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有答案)
一、填空题
1、空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分别是功能区布点法、______、______、______。 2、BOD、COD、TOC三者之间的数量上关系(大、小)是______。
3、有机污染物的生化、氧化作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为______和______等;第二阶段主要是______阶段,含氮有机物被转化为______。 4、测量噪声时,要求的气象条件为______、______,风速______。 5、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7、测定含有机物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时,常选用的预处理方法是______。 8、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______和“加标回收”法,加标回收率=______。
二、判断题
9、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时,加入氨磺酸钠的作用是消除氮氧化物的干扰。( )
10、采集空气样品时只能用直接取样法而不能用浓缩取样法。( )
11、采集有组织排放污染物时,采样点位应设在弯头、阀门等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 ) 12、水的色度一般是指表色而言的。( )
13、总铬测定时,用NO2-还原KMnO4,然后再用CO(NH2)2还原过量NO2-。( )
14、CODMn测定时,KMnO4和Na2C2O4可互相滴定。( )
15、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
16、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执行时应首先考虑国家标准。( ) 17、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是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 ) 18、在分析测试中,测定次数越多准确度越好。( )
三、选择题
19、为便于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布点方法是(A.同心圆法 B.网格法 C.扇形法 D.功能区法
20、环境监测中的毒理分析属于监测手段中的( )。 A.物理技术 B.化学技术 C.生物技术 D.容易监测技术
21、环境监测实行( )监测原则。 A.总体 B.平均 C.优先 D.综合
)。22、准确度、精密度指标常用( )表示。 A.随机误差 B.标准偏差 C.相对标准偏差 D.加标回收率
23、余氯量可反映出水中( )的多少。 A.有机物 B.氯化物 C.氧化性有机物 D.还原性有机物
24、采用滴定法测定废水中的氨氮时,所用的吸收液一般为(A.甲基橙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硼酸溶液
D.甲基红-亚甲蓝指示剂
四、简答题
25、简述土壤的基本性质。
)。
26、简述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27、活性污泥性质测定通常包括几个方面?请阐述各参量的含义和数值取值范围,并说明其数值大小能反映哪些问题。
28、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29、测定烟气中烟尘的采样方法和测定烟气组分的采样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
30、简述环炉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五、计算题
31、测定某水样的总铬含量时,其校准曲线的数据如下:
该水样测定的吸光度为0.095(A0=0.005)。对等量的同一水样用加入4.00mL铬标准溶液(1.0μg/mL)的量,测定加标回收率,其吸光度为0.274。试计算回归方程及加标回收率(不考虑加标体积的影响)。
32、采集大气中SO2样品60.0L,采集现场气温32℃,大气压98KPa,将样品用吸收液稀释4倍后,测的空白吸光度为0.06,样品吸光度为0.349,若空白校正后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47x-0.005,试计算大气中SO2的浓度?(在此暂不考虑采样器的阻力)
33、某人在一次监测时得数据如下:15.02、14.90、14.01、14.92、 14.95、15.01、14.98、14.99,用Dixon检验法判断是否有离群值需要剔除?
附Dixon值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答案】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2、【答案】TOC>COD>BOD
3、【答案】碳化;CO2;H2O;硝化;NH3,NO2-,NO3- 4、【答案】无雨雪;无雷电天气;5m/s以下 5、【答案】臭氧;颗粒物;有害气体
6、【答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7、【答案】消法
8、【答案】用某一方法分析标准物质,据其结果确定准确度;(加标样品测量值-样品测量值)÷加标量×100%
二、判断题
9、【答案】正确 10、【答案】错误 11、【答案】正确 12、【答案】错误 13、【答案】正确 14、【答案】错误 15、【答案】错误 16、【答案】错误 17、【答案】正确
18、【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
19、【答案】D 20、【答案】C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D 24、【答案】C
四、简答题
25、答:土壤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附性
土壤的吸附性能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土壤胶体包括无机胶体(如黏土矿物和铁、铝、硅等水合氧化物)、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及少量的生物活动产生的有机物)、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由于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胶粒带有电荷,分散在水中时界面上产生双电层等性能,使其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和无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有极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2)酸碱性
①概念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质之一,是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酸碱度的划分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pH5.6~6.0为酸性土,pH6.1~6.5为弱酸性土,pH6.6~7.0为中性土,pH7.1~7.5为弱碱性土,pH7.6~8.5为碱性土,pH8.6~9.5为强碱性土,pH>9.5为极强碱性土。我国土壤的pH大多为4.5~8.5,并呈“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③土壤酸度的类型
根据氢离子的存在形式,土壤酸度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两类。活性酸度又称有效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游离氢离子浓度反映的酸度,通常用pH表示。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交换氢离子和铝离子经离子交换作用后所产生的酸度。土壤碱度主要来自土壤中钙、镁、钠、钾的重碳酸盐、碳酸盐及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的水解作用。 (3)氧化还原性 ①概念
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多种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及有机物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土壤中的游离氧和高价金属离子、硝酸根等是主要的氧化剂,土壤有机质及其在厌氧条件下形成的分解产物和低价金属离子是主要的还原剂。
②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环境的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表现出来,故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因为土壤中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组成十分复杂,计算Eh很困难,所以主要用实测的氧化还原电位衡量。通常当Eh>300mV时,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氧化状态;当Eh<300mV时,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状态。
26、答:准确度是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量值和重复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量度。它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指标,并决定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精密度是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量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精密度大小可以用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较常用的是标准偏差。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①准确度高,则精密度就一定高;②精密度高,准确度却不一定高;③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27、答:活性污泥性质测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各含量的含义以及数值大小取值归纳如下:
(1)污泥沉降比(SVI)
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30min,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积之比为污泥沉降比。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30min后,
一般可达到或接近最大密度,所以普遍以此时间作为该指标测定的标准时间;也可以15min为准。污泥沉降比大致反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污泥排放;它的变化还可以及时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2)污泥浓度(MLSS)
1L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所含干污泥的质量称为污泥浓度,它是衡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数量多少的指标,用重量法测定,以g/L或mg/L为单位表示。
挥发性污泥浓度,又称悬浮物浓度(MLVSS),是指1L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所含挥发性悬浮物的质量,以mg/L为单位表示,能比较确切地反映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数量。 (3)污泥容积指数(SVI)污泥容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SVI),系指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计算式如下: SVI(mL/g)=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干污泥体积(mL/L)/混合液污泥浓度(g/L)污泥容积指数反映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污泥容积指数过低,说明泥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污泥容积指数过高,说明污泥将要膨胀,或已经膨胀,污泥不易沉降。对于一般生活污水,在正常情况下,污泥容积指数控制在50~150mL/g为宜。对有机物含量高的废(污)水,污泥容积指数可能远超过上述值。 (4)污泥界面
测量污泥界面能够有效地掌握污泥沉降性能,精确控制污泥回流量,特别是当二沉池负荷过载时,可以早期提供警报,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已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厂连续自动监测中。 28、答: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其体系构成: (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留有一定安全余量,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一般也称为污染物控制标准。 ③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包括对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实验方法、检验方法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研制标准物质,形成标准样品。 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性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量纲、单位,以及信息编码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称为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是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不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地方标准通常增加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或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3)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 ①行业排放标准
是针对特定行业生产工艺,产污、排污状况和污染控制技术评估、污染控制成本分析,并参考国外排放法规和典型污染源达标案例等综合情况后制定的污染排放控制标准。 ②综合排放标准适用于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所有领域。 29、答:(1)测定烟尘采样方法 ①需采用多点采样
因为烟道内同一断面上各点的气流速度和烟尘浓度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 ②等速采样
采气流速大于或小于采样点烟气流速都将造成烟气误差。采气流速大于采样点烟气流速时,由于气体分子惯性小,容易改变方向,而尘粒惯性大,不容易改变方向,所以采样嘴边缘
以外的部分气流被抽入采样嘴,而其中的尘粒按原方向前进,不进入采样嘴,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低;采气流速小于采样点烟气流速时则相反。 (2)测定烟气中气态和蒸气态组分采样方法
不需要多点采样,只要在靠近烟道中心的任何一点都可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气样;也不需要等速采样。
(3)采样方法不同的原因
气态和蒸气态物质分子在烟道内分布比较均匀,同时气体分子质量极小,可不考虑惯性作用。
30、答:(1)环炉检测技术的概念
环炉检测技术是将样品滴于圆形滤纸的中央,以适当的溶剂冲洗滤纸中央的微量样品,借助于滤纸的毛细管效应,利用冲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淀、萃取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选择性地洗出,并通过环炉加热而浓集在外围,然后用适当的显色剂进行显色,从而达到分离和测定的目的。 (2)环炉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环炉检测技术是利用纸层析作用对欲测组分进行分离、浓缩和定性、定量的过程。点于滤纸上的样品中,各组分由于在冲洗液(流动相)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彼此分开,也可以利用沉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3)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据有关资料报道,能用环炉检测技术分析空气和水体中30余种污染物质。包括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雾、氯化氢、氟化氢和氯气等的测定;空气和水体中铅、汞、铜、镀、锌、镉、锰、铁、钴、镍、钒、锑、铝、银、硒、砷、氰化物、硫化物、硫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氯化物、氟化物、钙、镁、咖啡碱和放射性核素40Sr等的测定。
五、计算题
31、答:吸光度A与Cr(μg)之间的标准曲线如图10-2所示:
图10-2 吸光度A与Cr(μg)之间的标准曲线
图中标准曲线方程式为:y=0.0457x+0.0068 则试样测定值x1=(0.274-0.005-0.0068)/0.0457=5.74μg 加标试样测定值x2=(0.095-0.005-0.0068)/0.0457=1.82μg 加标量:4×1=4μg
加标回收率=(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5.74-1.82)÷4×100%=98.0% 32、 答:
SO2的浓度为:
33、解:(1)一个有8个数据,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4.01、14.90、 14.92、14.95、14.98、14.99、15.01、15.02。
(2)
0.0833。
可疑数据为最小值14.01,Q1=(14.90-14.01)/(15.01-14.01)
=0.890;可疑数据为最大值15.02,Q2=(15.02-15.01)/(15.02-14.90)=
(3)
因为Q1>Qα0.01,所以14.01为离群值,需要剔除,而Q2<Qα0.05,所以
15.02为正常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