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傲慢与偏见》夏洛特·卢卡斯的形象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小姐因其选择了柯林斯牧师做丈夫而受到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批评家及读者的不喜欢,认为她抛弃了美好的感情。事实上,她的选择是一种理性选择。作者赋予她很多优良品德——夏洛特聪颖,心胸开阔,有独立意识,敢于正视现实,面对人生,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她的形象比伊丽莎白更实在,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一、聪慧的女子
伊丽莎白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给予了她一个家庭条件、家里地理位置、社会地位跟她相当的卢卡斯小姐作为她的好朋友。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是决定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简·贝内特与宾利小姐的友谊显得那么勉强;宾利先生的幸福也受到达西先生友谊的左右。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的友谊则因为平等而没有对双方的前程造成任何影响,反而因为经历了更多的事情而看得出夏洛特是个非常难得的好朋友。
其实,伊丽莎白跟卢卡斯小姐成为好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夏洛特的家境跟伊丽莎白差不多,两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夏洛特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对人对事也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第一次舞会举行以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达西,在背地里谈论达西的傲慢、不可接近。但是夏洛特是这样认为的,“有权利骄傲”、“这么优秀的青年,门第好,又有钱,样样都比别人强,也难怪他要自以为了不起”,她看人并不是跟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凡事有自己的思考。在书中,有一点是非常出乎意料的:达西认为简并不爱他的好朋友宾利,因为简没有表现出对宾利的爱,所以他阻止宾利跟简见面。这一点夏洛特跟达西的看法是一致的,“恋爱的开头都是随随便便—某人对某人发生点儿好感,本是极自然的一回事,只可惜没有对方的鼓励而自己就肯没头没脑地去钟情的人太少
了”,“宾利喜欢你的姐姐,可是如果你姐姐不帮他一把劲,他也许喜欢喜欢也就算了”。达西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至少有人跟他一样的看法。在夏洛特主动接近柯林斯先生的时候,她明白自己的选择会让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作为好朋友,夏洛特主动地与伊丽莎白沟通,认为即使是柯林斯先生这样的男子,在拒绝了伊丽莎白这样优秀的女子之后,有权利被人喜欢和接受其他人的喜欢。作者对伊丽莎白一面讽刺一面喜欢,而对夏洛特持一味否定的态度是不合理的。
二、对婚姻理性的女子
夏洛特很聪慧、跟周围的女性如莉迪亚、简比起来也毫不逊色,稍微逊色的是她的年龄和她的外貌,但是我们不能从外貌和年龄就简单地评论一个人的好坏。读者也好,作者也好,伊丽莎白也好,对夏洛特选择柯林斯坚决反对,其实,就夏洛特选择柯林斯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我们翻开欧洲历史,十八世纪的欧洲是非常不优待女性的,成年的妇女基本上没有自立的可能,大批上等人家的年轻女子只有三种前程:一是结婚;二是当老处女;三是成为小学校的教员或家庭教师。在奥斯丁的笔下老处女有一个,那就是《爱玛》中的贝茨小姐,“由于人缘好而处境十分尴尬”。而小学教员或家庭教师的生活就意味着报酬低,工作苦,在社会上仰人鼻息而毫无改善和摆脱的希望。《爱玛》中家庭教师泰勒小姐虽然有所改善,也只不过是嫁给了一个不如意的老男人,她的青春年华已无处可觅。夏洛特不可能当家庭女教师,因为她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不想当老处女,她还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把结婚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最大的目标,已经二十七岁了,没有谈过恋爱,没有伊丽莎白与简的漂亮,青春的激情逐渐地消退,她没有时间去寻求像伊丽莎白和简一样有爱情又有经济的后盾的婚姻了,寻找一个合适的人,结成一段“合适”的婚姻,夏洛特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必须坚决了生活需要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十八世纪的女性并不像现
代的女性那样容易独立,于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找一个有钱的丈夫。贝内特太太也是很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当伊丽莎白拒绝对了柯林斯先生的时候,贝内特太太甚至要与伊丽莎白绝交,在有生之年让五个女儿顺利地出家是贝内特太太的理想,即使莉迪亚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道貌岸然的威克姆,贝内特太太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十八世纪的“过来人”贝内特太太对生活、对女性的命运最好的看法。在这一点上似乎夏洛特和贝内特太太的思想是相通的。“柯林斯要不是受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加上夏洛特的主动接近,恐怕也未必肯向夏洛特这样的女子求婚。稍有一点钱的男人,像宾利一样,需要一位漂亮的妻子;没钱的男人需要有丰厚嫁妆的妻子,比如威克姆、费茨威廉;象达西那样有巨资的男人则要一个妩媚聪颖的妻子,一无所有的夏洛特能抓住柯林斯,“真是件幸运的事”。这样的“食物储藏室”也是奥斯丁设法替她挣来的。夏洛特的选择是判断正确的选择,是奥斯丁所推崇的一种理性选择。”
三、有优秀品质的女子
作者塑造了夏洛特周围的人不具有的一些优秀的品质。
夏洛特跟伊丽莎白和简走得比较近,她是个宽容的值得深交的女子。她从来不嫉妒简有宾利这样的意中人,对简跟宾利的关系跟达西的看法一致,但是她更希望简能够跟宾利挑明简是喜欢宾利的。她真诚地希望达西爱上自己的好朋友伊丽莎白。即使伊丽莎白看不起她的婚姻,但是她丝毫没有因此对伊丽莎白产生嫌隙之心而疏远伊丽莎白。在跟柯林斯先生结婚之后,真诚地邀请伊丽莎白来家里做客并热情地款待。即使是对凯瑟琳夫人这种盛气凌人地指手画脚的人,夏洛特也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从女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相当的自我修养是不可能的。
夏洛特是位执著的女子。表面上看,对财产的追求有欠高尚,但她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么,
想要干什么。我们不难发现,在奥斯丁的笔下有不少糊涂女性:《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玛丽娅·伯特拉姆对生活没有坚定的信念,同意和不喜欢的人结婚,过不多久又和情人私奔;《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艾略特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了解,听从教母的“劝导”,白白失去了七年的幸福;《爱玛》中的同名女主人公爱玛糊里糊涂,乱点鸳鸯谱,对自己的个性及心理一无所知。相比之下,夏洛特就优秀很多。
夏洛特是个精神独立的女子,是的,她嫁给柯林斯先生是完全是出于财产的考虑,但是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追求,是个表里如一的人,她不依赖丈夫,对于柯林斯先生在他人面前的阿谀奉承她视而不见,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可以长久地不闻不问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品质。她认为柯林斯先生并非一无是处。“夏洛特比任何人都看重他的能力,他思想方面的坚定很叫她倾心。她虽然比不上她自己那样聪明,可是只要有一个像她这样的人做榜样,鼓励他读书上进,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她常常劝他打理花园。但很难说柯林斯在夏洛特的引导下,不会成为一个讲话有分寸、知高低、识进退的绅士。至少夏洛特已成功地把柯林斯对伊丽莎白的情意移到了自己身上。她对婚姻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俩就会幸福。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你既然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这句话即使到现代也不过时。
夏洛特是个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值得深深思考的人物形象。简·奥斯丁不愧是一个塑造人物的高手,夏洛特为读者诟病,但是如果把人物放在十八世纪欧洲这样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是非常合理的。夏洛特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子,聪慧有见识有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