤发展则始⾃苏国灭亡。远徙他⽅的⼈们记住了“河内”和“司寇公”,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苏⽒派系:“河内派系”。其后裔也远迁到河南的杞县、原阳、沁阳、南阳、洛阳、嵩县,或迁移⾄陕西的武功、扶风等地、以⾄迁移到更远的地⽅。
早在西汉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亚⼀带)的康居国,有⼩五王,其中苏(壑-⼟+⾲)(xie,⾳谢)王居苏疑城。东汉时在今新疆南部的和⽥为于寅国,其相苏榆勒拥⽴⼴德为王,在于寅与莎车国的交战中起过重要作⽤。在北⽅的匈奴鲜卑族⼈,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参与了东汉政权对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都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功,被封为率众王并被赐⾦帛。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三韩中也有⿇斯⼈苏马浞,被光武帝封为汉⿇斯⾢君使,属辽东郡以东的乐浪郡。东汉灵帝时,在辽东有苏侯延,众千余部落,⾃称峭王⽽与汉军对阵。苏侯延所在乌桓各部平时与汉关系甚好,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内乱,长期为汉戍边的乌桓⼈,也就拥兵为王了。
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代北复姓跋略⽒,随孝⽂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汉化,单姓苏⽒。
在唐代,属于突厥突骑施别种者,以苏禄为“可汗”,结众⼆⼗余万,遂雄居西域。唐开元年间,与唐朝来往,苏禄受封为左⽻林军⼤将军、⾦⽅道经略⼤使,进封为特勒遣侍御史,册⽴为“忠顺可汗”,并与⾦河公主合婚。⽞宗时,在丹凤楼专设御宴款待苏禄使⾂,两者建⽴了较为密切的友好关系。属于东胡⽀系的奚也居于北⽅,唐太宗时与唐朝建⽴了朝贡关系,其“⼤酋”苏⽀,因战⾼丽有功,整个部族内附,专置饶乐都督府,苏⽀因此也受到较好的待遇。唐朝西域的龟兹国主苏伐勃殃,于唐⾼祖时遣使来朝,勃殃死后,其⼦苏伐垒继位后⼜于唐太宗时遣使献马,被赐以玺书,抚慰甚厚,由此开创了数⼗年间的友好联系。在南⽅属于西南蛮的清远国王苏唐磨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诸多⼩族纷纷内附,被唐朝中央政府例授为将军,中郎果毅等职官。在唐朝西域有“⼤勃律”,唐开元(公元714—741年)年间,遣使来朝。唐朝正式册封其君“苏弗舍利⽀离泥”为王,⼜将其继任者“苏麟陀逸之”为王。后因吐蕃势⼒较⼤,⽽与中原疏远,唐朝⼤将⾼仙芝受命远征,平定后置归仁军,
并授其新君苏失利之为右威卫将军,赐紫袍黄⾦带。
在宋代,位于今湖南新化、安化的梅⼭蛮,其⾸领苏⽅,峒主苏⽢所部与诸蛮互有争战。后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被章悖率宋朝官兵以武⼒平定。留居新化⼀带者,成为汉族,并成为当地⼤姓。南逃湘南者,成为瑶族,有的并远徙两⼴,云南及越南、⽼挝、泰国的北部⼭区。在云南黎县黎州诸蛮有⾬林蛮,其头领苏吠在宋太祖时被授为怀化将军,说明苏⽒蛮族虽与宋朝有⽭盾,但仍保持有较为友好的关系。 清代的满族⼈中,以“苏”字为⾸的名字较多。
【⼈⼝分布苏姓⼈⼝的主要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量苏⽒分布。苏轼幼⼦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太仓、⽆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宁、响⽔、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乡等均有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在全县的姓⽒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辽宁。⾦⼭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安溪湖头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宗亲联谊组织。⼴州、南海、佛⼭、阳江等地也有苏⽒分布。 海南
苏⽒宗亲,分布在儋州,⽂昌等地。 ⼴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 云南
昆明、苍⼭、⽯屏、嵩明也有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长寿、宗庆、⼴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有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派和铜⼭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少有三⼗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族⼈⽣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中有苏姓。
⿅⾢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为3367⼈。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中,苏姓共777⼈,其中北⼤街的苏姓出有不少⼈才。
夏⾢的477个姓⽒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281个姓⽒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中有苏姓,⼈⼝在⼀千⾄⼀万⼈之间。禹州的⽩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中有苏姓。安阳县的⾟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265个姓⽒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在吴忠县、西吉县有回族苏姓。隆德县有汉族苏姓分布。 ⽢肃
在靖远县,正宁县宫河镇,庄浪县阳川乡、卧龙乡苏家⼭村,静宁县古城乡、曹务乡等地有⼤量苏姓分布。 ⼭西
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以及沁⽔的苏⼭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分
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沟驿、侯召村、⼤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安的苑⼝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少有1971⼈,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阳、晋县、满城、唐⼭、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在台湾的分布据1978年台湾官⽅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总计达19万余⼈,主要分布在⾼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雄路⽵、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区等。 【郡望堂号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
蓝⽥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县。 河南郡:汉⾼帝⼆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伊⽔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北岸。 2、堂号
芦⼭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发明了世界上第⼀台天⽂钟⽔运⽓象台,集观测天体、演⽰图象与⾃动报时于体,⽐欧洲⼈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堂”、“洛阳堂”、“⽩⽟堂”、“路阳堂”、“嵋⼭堂”等堂号。
【苏姓宗祠通⽤对联】 〖苏姓宗祠四⾔通⽤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对联
上联典出北宋散⽂家苏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以⽂章名于世。其散⽂语⽅流畅,笔⼒雄健,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下联典出西汉⼤⾂苏武(?-公元前60),字⼦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威胁利诱,欲命名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扬⾔要公⽺⽣⼦始可释放。他历尽艰⾟,留居匈奴⼗九年⾏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元六年(前81),⽅获释回朝,官⾄典属国。死后,宣帝(年号五凤)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 五教传诵; ⽚⾔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出隋代武功⼈苏威,字⽆畏,由⾼熲(jiǒng⾳炯)推荐,历官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与⾼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洁谨慎著称,⼜多次就轻赋、节俭等事进谏,都被⽂帝采纳。炀帝时继任宰相,后因⾼熲被杀及直⾔进谏
⽽免官。曾著《五教》,全民传颂。五教,指⽗义、母慈、兄友、弟恭、⼦孝五种伦常道德。下联典出北齐武强⼈苏琼,字珍之,历官刑狱参军、南清河太守,境内清明。有忆普明因兄弟争⽥⽽久决不下,他对兄弟⼆⼈说:“难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地。有什么可争的呢?”⼄普兄弟深受感动,便不再争了。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东周洛阳⼈苏秦,字季⼦,从⿁⾕⼦学纵横之术,出游数年,裘敝⾦尽,憔悴归家,⽗母不认他,嫂⼦不为他做饭,妻⼦连织布机都不下。于是发奋读书,瞌睡时便拿锥⼦刺⼤腿,终于学成。后⼊齐国从事反间活动,⼜联络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汉书·艺⽂志》纵横家有《苏⼦》三⼗⼀篇。下联典指西汉杜陵⼈苏武,字⼦卿,天汉初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对他多⽅威胁利诱,⼜把他迁往北海边牧⽺,坚持⼗九年⽽不屈服。始元年间,汉与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典属国。节,谓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若兰织锦; ⼩妹⼯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指⼗六国时前秦⼥诗⼈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题诗⼆百余⾸,计⼋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学故事⼈物苏⼩妹,相传是苏洵的⼥⼉、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三杰; 沧浪⼀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指北宋⽂学家、眉⼭⼈苏洵、苏轼、苏辙⽗⼦。苏洵字明允,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荐,以⽂章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义安县主簿。⽂章语⾔晓畅,笔⼒雄健,有《嘉祐集》。苏轼字⼦瞻,号东坡,嘉祐年间进⼠,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变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作诗“诽谤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曾出知杭州、颍州,官⾄礼部尚书。⽂章汪洋瓷肆,明⽩畅达;诗作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书、楷书,⽤笔丰腴迭宕;能画⽵,还喜作枯⽊怪⽯。诗⽂有《东坡七集》。苏辙,字⼦由,号颍滨遗⽼,嘉祐年间进⼠,历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宰相)。著有《栾城集》。⽗⼦三⼈合称“三苏”,都被列⼊“唐宋⼋⼤家”。下联典指北宋诗⼈苏舜钦,字⼦美,绵州盐泉⼈,迁居开封。景祐年间进⼠,曾任⼤理评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当时,他岳⽗杜衍为宰相,对政事有所整饬,反对派便通过诬陷苏舜钦⽽打击杜衍,于是,苏舜钦因⼩事被除名,退居苏州沧浪亭。诗风豪健,为欧阳修所重;⼜⼯书法、擅长散⽂,有《苏学⼠⽂集》。 〖苏姓宗祠五⾔通⽤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题联,现悬于浙江⾈⼭普陀寺。苏曼殊,字⼦⾕,⼴东中⼭⼈,⽣于⽇本,⽗中国⼈,母⽇本⼈。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第; 宋朝学⼠家。
——佚名撰⼴东省南雄县梅岭⼭珠玑巷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下,是⼴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东第⼀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条⼤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个重要墟镇。前⼈杨廷桂在《南还⽇记》中描写:“途中⾏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量来⾃中原各地移民及商⼈进⼊岭南珠玑巷,⼜经此转⾄珠江三⾓洲及⼴西以⾄海外谋⽣,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部分珠三⾓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苏姓宗祠七⾔通⽤联〗 武著迁秋源苦⽵; 功传万代念芦⼭。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县东镇苏⽒公祠“武功堂”联。联⾸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闽,为福建“芦⼭堂”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台湾的苏⽒,多定居于新⽵,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先祖⾃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迹,表达了台湾新⽵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 ⽓象光昌⽉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苏章,字孺⽂,安帝时举贤良⽅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朋友任清河太守,贪⼭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兴地说:“⼈⼈都有⼀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我和⽼朋友饮酒,是私谊;明⽇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州肃然。 唐宋⼋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个散⽂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曾巩。其中苏⽒占了三⼈。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字季⼦。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出西汉⼤⾂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学家苏轼典故。 ⼀门⽗⼦三词客; 千古⽂章四⼤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家,⼜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其中前四⼈,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 发愤识遍天下字; ⽴志读尽⼈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北宋⽂学家苏轼(1036-1101)⾃题联。苏轼,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四川眉⼭)⼈,与欧阳修⼀起参加诗*新运动,为“唐宋⼋⼤家”之⼀。 青⼭有约常当户; 秋⽔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佚名集⾃苏轼诗句联。 劝⼦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佚名集⾃苏轼诗句联。 ⽆数云⼭供点笔; 且将墨⽵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佚名集⾃苏轼诗句联。 北客⼏⼈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此联为⼴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以上通⽤联〗 倚靠君⼭,双龙应侍; 聚回沙⽔,百凤和鸣。
——佚名撰⼴东省南雄县梅岭⼭珠玑巷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莲绚彩,辉学⼠之⽂。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上联典出西汉⼤⾂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苏舜钦,字⼦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所传。有《苏学⼠集》。 才名列⼤家,⽗⼦媲美; ⽂章雄百代,乔⼦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三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