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红军长征

一、简介

本节课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学习与探究课,也是本册书最有兴趣点和教育点的一课,同学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解,但了解不深。本课是大家通过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课件制作、合作讨论、文字编辑、组织表达等多方面合作完成的,在学习与探究活动中,更深入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壮举的重要一课,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两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因本课是活动探究课,故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大步骤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对活动探究课的形式已熟悉,大致知道活动课的基本要求和形式,且对这种上课形式较喜欢。对长征这一历史史实应该说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长征的具体过程和鲜活的人物、故事知道的较少。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以大家的兴趣点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模拟采访为深入途径的活动探究形式,希望同学们通过准备、展示、访问的过程能真正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成为祖国需要的各色人才。

课前师生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材料、运用材料、课件制作等,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的主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共事精神,并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写、会画、能

说、敢演等方面的特长,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从而理解长征精神。

2.学会对已掌握的历史材料做基本处理,提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用资料的能力,并能够编写历史故事。

3.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在课堂展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通知学生复习第15课关于长征的内容,了解长征的一些基本史实。

2.将全班学生的特长情况进行摸底,大致了解不同特长方面的人数。

3.将全班学生分组;将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按地点分为四段:瑞金―遵义为第一段;

遵义―泸定桥为第二段;泸定桥―腊子口为第三段;腊子口―会宁为第四段,成立四个组,另有访问组、表演组和“伟大的长征“组,共在全班设七个组,指导学生按照个人特长(绘画、表达、表演、组织、电脑操作等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分为七组,每组五人左右,组长由组员推选,负责本组的工作。

4.确定图说的主题,“伟大的长征”组和四个分段组,要把易于用画面来表现的长征故事定为主题,也可以配以其他的形式,组员按个人特长分工,编写故事,设计图画,撰写文字说明,制作课件等,目的是让本组每一个同学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阵地,各显其能。。访问组要以访问老红军定为主题,表演组将课本剧表演定为主题。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连环画体会历史的趣味性,说明图说历史是青少年传播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并希望学生能通过大家喜欢的连环画去宣传和感悟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每一组推选一名评委,共七名同学组成评委团。评委团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并且每一位评委人手一份,由教师进行把关,负责对各组的打分,评定。

(二) 设计意图:

(1)如果按时间或内容分,重要的大事不好把握,又不利于内容的衔接,会给学生一种不连贯的感受,所以决定按长征的路线来划分,因为每一段中都有长征中的几件重要大事,这样学生就可以围绕几件大事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学生就可以先分工后合作,目标明确,范围减小,利于更详细地进行资料的查找,整理。

(2)但只此四段成立小组又难以覆盖长征的全貌,体现不出长征精神的伟大之处,形

式也过于单调,所以又设“伟大的长征”组和访问组及表演组,意在于内容上的完整和形式上的多样。

(3)为了更多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争取作到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任务,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员性。

(三)活动建议

1.在活动准备课上,教师应将活动的意图、方案及评比方法向学生阐述清楚,征求大家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补充。

2.要求各小组学生利用课外5~6天时间完成连环画的制作、访问问题的设置和排练、课本剧的排练等。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本组的作品,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要精讲、精彩展示,每组可由一人或两人进行解说。

3.在介绍连环画的故事内容时,应再介绍制作过程中用了哪些历史材料,克服了什么困难,有什么好的经验等,即活动收获。

4.凡制作幻灯片等电脑课件的小组,应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并简要介绍制作的基本方法。

(四)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律--长征》诗,由学生说出诗作者和诗名及简单的历史背景。目的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到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上,然后由教师对这首诗作一简单解释,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挥笔写下的壮丽篇章。从中,同学们不

难想像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千辛万苦,于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求生存,也不难想像到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那种激动的心情、热烈的场面。相信大家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壮举很赶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征的历史,认识长征的意义,感受长征的精神,在本节课上,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重走长征路。由此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活动探究过程:教师说明本节课共分三大环节,七个小组进行展示(屏幕显示),每组展示时间为五分钟,在每一个环节中,各小组的同学都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探究或成果展示。教师介绍评委团,评委团宣读评价标准。

第一个环节:“图说红军长征”。

各组学生展示:

瑞金――遵义小组

(1)第一小组的第一名解说员向学生简单介绍红军长征出发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出发时经过的瑞金武阳桥(屏幕显示),以及渡过乌江(屏幕显示)时的人员折损情况。第二名解说员接着解说红军渡过乌江到达遵义时的历史,并重点介绍遵义会议(屏幕显示会址、图片)。

(2)介绍完毕之后,由本组的另一位同学出示第一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的情景,并略作介绍。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遵义――泸定桥小组

(1)第二小组的第一名解说员介绍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四渡赤水(屏幕显示二渡赤水旧址)、巧渡金沙江(屏幕显示)、以及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屏幕显示)时的情形。第二位解说员解说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抢渡大渡河,夺取大渡河上的安顺场渡口(屏幕显示),介绍朱德、刘伯承在泸定钢缆上的题词(屏幕显示)和一位老船工的照片(屏幕显示)。第三位解说员接着解说在渡过大渡河之后,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屏幕显示)时的情形。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录像,在看的过程中要求考虑两个问题:①中央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他们如何夺下的泸定桥?(播放录像,学生看录像)

学生回答(略)。

(2)本组的另一位同学出示自制的长征图片,主要内容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泸定桥――腊子口小组

(1)第三小组第一名解说员介绍红军翻越雪山、过草地(屏幕显示)时的情景,并播放一段越雪山、过草地的录象,第二名解说员介绍红军在越雪山、过草地之后,抵达陕北的腊子口(屏幕显示)并简介腊子口天险。向学生们出示今天腊子口(屏幕显示)的壮观场面。

(2)第三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展示越雪山、过草地的场景,略作介绍。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腊子口――会宁小组

(1)第四组第一名解说员伴随着音乐向大家介绍陕北领导人物刘志丹(屏幕显示)的事迹和到达陕北的领导人物(屏幕显示),第二位解说员介绍红军到达陕北后会宁会师的场面和会师楼遗址(屏幕显示)。

(2)第四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展示会宁会师的壮观景象。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伟大的长征”小组

(1)第五组的第一名解说员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了关于长征的全过程,向大家介绍了长征在我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第二位解说员针对长征精神想大家进行了介绍,并在同学当中进行现场提问:在你准备这节活动课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搜集材料的环节,你对长征精神的体会有哪些?(同学回答略)

(3)第五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主要展示长征精神的几个场面。小组成员一一介绍在活动中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情况。

第二个环节:访问环节

该组由主持人组织,伴随着《七律--长征》诗的音乐背景,将本组其他成员扮成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现场进行采访。“您从瑞金出发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对前面将要面临的困难有准备吗?”“您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想到过牺牲吗?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您在过雪山和草地时,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作为参加过长征的

见证者,您想对现在的青年人说些什么?”等等这些提问从长征的过程到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从同学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在准备过程中大家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所有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也寓于其中了。现场的其他同学也可进行现场提问。

第三个环节:表演环节

由表演组的同学表演历史短剧《丰碑》。

在看短剧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考虑一个问题:在短剧中为什么将军需处长作为一个丰碑?(同学回答略)

教师总结:首先,感谢所有参与本课活动的每一位同学,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形式多样、寓意深刻的生动课堂,相信大家在准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收获。同时我们也从本节课大家展示的内容中,体会到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战场上同生共死,在最困难和危急时刻,他们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而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军需处长是在爬雪山中的一座丰碑,而在长征途中则涌现出了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因此可以说他是所有红军战士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于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存在,红军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胜利会师。红军长征精神的寓意太深刻,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希望大家作为和平年代的接班人,能接过红军手中的旗帜,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

五.评价

本课的基本形式是“分组展示法”,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小组积分为准,可体现出本节课各小组成员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质量以及成员间的合作效果;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则要

从课堂气氛、小组成员搜集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探究式问题的质量、师生的合作效果、教学各目标的实现等方方面面测评。希望努力实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与配合,当堂较好的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

六、总结

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节重要的活动探究课,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两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通过活动的准备和展示对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展示能力等都有较大帮助,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