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数外学习 No.02.2013 Yu Shu Wai Xue Xi 2013年第2期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对比手法赏析 潘志光 (上高二中,江西宜春336400) 摘要:笔者对现代诗歌《沁因春・长沙》的对比手法进行赏析,分析诗人于巧妙的景物描写中巧用多种对比手法,表现胸怀天下 的情感。 关键词:现代诗歌;写景;对比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51(2013)一02—0093—0l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 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有 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天,虽然写的是寒秋景物,却 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 的秋是活泼、美好的。毛泽东当时作为一个青年学子,心中装的 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而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有雄心壮 志的人,他眼中的山河是那般秀丽无比,这首词就集中描写了祖 国山河的壮丽、妖娆。而这样写的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 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 从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寓情于景,于景物之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 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 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 情抒发。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 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本诗中的写景,富于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 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 气魄。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 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 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诗人于巧妙的景物描写中巧用多种对比手法,将胸怀天下的 情感表露无疑。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色彩上的对比。诗歌的景物描写,讲究一种意境美, 在某种氛围中酝酿一种情感,为抒情蓄势。而景物的色彩,构织 的是景物的格调,也就是诗人的感情基调,即乐观、豪迈,哀怨、低 : l (上接第92页) 有些评论文章曾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说,“尽管《荷塘月 色》写得漂亮,然而我们读后总觉得不满足,文章好像缺乏了一个 东西——挣扎和战斗的力量。”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大家 商榷的。作者夜游荷塘,本就因为心里的不平静,于是便希望在 这独处中,得到片刻的安宁。这并不能说朱自清是逃避现实的 人,因为当任何人面对国家危难,家境困难时,都希望有那么一个 能让内心平静的地方。或许当作者暂时真正找到这样一个地方 时,他也不忍把白13里的烦心、操心和苦闷带到这里来。此刻的 荷塘是只属于人内心本性的对安宁的需求的,他已不再是白日里 我们时时所看到的那片荷塘,此刻的它是一个港湾,拥抱着离开 它许久的,在现实的洪流中已经疲倦不堪的浪子们。所以作者在 这个时候无法将自己投置于现实,无法在梦的迷境中找出“挣扎 和战斗的力量”。但,虽则这片荷塘给人以慰藉,作者毕竟还是要 回到现实中去的,这里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 参:考兰文 献: I 是现实中的人,迟早也要回到那里去。所以,能在这月色中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