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总不会忘了江南那架在水上的圆拱桥。桥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奇巧的身姿就是精灵飞舞的轻灵的翅膀,在阳光下透明而朴直,在细雨中清雅而迷离。大块的青石砌就出wǔ
mèi( )的弯眉,荡漾的水波yǎn yìng( )着含情的美目。真的觉得江南的圆拱桥就像美人的眉,青色的弯弯的一瞥,轻巧而温婉。淡淡的,斜插入鬓的,有着风情万种却又任性娇憨的眉。那么随心所浴轻轻舒展便成了一道风景,跨过liàn yàn( )的水纹,掩入整副水墨中。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
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B、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C、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D、《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3、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则寻物启事。
星期天下午,三(8)班的张文启、胡一飞、刘胜杰等同学一块在操场打球,晚上就寝时,胡一飞发现腕上的手表不见了。那是一块黄色“飞亚达”牌手表,佩着黑色皮质表带,是他小姑过年时送给他的礼物,还有九成新呢。他回忆
一下,好像从操场回寝室洗手间洗手的时候就不见了,肯定是丢在了操场上。于
是,第二天胡一飞同学决定写一则寻物启事。如果你是胡一飞,这则启事该怎么写?
4、将下面的六个句子搭配成完整的三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3分)(只填序号)
①虚心竹有低头叶 ②千秋人物我神交 ③傲骨梅无仰面花 ④清风明月本无价 ⑤一案诗书风醉阅 ⑥近水遥山皆有情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给予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它是一种最好的心灵涵养方式。阅读可得良师益友,________;阅读让人心生安宁,________;阅读亦能怡情养颜,________。
①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多年沉淀积累,琢颜如玉 ②李涉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一隅捧卷而读,内心澄澈 ③于谦有诗:“书卷多情似故人。”穿越时空倾情交流,酣畅淋漓 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古诗词阅读 无题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
11.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实写登山所见的景象。
B.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天万物由盛而衰,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
C.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就把诗人怀念亲友,寄情山水、消极遁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D.这首诗前两句“尖山”喻“锋芒”,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10、“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如月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6.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4分) 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第②段或第③段,依据该段所谈观点举一个典型事例作为论据。 19. 天上一轮月,人间万首诗。月,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在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纪念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读其中一段文字,选用后面有关月亮的诗句填在语段的空处。选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两岸人民团结抗战,共御外侮,谱写了民族解放、国土光复的历史篇章;今天,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依然是明月共赏,休戚与共。
A、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四)(13分) 父母的那场“表演”
①那一年,我十六岁,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抉择。
②少年的我,有点儿小聪明,但更多的是叛逆,脑袋里满是兄弟义气,整天戳东捣西,和一帮不学习的小子厮混在一起。自然,初中三年是没有认真读过书的,但凭着那点儿小聪明,成绩在那个乡下中学倒也不是最差的。中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可以上个普通高中,但离重点高中的门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填志愿的前一天晚上,爸妈让我交个底,要么就不上高中了,学个汽车修理啥的也可以混口饭吃;要么就好好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上个重点高中,以后考个大学,才能有个好出路。虽然懵懂,但对美好的向往还是让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③第二条路的选定,随之而来的就是择校费的难题,鉴于我当时的成绩,得额外缴纳1200元才能进重点高中,说实话,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这个,父母整天愁眉苦脸,我更是惴惴不安。很快,开学的时间到了,别的学生都已经去报名了,但我却还待在家里,看着父母频繁地出
门借钱和每次回来锁得更紧的眉头,对过往的悔意不断地在心里萌生发酵膨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第一次对人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然而,就在我萌生退意,准备放弃继续上学的念头的那个晚上,父母却跟我说学费终于凑齐了。
④永远忘不了那个场景:在通往学校的乡村公路上,父亲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后座左边挂个木箱,右边挂着半袋大米,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半蹲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看着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又在初秋的风中化为坚强和成长。陪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要回去了,在父亲复杂的眼神中,我知道父亲有很多话想说,但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只留下一句“你也大了,要照顾好自己”。看着渐行渐远的父亲,破旧自行车叮叮当当远去的声响,化作我心中莫名的念想。
⑤坐在陌生的教室里,看着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面对全班倒数第一全年级倒数第二的入学成绩排名,无力、无助、无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知道,除非我拼了,否则我就完了。于是,曾经不爱学习的我启动了朝五晚十二的疯狂模式,底子浅薄的我紧抓着死记硬背的救命稻草,在教室不引人注意的最后一个座位上,像执着于某个禅念的老僧,期望在枯坐中完成自我救赎。天道酬勤终不欺我,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能够挤进班级前二十了,基于我的进步与经济困难的考量,班主任还帮我申请到一份贫困生补助。
⑥从来都没有那么渴望见到父母,当我风尘仆仆赶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顾不上其他,急不可耐的我立即向父母报告了成绩,看着昏暗的灯光下那两张绽满惊喜的脸庞,我迅速被幸福包围,热情更被点燃,赶紧地又将贫困生补助的事情托出,本以为父母会更加开心,却不想父母的惊喜迅速黯淡下去,让我愣在当场。看着我不解的表情,父亲眉头紧皱,道了句:“儿呀,补助只能说明你爸妈没本事呀!”那一刻,我才明白,对施舍的坦然接受,竟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伤害。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原来,真正的立是自立,真正的强是自强,而这一切需要我更加疯狂地去努力。
⑦时间就似以手掬水,再怎么并紧手指也不能阻挡它的流逝,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疯魔般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平时,我在学习中狂执,并且不停地放着我肯定能考上大学的狠话,因为我知道,只有把自己逼入绝境,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假期,我在工地上拼命,因为6元一天的工资可以解决自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我不想因为我,让父母更加沉重。伴随着双手逐渐布满茧子、身体变得黝黑健壮,我的学习也是福至心灵,成绩稳步提高,直到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可以深深地舒口气了。
⑧当意料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手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更多的是一种释然,还掺杂着一丝惴惴不安,因为通知书上明确写着每年的学费2400元。看着父母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我真的很开心,但我还是提出明天就去工地打工的计划。父亲看看母亲,再看看我,哈哈笑道:“不去了,这三年可把我憋坏了,儿子,你真以为我和你妈就那么没用,连你的学费都挣不来?以前那样,还不是怕你跟初中一样,整天昏头昏脑不知所为。”一时间,我愣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委屈也好,感动也罢,都随着眼泪肆无忌惮地喷涌而出。“我儿子终于长大了。”父亲搂着我,口中喃喃道。
⑨如今,父亲早已远行,母亲亦银丝满头,每于寂静处想起高中那段生活,心中总是酸酸的,暖暖的。
19、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题目《父母的那场“表演”》的含义 20、从全文看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处的句子及作用?
22、文章在多处都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3、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24、你赞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作文)(45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请你讲述生活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写自己的感觉。
要求:①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