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
(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2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着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3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12下一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简朴幽雅 榆柳桃李 见 远人村 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狗吠深巷 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 无尘杂 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4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
5
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⑴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⑵彻底悔悟。 ⑶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⑴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⑵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12下一页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