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本论
在上一章,我们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机及其生产过程中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法问题,但是,在给定生产水平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如何测知成本函数?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提出两个基本的因素,既商品供给量取决于产品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两个因素。这一章就来讨论一下成本问题。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成本理论的形成是以资源的有限性与可选择性为基础的,提到成本,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企业使用资源所支付的货币,事实上,企业的货币支出只是整个成本结构中的一部分,那么,到底什么是成本呢?
1、成本:指商品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成本的高低取决于
生产条件、生产要素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三个因素) 2、机会成本:(也叫择一成本)是指利用某种资源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
可以利用同一资源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值。
做一个决定的机会成本包括它所有的结果,无论他们是否体现为货币的交易。机会成本的一个重要例子是上大学。如果进入公立大学,你可能算出在1996年用在学费、书本费和旅行费合计约为每年14,000美元。这14,000美元是否就是你入校的机会成本?
当然不是。你必须包括花费在学习和上课时间的机会成本。1996年一个19岁高中毕业生的全日制工作年平均工资为16,000美元。如果我们加上实际的花销和放弃的收入,我们发现大学的机会成本为每年30,000美元,而不是每年14,000美元。同样,企业和政府进行决策也存在机会成本问题。例如:美国政府想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开采石油。暴风雨般的抱怨随之而来。该方案的辩护者宣称:“有什么可争吵的呢?这里有高价值的石油,而且附近有丰富的海水。这是我国最低成本的石油。”然而在实际上,机会成本却可能非常高。如果石油开采导致了石油流出,从而损害了海滩,娱乐活动就会遭到破坏。这种机会成本可能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海边娱乐的价值和水下石油的价值的确同样真实。在生活中,机会成本是衡量我们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罗伯特?弗罗斯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两条道路在林中分开,而我―― 选择了较少的人所走的那条, 一切的差别正由此而来。
弗罗斯特头脑中的另一条道路是什么呢?一种城市生活?一种使他不可能写道路、围墙和白桦树的职业?他成为一名诗人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3、生产成本:(会计成本、私人成本、历史成本)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费
用支出。(它有两种不同形态) (1) 显成本:指企业经营活动的日常支出。(如:雇佣工人需支付工资,
购买原材料需支付的现金,银行贷款的利息等)
(2) 隐成本:指经营者利用自有资源的成本。
4、固定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那些固定投入带来的成本。(主要
包括购置机器设备和厂房的费用、资金的利息、企业的各种保险费用等。) 5、可变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那些可变投入带来的成本。(通常
包括工人工资、原材料成本、日常运营费用等。)
6、利润:指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距。
7、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是隐成本
1
的一部分。
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得正常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曲线 一、短期总成本(STC)
STC(Q)=WL(Q)+rK =φ(Q)+b
设W=2 L 1 2 3 4 TPL 3 8 12 15
短期总成本曲线
二、短期总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
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Q3分别与三条等成本线A1B1、A2B2、A3B3相切于P、S、R三点,连接这三点的OE线为厂商生产的扩展线。现假定在短期内厂商的资本投入量固定为K0,它用与横轴平行的直线K0F表示。在这种短期生产的情况下,厂商只能沿着水平线K0F来调整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适应产量的变化。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那么,厂商选择的最优要素组合为S点。S点不仅是等产量曲线Q2和水平线K0F的交点,而且,S点也恰好是等产量曲线Q2和等成本线A2B2的相切点。因此,S点既是厂商的短期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又是厂商的长期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在S点上,生产Q2产量的短期总成本和长期总成本是相等的,都由过S点等成本线A2B2的所代表。
如果厂商将产量由Q2增加到Q3,在长期内,厂商可以达到扩展线上的均衡点R。但是,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由于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厂商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是达到等产量曲线Q3和水平线K0F的交点R‘,R‘点表示生产Q3产量的短期的最优要素组合。显然,对于生产同一个产量Q3来说,短期总成本大于长期总成本。
2
三、各类短期成本曲线 1、分类:(七类)
(1)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成本。(TFC不随Q的变化而变化,即使Q=0,TFC仍存在)
(2)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TVC随Q增加而增加,TVC=TVC(Q))
(3)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TC(Q)=TFC+TVC(Q)
(4)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Q)=TFC/Q
(5)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AVC(Q)=TVC(Q)/Q (6)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AC(Q)=TC(Q)/Q=AFC(Q)+AVC(Q)
(7)边际成本MC: 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成本。 MC(Q)= ΔTC(Q)/ Δ Q =dTC/dQ
(这七条短期成本曲线的画法为:根据数据描点,见书P181)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成本函数中的体现 C
MC
0 Q 边际成本的曲线为什么为U型呢?因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产量由零开始不断增加,起初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相对不变要素投入量时较少的,所以,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会提高生产效率,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最佳比
例以后,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就会降低生产效率,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对应MC递减阶段;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对应MC递增阶段;边际报酬极大值对应MC极小值。
3、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几何画法
(1) 由TFC(总不变成本)曲线推导AFC(平均不变成本)曲线
因为AFC(Q)=TFC(Q) 所以AFC1由OA的斜率给出 所以AFC1=AQ1/OQ1
同理AFC2=BQ2/OQ2,AFC3=CQ3/OQ3 因为AQ1=BQ2=CQ3
OQ1〈OQ2〈OQ3
所以AFC1〉AFC2〉AFC3 即Q递增,AFC递减
3
C C A B C TFC AFC 0 Q1 Q2 Q3 Q 0 Q1 Q2 Q3 Q
(2) TVC(总可变成本)推导AVC(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因为AVC(Q)=TVC/Q
所以AVC1,AVC2,AVC3分别由曲线OA,OB,OC的斜率给出
注:OB与TVC相切于B点,即随着Q的递增,连结原点到TVC曲线上相应点的线段的斜率在B点前是递减的,在B点后递增,B点是最小的。 所以随着Q的递增,AVC
先递减,后递增。 C C TVC AVC C B A 0 Q 0 Q1 Q2 Q3 Q
(3) TC(总成本)推导AC(平均总成本)曲线
因为AC(Q)=TC/Q
所以推导与(2)同,故略。 (4) 由TC,TVC推导MC曲线
因为MC=dTC(Q)/dQ = dTVC(Q)/dQ
所以MC可由TC(TVC)曲线上的相应点的斜率给出 因为TC和TVC曲线先降后升的斜率 所以MC曲线为U型。
4
四、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1、边际产量(MPL)和边际成本(MC) 短期生产函数:Q=f(L,K)
短期成本函数:TC(Q)=TVC(Q)+TFC
TVC(Q)=W*L(Q)
MC=dTC/dQ = dTVC/dQ = W・dL/dQ
因为MPL= dQ / dL 所以MC=W*(1/MPL) 结论:
(1)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MPL先上升,达到最大值后下降,所以,
MC是先下降,达到最小值后再上升。
(2) TPL下凸,TC和TVC下凹,TPL下凹,TC,TVC下凸,TPL存在一个拐点时,
TC,TVC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2、平均产量(APL)和平均可变成本(AVC) 因为TVC=W*L(Q) AVC=TVC/Q 所以AVC=W*(L/Q) 因为APL=Q/L
所以AVC=W*(1/APL) 结论:
(1) APL递增,AVC递减,或者APL递减,AVC递增。 最低点对最高点 (2) MC与AVC交于AVC最低点 交点对应
MPL与APL交于APL最高点
第三节 长期成本曲线 一、长期总成本曲线 LTC=LTC(Q)
LTC:指厂商在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短期总成本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总不变成本,从图知,STC1曲线所代表的总不变成本最小,STC3曲线所代表的总不变成本最大。总不变成本的多少(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往往可以代表生产规模的大小,所以,STC1生产规模最小,STC3生产规模最大。
5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