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9044152 U(45)授权公告日 2019.06.28
(21)申请号 201822035897.8(22)申请日 2018.12.06
(73)专利权人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124000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中华
路东(72)发明人 王万军 吴兴旺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鼎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21245
代理人 赵月娜(51)Int.Cl.
G02B 7/09(2006.01)G03B 13/3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技术要点是:由定焦底座、调焦机构和外壳组成,定焦底座和外壳扣装为一体并形成两个容置空间,其中一个为定焦镜头容置空间,调焦机构设于另一个容置空间中,调焦机构包括下弹片、绕线组件、磁铁、垫片和上弹片,绕线组件由用于安置可调焦镜头的环形载体、绕设于环形载体外周的对焦线圈组成,下弹片连接于环形载体下端与定焦底座之间,磁铁的数量为两块且对称分布于环形载体的对焦线圈两侧,两块磁铁的上表面利用垫片连接为一体并利用垫片固定于外壳的内壁,上弹片分别与环形载体上端和垫片相连。其不仅对焦速度快、耗电量小、成像质量好,而且节约生产成本,节省占用空间。
CN 209044152 UCN 209044152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定焦底座、调焦机构和外壳组成,所述定焦底座和外壳扣装为一体并形成两个容置空间,其中一个为定焦镜头容置空间,所述调焦机构设于另一个容置空间中,所述调焦机构包括下弹片、绕线组件、磁铁、垫片和上弹片,所述绕线组件由用于安置可调焦镜头的环形载体、绕设于环形载体外周的对焦线圈组成,所述下弹片连接于环形载体下端与定焦底座之间,所述磁铁的数量为两块且对称分布于环形载体的对焦线圈两侧,两块磁铁的上表面利用所述垫片连接为一体并利用垫片固定于外壳的内壁,所述上弹片分别与环形载体上端和垫片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焦底座嵌装有用于与外界驱动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的两个金属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载体的外周设有对应对焦线圈的凹槽,对焦线圈以环形载体轴心线为对称中心绕制在凹槽内,两端抽头线分别绕在环形载体的绕线柱子上,所述下弹片分别与定焦底座的两个金属端子电连,且导通对焦线圈和金属端子,所述金属端子、下弹片和对焦线圈及驱动电路正、负极形成闭合回路,电流从一个金属端子进入通过下弹片进入对焦线圈,再通过下弹片回流向另一个金属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片由与垫片固定连接的外框、与环形载体上端顶靠的内圆环、连接于外框与内圆环之间的变形部构成,所述上弹片设计预压变形量,对环形载体产生预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片由与定焦底座固定的外环、与环形载体下端固定的内环、连接于内、外环之间的变形部构成,所述下弹片设计预压变形量,对环形载体产生预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金属件,其开口端与定焦底座扣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为框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焦底座和外壳对应环形载体安装镜头的内腔位置分别开设通孔,所述定焦底座的底部设有防尘环I,所述环形载体的下端设有与防尘环I配合的防尘环II,所述防尘环I和防尘环II的侧壁平行交叠,对焦过程中形成动态防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载体上端设有多个轴向凸台,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内壁设有与轴向凸台对应的轴向限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述环形载体下端对称设有四个用于与下弹片热铆固定的圆柱形固定柱,所述定焦底座上对称设有四对用于与下弹片热铆固定的圆柱形固定柱。
2
CN 209044152 U
说 明 书
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特别是一种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双摄像头在电子设备领域使用广泛,例如具有双摄像头的手机、平板电脑、摄像机等。双摄像头技术能够提高摄像头的聚焦功能和成像画质,不仅如此,双摄像头系统可以实现更加流畅的变焦缩放。双摄像头拥有独立传感器,能够自动识别拍摄场景、减少噪点,让画质更加干净、清晰,能够实现短暂的3D效果,系统可以自动分析不同景深。[0003]目前,双摄头技术使用两个独立摄像头合并,模组阶段分别使用两个单独的普通自动对焦马达通过其他部件结合在一起,存在对焦速度慢、成像质量差、生产成本大和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不仅对焦速度快、耗电量小、成像质量好,而且节约生产成本,节省占用空间。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其技术要点是:由定焦底座、调焦机构和外壳组成,所述定焦底座和外壳扣装为一体并形成两个容置空间,其中一个为定焦镜头容置空间,所述调焦机构设于另一个容置空间中,所述调焦机构包括下弹片、绕线组件、磁铁、垫片和上弹片,所述绕线组件由用于安置可调焦镜头的环形载体、绕设于环形载体外周的对焦线圈组成,所述下弹片连接于环形载体下端与定焦底座之间,所述磁铁的数量为两块且对称分布于环形载体的对焦线圈两侧,两块磁铁的上表面利用所述垫片连接为一体并利用垫片固定于外壳的内壁,所述上弹片分别与环形载体上端和垫片相连。[0007]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定焦底座嵌装有用于与外界驱动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的两个金属端子。
[0008]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环形载体的外周设有对应对焦线圈的凹槽,对焦线圈以环形载体轴心线为对称中心绕制在凹槽内,两端抽头线分别绕在环形载体的绕线柱子上,所述下弹片分别与定焦底座的两个金属端子电连,且导通对焦线圈和金属端子,所述金属端子、下弹片和对焦线圈及驱动电路正、负极形成闭合回路,电流从一个金属端子进入通过下弹片进入对焦线圈,再通过下弹片回流向另一个金属端子。
[0009]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上弹片由与垫片固定连接的外框、与环形载体上端顶靠的内圆环、连接于外框与内圆环之间的变形部构成,所述上弹片设计预压变形量,对环形载体产生预压。
3
CN 209044152 U[0010]
说 明 书
2/3页
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下弹片由与定焦底座
固定的外环、与环形载体下端固定的内环、连接于内、外环之间的变形部构成,所述下弹片设计预压变形量,对环形载体产生预压。
[0011]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外壳为金属件,其开口端与定焦底座扣接,用来封闭上述组装完成的部件,并对环形载体提供行程限位作用。[0012]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垫片为框形结构。[0013]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定焦底座和外壳对应环形载体安装镜头的内腔位置分别开设通孔,所述定焦底座的底部设有防尘环I,所述环形载体的下端设有与防尘环I配合的防尘环II,所述防尘环I和防尘环II的侧壁平行交叠,对焦过程中形成动态防尘。
[0014]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环形载体上端设有多个轴向凸台,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内壁设有与轴向凸台对应的轴向限位槽,在自动对焦过程中有行程限位功能。
[0015]上述的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所述环形载体下端对称设有四个用于与下弹片热铆固定的圆柱形固定柱,所述定焦底座上对称设有四对用于与下弹片热铆固定的圆柱形固定柱。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7]取代现有的双摄头技术使用两个独立普通音圈马达合并的组合形式,采用定焦底座和调焦机构实现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对焦速度快、成像质量好,能有效的节约成本,有效节省模组产品在手机中所占的空间,并同时提高模组行业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面图;[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定焦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弹片与绕线组件的组装示意图;[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去除外壳后的组装结构示意图。[0024]图中:1.外壳、2.容置空间、3.环形载体、4.定焦底座、5.防尘环I、6.防尘环II、7.对焦线圈、8.容置空间、9.上弹片、901.外框、902.变形部、903.内圆环、10.垫片、11.磁铁、12.下弹片、1201.外环、1202.变形部、1203.内环、13.圆柱形固定柱、14.金属端子、15.圆柱形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0026]如图1-图6所示,该定焦与自动变焦组合式双摄像头对焦马达结构,由定焦底座4、调焦机构和外壳1组成。[0027]其中,所述定焦底座4和外壳1扣装为一体并形成两个容置空间,其中一个容置空
4
CN 209044152 U
说 明 书
3/3页
间2为定焦镜头容置空间,所述调焦机构设于另一个容置空间8中。所述调焦机构包括下弹片12、绕线组件、磁铁11、垫片10和上弹片9,所述绕线组件由用于安置可调焦镜头的环形载体3、绕设于环形载体3外周的对焦线圈7组成,所述下弹片12连接于环形载体3下端与定焦底座4之间。所述磁铁11的数量为两块且对称分布于环形载体3的对焦线圈7两侧,两块磁铁11的上表面利用所述垫片10连接为一体并利用垫片10固定于外壳1的内壁。所述上弹片9分别与环形载体3上端和垫片10相连。
[0028]所述定焦底座4嵌装有用于与外界驱动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的两个金属端子14。定焦底座4作为承载主体,用来承载其他零部件,其与金属端子14为注塑一体成型。所述环形载体3的外周设有对应对焦线圈7的凹槽,对焦线圈7以环形载体3轴心线为对称中心绕制在凹槽内,两端抽头线分别绕在环形载体3的绕线柱子上,所述下弹片12分别与定焦底座4的两个金属端子14电连,且导通对焦线圈7和金属端子14,所述金属端子14、下弹片12和对焦线圈7及驱动电路正、负极形成闭合回路,电流从一个金属端子14进入通过下弹片12进入对焦线圈7,再通过下弹片12回流向另一个金属端子14。[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弹片9由与垫片10固定连接的外框901、与环形载体3上端顶靠的内圆环903、连接于外框901与内圆环903之间的变形部902构成,所述上弹片9设计预压变形量,对环形载体3产生预压。所述下弹片12由与定焦底座4固定的外环1201、与环形载体3下端固定的内环1203、连接于内、外环之间的变形部1202构成,所述下弹片12设计预压变形量,对环形载体3产生预压。所述环形载体3下端对称设有四个用于与下弹片12热铆固定的圆柱形固定柱15,所述定焦底座4上对称设有四对用于与下弹片12热铆固定的圆柱形固定柱13。
[0030]所述外壳1为金属件,其开口端与定焦底座4扣接,用来封闭上述组装完成的部件,并对环形载体3提供行程限位作用。所述环形载体3上端设有多个轴向凸台,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内壁设有与轴向凸台对应的轴向限位槽,在自动对焦过程中实现行程限位功能。所述垫片10为框形结构。磁铁1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定焦底座4和外壳1对应环形载体安装镜头的内腔位置分别开设通孔,所述定焦底座4的底部设有防尘环I5,所述环形载体3的下端设有与防尘环I5配合的防尘环II6,所述防尘环I5和防尘环II6的侧壁平行交叠,对焦过程中形成动态防尘。[0031]调焦时,对焦线圈7通电与所述磁铁11的磁场产生相互作用,为环形载体3提供驱动力,使得对焦线圈7带动固定安装可调焦镜头的环形载体3上下移动,实现音圈马达的自动对焦功能。定焦镜头和可调焦镜头所摄取的图像最终通过图像合成软件合成。
5
CN 209044152 U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图2
6
CN 209044152 U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3
7
CN 209044152 U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4
图5
8
CN 209044152 U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