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 与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一个主要差别。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 7月1日施行 农业部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畜禽标识和 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己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该办 为改变广大农民“投保无门”的窘境,2004年以来, 先后批准设立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 三家专业农险公司,并启动江苏、浙江、四川、内蒙古等 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全国农险保费 收入7.29亿元,农险赔款5.58亿元,初步扭转了十多 年来农险逐年萎缩的局面。 《意见》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发展多形式、多 渠道的农业保险。《意见》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 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即:和 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畜禽 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包括畜禽标识管 理、养殖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监督管理几个方面。《畜 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按品种、按比例给予补贴;对保险公 司经营的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建 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意见》还指 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 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农业部2002年5 月24日发布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将同时废止。 新的管理办法对畜禽标识作了进一步的规范,要求在畜 禽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在畜禽到 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畜禽标识实行一畜一标,编 码具有唯一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 畜禽标识。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被称为中国畜牧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中华人民 办法还规定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内容包 共和国畜牧法》已于7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迈 括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 出了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 的重要一步。该《畜牧法》于2005年12月29日经十届 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农业部 测、消毒情况;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副张宝文在此间表示,《畜牧法》确立了畜牧业在 畜禽养殖代码等。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为畜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规范畜牧业生 中国7月1日起实施 畜牧法 禽养殖场和畜禽散养户建立畜禽防疫档案,包括名称、地 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 址、畜禽种类、数量等。 畜禽遗传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张宝文说,中国的畜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出 农业保险纳入 现了一些新情况和问题,如畜禽遗传资源缺乏严格保 护,导致一些珍贵畜禽品种流失国外乃至灭绝、假劣种 畜禽坑农害农时间经常发生、动物疫病风险加大、畜牧 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畜禽粪便加重农村污染、以及养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 殖者不规范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导致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等。 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 保护体系。 针对这些问题,即将实施的《畜牧法》明确规定,今 后国家将重点规范畜禽养殖行为,并确立了畜禽产品质 由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农业 量追溯制度。该法还对分散养殖进行了规范,对养殖场 生产过程面临的风险具有特殊性,一些国家的就通 和养殖小区的条件要求、养殖行为、畜禽标识和养殖档 过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间接实施对当地农业、农户的政 案、畜禽养殖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等作出了规定。 策扶持与利益保护。而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属于世贸组织 为了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法》还 规则允许的“绿箱”,因而成为发达国家支持和保护 规定今后国家将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 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同时 在我国,目前除免征种养两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 还支持草原牧区转变生产方式,支持畜禽养殖者扩大养 保险并无其他财税优惠,特别是没有保费直补,农险 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经营处在两难境地:按纯市场化原则厘定费率,农民根本 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畜牧业产值已超过1.3 。目前中国从事畜牧业生产 保不起;若按农民能接受的价钱卖保险,保险公司则赔不 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起。此外,我国尚缺乏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这是 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去年与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饲料 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产业的产值超过8000亿元。 日 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