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
这段文字选自莫言的作品《蛙》,《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篇小说,与莫言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蛙》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生活在无法逃脱的矛盾
1
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高密东北乡不仅公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系列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关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
2
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化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种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本能。当人类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发生矛盾,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中国选择了计划生育,于是,几亿成型的和没成型的胎儿成了牺牲品,又有多少孕妇由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丧生。当我们为今天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可又曾想过他们的感受?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
3
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