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4期 2010年4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l_9 No 4 Apr.2010 戴名世研究回顾与展望 霍省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摘610064) 要:戴名世虽曾誉满清初文林,却因《南山集》案而为后人所鲜于提及,学界的研究亦较为 薄弱。在相关研究中,学者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戴名世生平考证与作品整理、《南山集》案、史学 思想、文学成就以及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五个方面。戴名世原始资料的整理、文学研究等方面还 显得较为薄弱。无论资料发掘、研究内容抑或研究理路与方法等方面,仍值得予以更多关注。 关键词:戴名世;研究回顾;薄弱;展望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0)04—0082-06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清顺治十 并对未来戴名世研究的方向提些浅见。 年生于安徽桐城,早年“谋授徒以养亲”…Ⅲ,多客游他 方。57岁会试中式第一,殿试一甲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 修。两年后却因《南山集》一案获罪入狱,康熙五十二年 赴难于京师。戴名世的一生,虽生活颠沛流离,创作却颇 为丰富。“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凡所作,贾人随购而 刊也。”【11451“而其所为古文较之制义工且富,于是四方学 者购求先生之古文踵相接也。”_1j4驺足见他在当时文坛影 一、戴名世研究回顾 回顾现有的戴名世研究成果,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如下5个方面。 (一)戴名世生平考证与作品整理 首先,关于生平的考证。道光年间,戴钧衡曾作《潜虚 响之大。然而,这位曾誉满清初文林的人物,却因《南山 集》案而为后人所鲜于提及,其文集也因惨遭禁毁而少有 流传。 关于戴名世的研究探讨,亦成为学术研究中较为薄弱 的领域。《南山集》案后,较早将目光投向戴名世的,是其 道光年间的乡后辈。他们编辑遗文,撰写年谱、墓表和传 记,留存了戴名世的重要资料,惜甚为寡陋。真正将戴名 世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迄 今为止,笔者搜集到的戴名世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文集 《戴名世集》¨ 和《戴名世遗文集》 ,专著《戴名世论 稿》[3 3、《戴名世研究》[4 3和《戴名世年谱》 ,以及研究论 文七十余篇。此外,在某些关于桐城派的研究成果中,或 有提及戴名世,也只是研究桐城派的附带成果,往往涉笔 不多。本文试对已有的戴名世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与总结, 收稿日期:2009—12—18 先生年谱》一卷,虽语焉不详,却功不可没。这与稍后戴兴 的《潜虚先生墓表》、萧穆的《戴忧庵先生事略》等成为此 后百余年问人们了解戴名世生平的重要资料。20世纪80 年代,研究者又进一步考证戴名世生平。王树民有《戴南 山先生年谱》(订补),但由于资料的缺乏,只是根据戴钧 衡所编年谱与戴名世部分古文考察其生平活动,难免有失 细致,许多问题仍不能得其确然。徐文博、石钟扬的《戴名 世论稿》和何冠彪的《戴名世研究》均有专章论及戴名世 生平,但只是按其青少年、壮年和晚年的时段进行简要概 述。1997年,钟扬偶得《戴氏宗谱》残本,先后撰文《(戴氏 宗谱)与戴名世研究》 与《戴名世家世考》 等,对戴名 世的家世作了勾勒。2001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整 理馆藏内阁刑科文书时,发现两件有关《南山集》案的满 汉文合璧题本 ,这为研究戴名世晚年获罪情况提供了 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一),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4期 霍省瑞:戴名世研究回顾与展望 ・83・ 新史料。2004年,法国汉学家戴廷杰的《戴名世年谱》问 世。该书广搜博采,不仅编有详细考证谱主一生行事的十 二卷“正谱”,而且编有记录谱主身后案件余波及遗作的 编纂、题记、刊行等情事的“后谱稿”,是现在研究戴名世 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于害人邀功,摆脱自己所陷入的政治困境。 _4 王树 民认为,赵申乔攻击戴名世,除戴名世本人身为诸生时傲 视权贵而得罪当权者外,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又由于 满文“方学士”与“方学诗” 同音,导致康熙误以为戴名世 古文中的方学士是指在逃的方学诗,案情因此扩 大。 朱端强则从赵申乔参奏的罪状出发,认为戴名 世人生悲剧的根源并不止在于他自己也承认的三大‘罪 状’——恃才、骂世和触讳,还在于他人格深处的分裂,是 专制的淫威、世俗的无耻和自身的矛盾共同杀死了“狂 士”。¨ 刘世生也认为,此案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戴名 世自身的性格悲剧,二是卷入政治斗争的外在原因。_l 其次,关于存世作品的整理。戴钧衡曾将戴名世生前 刊刻的《南山集偶钞》与传钞本合编成《潜虚先生文集》, 但由于他有所顾忌,把部分文章“妄为汰去” l4 。光绪 年间,徐宗亮与王哲分别就戴编本详加校录,并对其补遗 刻印;张仲沅又以徐刻戴编本为正本,增加遗文数篇而刊 行《戴南山先生古文全集》。20世纪80年代初,王树民就 北京各图书馆所藏戴名世文集的各版本进行整理,编校成 《戴名世集》,收文282篇。此后,安徽博物馆发现《忧庵 此外,何冠彪除了提出上述赵申乔参奏、同僚排挤、《南山 集》及其他“悖逆”著作等原因外,还推测与“旧东宫”胤初 有关, ”这当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其次,对于《南山集》案的定性,学界主要采用阶级分 集》钞本,考证确为戴名世所作,汪庆元对其进行了点 校。l9 2002年,王树民、韩明祥对《忧庵集》重新编校,并与 戴名世遗作《孟庵公传》和墨卷《知者乐水》全章,合编为 析法,认为该案是民族压迫与阶级斗争的结果。张健认为 《戴名世遗文集》。戴廷杰又在《戴名世年谱》中穿插收录 《南山集》案实质上是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官场矛盾 戴名世遗文75篇,并在附录中收录戴名世诗歌34首。此 的必然产物。¨ 刘孔伏、潘良炽也认为,该案政治因素十 外,在戴名世作品的考订过程中,围绕《古史诗缄》曾展开 分明显,其实质是《南山集》中不仅提到了方孝标,而且 激烈论争。许永璋将家藏的署名“褐夫”的《古史诗缄》钞 “多愤世嫉俗之作”,又以南明王朝为正统,大肆鼓吹民族 本¨ ,注为戴名世佚稿,在《文学遗产增刊》(第15辑)上 思想,民族斗争性质明显。_1 徐文博、石钟扬认为,《南山 公布于世。该钞本收有1 10首咏史七言绝句,许永璋认为 集》案是传统封建思想与民主启蒙思想斗争的必然反 是“沉没三百年的遗珍”… 。何冠彪和王树民随后对其 映。 】4 王树民认为,《南山集》案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执的 j8 关爱和又认为,清王朝不惜罗织罪名,铸成大 进行考辨,认为此诗不但未被清人所编的戴名世文集提 扩大。l1及,而且内容与戴氏现存著述中思想言论不同,不可能是 狱,在于借此案表明对以遗民心态网罗明末文献而酝酿反 戴名世所作。l1 何、王考辨已得到学界认同,所以《古史 清者严惩不贷的决心和态度。_l 张玉也从中国第一历史 诗铖》实为署名戴名世的伪作,不再赘述。 档案馆所发现的两件题本出发,指出该案作为巩固封建统 (二)《南山集》案 治的一种手段,打击的就是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各种思想 康熙五十年(1711)冬,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私刻文 意识。 多数研究者认为《南山集》案是满清政府的一场 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等罪名弹劾戴名世,牵 文字冤案,是民族统治与压迫的历史命运,戴名世等清初 连论处者,朝野多达数百人。最后,康熙下令将戴处斩,这 文人也只能被动地充当历史的牺牲品。 就是著名的《南山集》案。作为清初文字大狱,文史学者 (三)戴名世史学思想 对《南山集》案的原因与定性,争论尤为激烈。 戴名世平生最大愿望是编纂明史,尤其是南明史,他 首先,对于《南山集》案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内外因 始终渴望“网罗散佚,一酬曩昔之志” 。虽最终赍志以 两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外因在于政治斗争,而内因则在于 没,却在遗文中表现了鲜明的存史意识与治史方法。 戴名世恃才傲物的性格。徐文博、石钟扬认为,赵申乔参 首先,戴名世有志于南明史的编纂,其深沉的存史意 劾戴名世的根本原因在于遏制戴名世启蒙思想的扩散。 识,被研究者一致肯定。最早考察戴名世史学思想的是贺 同时,这也与赵申乔害人营利的卑鄙目的分不开,其目的 珏,他认为戴名世史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力主史学应该建 ①②传说戴名世殿试时,屈居赵熊诏之下获一甲第二名,是赵申乔为其子幕后活动的结果。赵申乔恐黑幕揭穿,便假借口 方孝标曾为翰林学士,戴名世文中称之为方学士,而别有方学诗,曾附吴三桂反清,失败后潜逃。在满文中“方学士” 实对戴名世陷害。 与“方学诗”为同音字 广州I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卷 立在事实基础之上。 徐文博、石钟扬认为,戴名世有 不同凡俗的史学思想,他不仅能正确认识史学的作用,有 朴素的唯物史观,而且有志于南明史,是在严肃地捍卫历 史的科学性。 李传印指出,戴名世一生致力于明史编 撰,表现出古代良史所具有的深沉历史意识和史学意 识。 徐天祥也肯定戴名世是位具有独特史识与卓绝史 才的历史家,指出戴名世用“义”为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的是非标准,是以人心向背为“势”的根本因素。戴对明 末农民军的态度是辩证的,对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也有深刻 认识,有不同于明遗民的民族思想。 徐丽除了指出戴名 世思想深处对“史”有至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强烈的 存史意识,并做了大量具体的明史资料收集、保存与编纂 工作,还指出戴名世把目光投向普通人民群众,有鲜明的 平民史观,也是其史学关怀的特色所在。 其次,戴名世指出了一些治史方法,并对治史者提出 了系列要求,这亦为许多史学研究者所关注。贺珏认为戴 名世提出了论世知人和客观分析的考证史料真伪的方 法。l2l_ 徐文博、石钟扬阐述了类似观点,认为戴名世提 出了一套把握历史规律的考证方法——唯正是取,毋问正 史、野史;综核参证,不盲从多数;设身处地,论其事知其 人。l3_ 】。何冠彪指出,戴名世不仅提出了历史的功用在 于经世,还提出了以“实录”为原则的史料考订方法,以及 史家必备辨别邪正得失的超卓识见、通观独断的能力和垂 法训世的精神等不少见解。l4_l 候虎虎认为,戴名世的 史学思想是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即治史要有 严谨的态度、卓越的史才和正确的伦理道德。 路新生认 为,戴名世最耀眼的学术成就在史学,他不仅深刻认识史 学功用,而且能把握治史规律,重视史家主体修养,并注重 史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因素而力图“知人论世”。 (四)戴名世文学成就 戴名世是一位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虽然戴名世 留存的著作不多,却也能体现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成就。 首先,关于戴名世的文学思想,学者的论述多集中在 对他提出的“率其自然”、“道法辞合一”、“精气神并重”等 文学主张的探讨。贺珏认为,戴名世文学思想是要求个性 解放,其关于文学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的理论与见解,是市 民阶层的文学思想。l2Ij 徐文博、石钟扬认为戴名世的古 文理论“以‘率其自然’为主旋律,而以率其自然而立诚有 物,率其自然而道法辞合一,率其自然而精气神并重为三 部曲。”[3 。王凯符、漆绪邦也概括,戴名世提出了立诚有 物,率其自然,道法辞合~,精气神并重的文学主 张。_2 “”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更为具体的观点。金五 德认为戴名世对明代文风作了总体阐述,并对文章之道作 了集中论述,即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既质且平,率其 自然。 刘世生认为戴名世古文理论和文风有发展变化 的过程,二三十岁时主张率其自然,精气神合于一;中年而 主张立诚有物,道法辞合一;晚年又强调平质自然。¨ 彤 何鹏认为戴名世的文论要言之即:为文要有魂,为人要重 于为文,为文要言之有物,追求质平。 何冠彪又认为不 该把戴名世的古文理论、时文理论与诗论相混淆,其古文 理论为文以明道,成一家之文,立诚有物,率其自然,精气 神皆备,文存乎人;时文理论以古文为时文,不主一格,崇 尚自然;诗论则主言志,尚自然,反摹拟。|4_1 H 其次,关于戴名世的文学创作,研究者多总体思想内 容与艺术风格及创作心态予以阐述,具体篇章的研究尚不 多见。方佛平就《南山集》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作了概 括,认为多愤世嫉俗之作,强烈反对民族矛盾,深刻揭露科 举弊病,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同时对受奴役的农民表示 深切同情;艺术特色则富有个性,风格多样,语言平易。E3o] 史小军认为戴名世提倡文为时著,并就戴名世的传记散文 进行探析,认为他的传记散文强调选材真实,人物个性突 出,揄扬忠孝大节。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时代人物,也表现 了多种艺术手法。 李明军认为时文和古文是戴名世独 特的话语表述形式,是两种精神的象征,是时代风气和文 运的表征,并强调戴名世“以时文为古文”,一方面是出于 挽救文运的文人责任感,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与时 俗的妥协。 胡兆红认为戴名世成为八股文大家的心路 历程是悲壮的,他发自内心地反感八股文并大力抨击八股 文,却不得不花费大量心血总结八股文写作技法并指导学 生;他获得了八股文写作的巨大名声,却在科举道路上长 久遭遇坎坷。戴名世面对八股文的复杂心态,是无法把握 自己命运的中国古代士人的集体缩影。 (五J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 清末黎庶昌在《续古文辞类纂》中,首次收入戴名世 古文,使长期被清代文坛罢黜的戴名世,在桐城派取得了 一定历史地位。此后,梁启超又明确指出桐城派古文应推 戴名世为“开山之祖”。多数研究者继承梁启超的观点, 肯定戴名世的奠基铺路之功,视其为桐城派“先驱者”或 “奠基者”。王凯符、漆绪邦认为戴名世与方苞都是桐城 人,生前齐名,论文见解颇多一致或相近之处,实际是地道 的桐城派作家。桐城派文论之滥觞,实始于戴名世。 ” 许总认为桐城派之祖若改为戴、方、刘、姚更为符合历史的 本来面目0[34]邬国平、王镇远将戴名世与方苞并称“桐城 派的开派者”。 陈平原也认为,“戴也是桐城人,长方苞 十五岁,也以能文著称,谈桐城派,本该戴、方并称才 是。” 。 徐文博、石钟扬通过对戴名世文学理论、交游与创 第4期 霍省瑞:戴名世研究回顾与展望 ・85・ 作的简要分析,认为戴名世作为桐城派的一代宗师当之无 愧。 加钟扬还从桐城文论的渊源考察,提出“戴名世不 仅是桐城人的戴名世,而且是桐城派的戴名世。”_3 王镇 远把戴名世作为“桐城派的先驱者”专章论述,说“戴氏的 文学理论与散文创作对后来桐城派的影响颇深,实有‘筚 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功劳,可谓桐城派的先驱者” 驯 。 册,合肥有《南山集偶钞》足本四册,山西民间有先生时文 钞本数册” 船,都是尚在各地散存的戴名世异本及遗 作,未曾系统整理。此外,与戴名世相关的文献资料尚待 挖掘。戴名世友人方苞、王源、朱书、李堞等人的著述,都 曾提及戴名世。他们对戴名世其人其作的相关评价,无疑 也是研究戴名世的重要参考资料,却未见有研究者对此进 周中明将其列为“桐城派的先驱者”专章论述,_3 魏际 昌称其为桐城派的“先行者” 。 部分研究者则认为戴名世不属于桐城派。贺珏认为, “戴名世虽是桐城人,又与方苞同以古文著名,但他与后 来的桐城文派的理论和风格是不同的。……尽管他们曾 经是朋友,但所走的则是完全两样的道路”l2l』 船。王献 永也认为,“虽然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学 倾向和渊源,但桐城派非但未能继承发扬戴的叛逆精神, 而是背离了这一精神,所以,也就不应该把戴名世认定为 桐城文派的创始人”l4 。曾光光从戴名世与方苞的关系 出发,认为戴名世只是一位与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有着密切 往来,并与方苞持有相近文学、学术观点的桐城籍学者,与 桐城派的创建并无关涉,所以,戴名世不是桐城派的开创 者。[42 3此外,戴廷杰认为:“如果只是从各学者所依据的文 学理论而论,戴名世是否属于桐城派是很难证明的”,“怎 可能证明一个作家属于他所生活的年代还不存在的一个 流派呢?这并不是说提出这种问题毫无意义,我只是觉得 从历史学家的眼光看,这几乎是年代记述的误差”E431。在 戴廷杰看来,桐城派的产生是戴名世去世很多年以后的事 情,所以,戴名世是否属于桐城派的问题,没有存在的可 能性。 二、戴名世研究薄弱之处 戴名世研究逐渐为学界所关注,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总的说来,史学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成果也较为丰富,但 如下几个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 (一)戴名世相关资料尚有不足 戴名世的存世作品缺乏系统整理。虽然已有王树民 编校的《戴名世集》、《戴名世遗文集》,但名虽为集,其实 并未能收入戴名世的全部存世作品,尚有许多作品散佚他 方。戴廷杰在《戴名世年谱》中又收录了若干王树民未曾 收录的戴名世诗文,但是,这也未能将散佚的戴名世作品 尽为囊括。戴廷杰在《戴名世年谱》中提到了《戴田有自 定时文全集》,但他在年谱中只摘录了若干清初文人对部 分戴名世时文的评跋,对于该集中的时文以及多数评跋, 许多研究者仍然无从获得。另“京城有《忧庵集》钞本一 行全面挖掘梳理。 (二)戴名世文学研究尚显薄弱 戴名世文学思想中的古文思想、时文思想与诗歌思想 是有区别的,而论者多合而论之,不作细致区分。何冠彪 的研究有所涉及,但对此论述仍有待深入。戴名世的古文 思想是对唐宋古文思想的继承,其时文思想是对当时科场 中不良风气的反拨,而诗歌思想又秉承了诗言志的传统, 但是这些思想在继承的同时又表现出了一定独特性,因 此,就其文学思想的继承性与独特性方面,仍然值得继续 深入探讨;再者,研究者多将戴名世创作的古文、诗歌、时 文以及一些随笔作为史学研究或是文学思想研究引证的 资料,却少从文学的层面涉足,未能对作品的文学性予以 解读,委实可惜。此外,对于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学界 虽然对其有过激烈争论,但并没有深入考证他与桐城派文 学主张与文学创作有何异同,也未能系统论证他与桐城派 之间的理论渊源与启承关系。 (三)戴名世社会人格研究尚属空白 戴名世是清初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典型历史人物,深深 地烙有清初的时代烙印。分析戴名世的社会人格特征,把 握他的个体人格属性,亦可以管窥清初文人士子人格特 征,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属空白。首先,戴名世对科考的 矛盾态度,实际是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所持有 的较为普遍的两难选择,探讨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其次, 古人历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之人生理想,如何从研究戴名世的史学及文学著作来 透析其人格理想与社会主张,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空白之 处。再者,古人历来认为,交友是人类生存处世之必然, 是人生进步、成长之必须,戴名世也不例外。戴廷杰在 《戴名世年谱》中提及了六七百名与戴名世有过交往的 人,有达官鸿儒,豪商巨富,亦有贫民寒士,对这个交友圈 的典型特征与相关的特殊历史问题,还没有研究者展开 理论探讨。 三、戴名世研究展望 戴名世研究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值得研究者深省与反 思,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8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卷 (一)进一步挖掘整理戴名世相关资料 丰富全面的研究资料,是提高研究水平的前提与关 键 目前,要深化戴名世研究,必须对戴名世的相关存世 资料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整理。一方面,应该系统整理戴 名世的存世著作。对于学界已发现的戴名世著作,除了分 类整理,编纂成集,以弥补已有文集的不足之外,还应尽可 能地对不同版本进行系统梳理,力求影印,以保持著作的 原生态。若能根据各版本刊刻时间的先后顺序或各版本 的不同内容,将分散于国内外的《南山集偶钞》、《南山 集》、《忧患集偶钞》、《戴名世自定时文全集》等戴名世著 作集中影印,并分类分集分册编纂戴名世作品大全,形成 合力,将会为戴名世研究提供丰富便捷的基础资料。对于 那些散存于各地或民间而尚未发现的散佚作品,则需要密 切关注学界新资料的动态,投入时间精力,尽可能发现新 的线索,不断挖掘整理戴名世存世作品。另一方面,也需 要深人挖掘并系统整理戴名世友人著作以及安徽与桐城 等地的方志中所涉及的戴名世相关资料。 (二)进一步拓展深化戴名世文学研究 除进一步深入推进戴名世史学研究之外,还应扩大研 究视野,拓展研究范围,尤其是深化戴名世文学研究。首 先,分别对戴名世古文思想、时文思想以及诗歌思想进行 单主题细化研究,改变目前学界对戴名世文学思想研究失 之笼统的现状。其次,进一步比较分析戴名世文学思想对 前代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他文学思想所表现出的 独特性,主要包括其古文思想对唐宋古文思想的继承,时 文思想对清初时文创作中不良风气的批驳,诗歌思想对诗 言志传统的秉承,以及在承继与反拨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 性。再次,要从文学的角度,全面解读剖析已经整理的《戴 名世集》、《戴名世遗文集》以及《戴名世年谱》中收录的 370余篇戴名世古文,以及30余首戴名世诗歌。对于尚 未整理的《戴田有自定时文全集》,在整理之余,也应予以 文学层面的研究。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系统考 证戴名世与桐城派文学思想与创作的异同,为戴名世是否 属于桐城派提供较为科学的论证。 (三)挖掘开拓戴名世社会人格特征研究 探析戴名世的社会人格特征,是需要进一步开拓的新 的研究领域。可以通过研究戴名世文学与史学作品,管窥 其社会人格特征在言知上的体现。行重于言,言行一致方 能下定论。因此,一要深入探讨戴名世对于科考的矛盾心 态。戴名世多次提到痛恨科考,欲解笔归隐却又以登高第 为望,孜孜追求,且在年逾半百之时考中进士。他对科考 的矛盾心态,代表着清初特殊士子群体的特有文化人格和 心态。二要着重搜集分析戴名世交游的相关资料。自古 交友的原则有交友相益、择善而交、友贵责善、诚信为本和 患难与共等,所交朋友又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I2 戴名世的交友原则是否与古人一贯秉持的原 则相同,所交朋友为益友抑或损友,这个交游圈有何特征, 是否对他的思想形成有所影响,是否与《南山集》案有直 接关系,分析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把握戴名世个体社 会人格特征,还可以还原清初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士子的 生存状态。三要深入研究戴名世身为翰林院编修前后的 活动。虽然戴名世任职翰林院编修的时问只有两年,但期 间言行,却能集中反映他的社会理想以及人生价值追求。 (四)进一步突破现有的戴名世研究理路与方法 对于戴名世研究学者多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戴名世 存世作品,然而如果忽视历史背景的作品解读研究,则无 法全面揭示戴名世及其著作的历史意义,无助于恢复历史 的本来面貌,为当今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学术借鉴。譬如, 关于戴名世编撰时文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就应放置于当 时的时代背景下,揭示其历史意义。戴名世大量编撰并刊 刻时文集,为四方士子提供时文学习范本,这不仅是他个 人的行为,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的行为,是一种在科举盛行 的时代所特有的文化行为。此外,还可以借鉴比较文学、 应用社会学、发生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 与方法,实现戴名世研究课题多视角多层次跨学科研究 理路与方法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戴名世,王树民.戴名世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戴名世,王树民,韩明祥.戴名世遗文集[M].北京:中 华书局,2002. [3] 徐文博,石钟扬.戴名世论稿[M].安徽:黄山书社, 1985. [4]何冠彪.戴名世研究【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 [5]戴廷杰.戴名世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6]钟扬.《戴氏宗谱》与戴名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8(4):82—85. [7] 钟扬.戴名世家世考[J].历史档案,2005(4):47-53. [8]张玉.戴名世《南山集》案史料[J].历史档案,2001 (2):21—24. [9]汗庆元.忧庵集[M].安徽:黄山书社,1990. [10] 许永璋.戴名世的《古史诗缄》[J].文学遗产(增刊第 15辑),1983:217—230. [11]许永璋.沉没三百年的遗珍——评价戴名世的《古史 诗铖》[J].活页文史丛刊(中国史专题169期), 1983:14—20. 第4期 霍省瑞:戴名世研究回顾与展望 社会科学版),1995(3):43-50. ・87・ [12] 何冠彪.褐夫《古史诗铖》非戴名世佚稿辩[J].中华 文史论丛,1984(3):293-302. 何鹏.略谈戴名世的文艺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1985(3):89—92. [13] 王树民.《古史诗铖》是谁作的?[J].文学遗产,1985 (2):154—155. 方佛平.戴名世和他的《南山集》[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62—68. 史小军.戴名世传记散文探幽[J].阜阳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2):29—32. 1986(3): [14] 王树民.《南山集》案的透视[J].江淮论坛,87—89. [15] 朱端强.戴名世新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1(5):53—59. [16] 刘世生.坎坷中追求者质平自然[J].阜阳师范学院 学报(社科版),1993(4):50-56. 李明军.戴名世的时文观和《南山集》的历史命运 [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1):53—57. 胡兆红.戴名世八股文写作的心路历程[J].安庆师 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1. [17] 张健.含冤千古的戴名世[J].文史知识,1994(7):75— 77. 许总.论戴名世及其在桐城派中的地位[J].江淮论 坛,1984(2):105—110. 潘良炽.《南山集》案成因辨析[J].运城高专 [18] 刘孔伏,学报,1994(1):8—10. 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 r rL rL [19] 关爱和.《南山集》案与清代士人的心路历程[J].史 r}籍出版社,1995. rL r;rL rL r.L rL j驺 ] [20] 张玉.从新发现的档案谈戴名世《南山集》案[J].历 史档案,2001(2):91-96. [21] 贺珏.戴名世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J].安徽史学通 讯.1959(Z1):1—28. 学月刊,2003(12):22—26. i如 ] 陈平原.文派、文选与讲学——姚鼐的为人与为学 卯 i∞ 舵 ] 一] [J].学术界,2003(5):234. 钟扬.也谈戴名世与桐城派[J].安徽师大学报,1991 (2):191—192. 王镇远.桐城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周中明.桐城派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22] 李传印.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36. 2001(4): [23] 徐天祥.戴名世的史学思想[J].安徽史学,22—27. 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88. [24] 徐丽.戴名世的史学关怀与特色[J].廊坊师范学院 学报,2008(2):44—46. [25] 候虎虎.略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2):86.89. [26] 路新生.戴名世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8(5):32—33. 王献永.戴名世与桐城派[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0(3):302.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 2008(5):93. 高黛英.法国汉学家戴廷杰访谈录[J].文学遗产, 2005(4):149—150. [27] 王凯符,漆绪邦.戴名世论[J].北京师院学报,1980 (3):2—13.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尹朝晖] [28] 金五德.戴名世文学思想论[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y Oil Dai Mingshi HUO Xingrui (College of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Dai Ming—shi,famous in Qing Dynasty,was later rarely mentioned and studied due to the case of NanShan Collection.Related studies focus on five areas:sorting out materials about Dai Ming.shi’S life and works. the case of NanShan Collection,his thoughts on historiography,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his relation with Tong Cheng Schoo1.Among which source material classiication and lifterature research are relatively weaker.This paper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o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Key words:Dai Mingshi;research review;weak;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