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记中的线索: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 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这篇游记,你以我游苏仙岭为线索 ,写的游苏仙岭的行踪过程中的景物景色。
二、游记中的主体:主体指的是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这篇游记的开始, “几年没去观苏仙岭风光\",点明游记的主体是\"作者自己”。
三、游记中的写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点换景法。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苏仙岭游感》文中,作者固定不变的观察点是“石级石梯”。观察到的苏仙岭这一景观是:先“绿阴遍布,不远林荫寸隙中,“郴州旋舍”依山临涧,沧海桑田千年,已是寄怀古人的足迹”;接着是远远地看到“慢步树影,浓郁清雅,那青亮磐石,高约三丈,宽三丈,一洞口不大,却洞深不见底的白鹿洞”,接着,“寻着石梯深邃,迎着雾香的神彩,揽苏仙的灵气,穿“共步云梯”,信步半山腰的“景星观””。这些描写,正是作者在固定的观察点上,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苏仙岭这一美景。在此文中,作者也采用“定景换点法”,先以“石梯石级”为观察点,描写白鹿洞的景色;接着又以“石梯”为观察点,简要写了共步云梯、景星观、飞天石的位置及周边的景物;然后又详细而形象地写出了在景星观前所看到的古刹壮观,美丽的景色,“苏仙的福灵神气,光芒万丈,洒满人间的的祈祷,仿佛人间仙境”。
而:“形散而神不散”又是散文的独具特色。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此文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善于挖掘和引用了大量人文资料,从自然山水写出了人文
内涵,写出了苏仙岭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意义。其中的名人故事、经史典籍、古人诗文、景点楹联等等,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和阅读价值。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文笔优美,语言简约优美,行云流水富于文采是本文的又一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来的苏仙岭景色,都生动形象,充满豪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