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10年第2期 文物与考古 从南河崖看鲁北商周海盐考古现状 李慧冬 ,赵光国。 (1.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济南25O1OO;2.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近几年,随着科技考占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盐业考古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山东寿光大荒北央、双王城等以海盐生产为 主的考古遗存的发掘,为海盐考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作者从亲历的广饶南河崖遗址发掘为出发点,力图理清目前鲁北地区商周 时期海盐考古的现状,并就某些问题做初步探索。 [关键词]鲁北地区;海盐考古;南河崖遗址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0)02—0107—06 A Study on Sea--salt Production in Northern Shandong in Shang--Zhou Peri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n He Ya Site Li Huidong ,Zhao Guangguo (1.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China; 2.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03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in archaeology,researches on salt industry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 and ca— ses in point are excavations in Da Huang Bei Yang Site,Shuang Wang Cheng Site and SO on,which provides some first—hand materials in sea—salt production.Based on the material from the excavation in Nan He Ya in which the author took part in herself,she tries to make it clear how the archaeological sea—salt production goes on in the north of Shandong,and to give some further discussion. Key words:North Of Shandong;sea—salt production;Nan He Ya site 一、海盐考古回顾 要从动物血肉中汲取的盐分,就要到自然界中寻找 其新的来源,来满足人类身体的自然需求。于是池 盐、岩盐、井盐、海盐等加工、提取技术工艺,就逐步 发展起来了。 1.古代文献中的海盐开采 先秦文献《世本》曾载:“夙沙作煮盐。”明代罗 颀的《物原》中也谓“轩辕臣夙沙作盐”。另有汉代 许慎《说文》、刘向《说苑》、宋代罗泌《路史》等历史 文献也均认为“夙沙氏煮海为盐”,只不过历代各家 对于“夙沙氏”所处的时代有不同看法而已。历史 盐是人类赖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 质,其在生理、保健等方面的功用无需赘述。但人 类最早何时开始人工制盐,迄今尚无史籍记载或考 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也许,在采集狩猎阶段追逐 动物群的过程中,古人就已经注意到动物舔食某些 特殊物质的习性,并加以模仿与尝试,在漫长的知 识积累中,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盐有了最基本的 认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当人类逐步结束茹 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开始步入农业时代时,原来主 [收稿日期]2009—12—1 7 上是否真有夙沙氏其人,尚不可断定,但可以肯定 [作者简介]李慧冬,山东大学考古系博士;赵光国,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1O7 的是,这位先人或其所代表的部族是我国古代先祖 从海水中获取生存资源——盐的智慧的化身n]。 近年有学者提出,夙沙氏煮海为盐发生在大汶口文 化中期或略早,地点应在今鲁北的寿光至广饶一 带 j。2008年广饶南河崖遗址和寿光双王城遗址 的发掘,以考古资料间接支持了这一观点 ]。 由此可见,那个时期开始规模化人工制盐,大 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 《尚书・禹贡》中“青州厥贡盐、缔”的记载,明 确表明渤海南岸地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盐产区 了,“贡”字表明此地海盐的质量较高,虽然不能据 此说明当时鲁北地区海盐的产量及流通范围,但可 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鲁北沿海就是我国食盐的主 要产区之一,至少从东周以来就以盛产海盐而著 称。这一点还可以从齐国的称霸得到充分说明。 图1鲁北地区商周时期遗址分布图 (图中大圆点所示为南河崖遗址)0 科生在东营市广饶南河崖遗址的考古实习和山东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在寿 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发掘工作。 如果说自然条件——东滨东海,北临渤海,广阔的 海涂盐场,是齐国倚渔盐而富足的先天优势,那么 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和严格的盐政管理制度则是 她迅速崛起为春秋霸主之一的主要原因,正如在 《史记・平准书》中司马迁所言:“齐桓公用管仲之 下面,笔者将以参加发掘的广饶南河崖遗址制 盐遗存为例,来浅析鲁北地区商周时期海盐考古的 研究现状。 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 齐显成霸名。” 二、南河崖商周制盐遗存 据历次调查,在东营市广饶县北部东北距小清 2.山东北部商周时期海盐考古现状 《禹贡》、《管子》、《山东通志》等文献对盐及制 盐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记载很多,但对制盐器具 与制盐工艺的描述却少之又少。而鲁北地区渤海 河口l0余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 着由60多个盔形器密布的地点构成的南河崖制盐 遗址群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3—6月由 山东大学考古系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 市博物馆对该遗址群内面积最大、编号为GN1地 点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第一地点东部的南河崖 湾沿岸属于坡度平缓的淤泥质海岸,受海面升降影 响巨大,再加上自史前时期以来黄河下游的数次泛 滥以及改道一 ,致使制盐遗存很难被发现,故而考 古界对该地区的古代海盐生产的研究一直没有什 么大的进展,仅围绕沿海遗址所出大量特形陶 器一盔形器做了一些讨论l6],初步认为它们是煮 近年来,山东大学考古系以及东方考古研究中 盐器具。 村北1公里处,布10×1O米探方1O个,实际发掘 面积近1000平方米。我们严格按照田野操作规 程,经过认真发掘、清理之后,出土了大量盔形器和 一批新的煮盐遗迹,通过对各类陶器的类型学分 析,断定该遗址属于西周早中期(距今约3000年) 的一处煮盐作坊遗址。现将各类与煮盐相关的遗 心在鲁北地区进行了多次环境考古专题工作,主要 包括田野资料的积累与多学科联合实地发掘工作, 并有多篇研究性论文发表 ],对此区古代海盐生产 技术流程、产盐地域、制盐规模、生产方式、聚落分 布与功能以及影响海盐生产的海岸变迁等相关问 题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图1)。 目前,在鲁北地区开展的大规模的海盐考古发 存(图2)简介如下: 1.卤水坑。在发掘区中部偏北发现有打破关 系、编号H17、25的坑,平面形状为不规整方形,填 土灰黑色,面积6O余平方米,深1.5米以下已渗出 地下水(味咸)。坑内堆积可分三层:第一层为黑灰 色沙土夹杂红烧土颗粒和陶片残片,质地较软且疏 松,厚约0.25~0.3米;第二层为灰色沙土夹杂红 烧土颗粒和大量陶片残片,质地疏松,厚约0.35~ 掘与研究工作主要有:山东大学考古系2005级本 ①引自王青《山东北部沿海先秦时期海岸变迁与聚落功能研究》,《东方考古》(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1—297。 1O8 0.45米;第三层为黄色沙土夹杂草木灰和陶片残 片,质地疏松,厚约0.35~0.4米,出土有大量陶 片,多为盔形器残片。 幽2南问崖遗址半回图 2.刮卤摊场。摊场是一个跨越六个探方的西 北——东南方向的大遗迹,平面形状不甚规则。堆 积可分为草木灰薄层和白色硬面相互叠压的6层: 草木灰层为黑灰色沙土夹杂大量红烧土块,厚约 0.1~O.15米;其下为一层垫土,浅红色沙土夹杂少 量红烧土颗粒,厚约0.05~0.1米;再下一层为夹 杂有大面积白色硬面的黑灰色沙土。 3.淋卤坑共发现l8个(编号LK1—18),多为 圆角长方形或近似圆形,斜壁,平底,其中LK1、 LK2和LK13内壁及底部均涂抹有一层厚约13cm 的褐色黏土,黏土坑壁质地细密,加工规整,透水性 差。 4.盐灶共3座(编号YZ1、3、4),均位于地势较 高的发掘区西部,其突出特征是遍布灶内的红烧 土。按其形制和大小分为两种。一种是煎卤灶(即 YZ4),面积约3O平方米,由操作间、灶口、煎卤室、 灶顶和出烟口组成。另一种是成盐灶,共有2座 (YZ1、3),绝大部分出土物是盔形器残片和红烧土 坯。 5.工作棚F3位于YZ4东侧、与YZ4灶口相 接,为地面式建筑,面积约3O平方米,柱洞20多 个,但排列无明显顺序、无墙体遗痕,而且生活用器 也很少发现,推测应是向YZ4运送卤水和燃料的 简易工作棚。 6.盔形器本次发掘中收获最多的遗物是盔形 器(图3),且多数内壁都有固化了的白色沉淀物, 根据对2001年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盔形器所作 图3南涧崖遗址出土的部分盔形器 的XRF和XRD分析结果_9],这种白色沉淀物的主 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应是食盐结晶过程中析 出的难溶性钙化物硬层。本次出土的盔形器外表 多为灰色,但部分灰陶盔形器的外表底部呈现红色 或红褐色,应是经二次氧化的结果。上述证据均表 明,盔形器是用来煮盐的器具,或者至少是与煮盐 有密切关系的器具。本遗址出土盔形器与生活用 陶在数量上的极大反差可能暗示着盔形器不仅仅 是煮制海盐的主要工具,在生活中可能也承担了部 分运输与储藏功能。 三、讨论 下面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盐业考古的成果上,结 合本遗址的实际情况,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初步的 (一)海盐生产出现的时间 盐自身的可溶性直接导致我们几乎不可能直 接追溯最早的盐业生产,海盐生产也不例外。在风 吹、日晒等自然蒸腾作用下,滞留、残存在浅滩的海 民可能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天然海盐。目前,世界 上发现的史前制盐遗址在时间上能早到新石器时 代中期,如果考虑到盐的易溶性以及遗址靠近海 边、易受风、潮破坏的特点,致使我们无法了解更早 的有意识地制盐活动,那么人工制盐发端于新石器 时代早期偏晚应该是可信的(我国有学者认为旧石 器时代的遗址多分布在有土盐的地区[ j)。盐业 生产出现在这个时间段并非偶然,根本原因在于人 对盐的生理性依赖一生产盐的驱动力,以及生产 掌握一定的 火候、周密的运输、销售和管理、以及长期积累起来 的气候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海盐生产的原料 1 f)9 探讨:水可结晶成自然海盐。长期生活在海边的远古先 技术的整体进步——具备一定的工具、山东海岸线长3121公里,约占全国的I/6。滩 涂面积3224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15。取之不 尽的海水是制盐的天然原材料,但海水的含盐量仅 为3.2 左右,即,至少加热蒸发32公斤多水,才能 得到1公斤的盐,所以直接煮海水制盐费工、费时、 费料,成本很高,所以文献中的“煮海”当为煮卤水。 那么,开展盐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就应该是靠近矿 源。如,由于缺少岩盐以及盐泉的矿源,日本早期 的盐业遗址均分布在距当时海岸2O一3O米左右的 地方 。 王青先生结合地学资料和考古学材料,复原了 鲁北地区距今6500~5000年、4500~4000年和 3400 ̄2100年的三条海岸线l】 。海水无休止的反 复进退导致了海水潮汐滞留一蒸发浓缩一渗透聚 集一海退埋藏一继续浓缩+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地下卤水,并最终形成了“环绕现代滨海地 带……一条连续的巨大地下卤水矿带”,“在东起莱 州市沙河,西至寿光市小清河口……卤水浓度常出 现大于12至15。B∈的高浓度富集区块,成为一个 个小型聚卤盆地”_1。 (文中。&又称波美浓度,表示 海水中含有矿物质的浓度)。八十年代,山东省制 盐工业科学研究所对莱州湾沿岸地下卤水资源进 行了调查与实验研究,认为莱州湾沿岸的垦利、广 饶、寿光等6个县区是全省储量最大、浓度最高的 地下卤水地带口 。我们发掘的南河崖遗址恰好位 于小清河口东北、约10多公里处的莱州湾范围内 的卤水高浓度富集区内,有着丰富的制盐原材料。 另据东营市地方志资料,五、六十年前,在此地下挖 l一2米即可挖出卤水,估计商周时期水位应更浅、 卤水更易获得,故此我们推测HI7和H25应是当 时人为获取地下卤水而挖成的卤水坑。 (三)制盐的燃料 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不少草拌泥土坯、残留 有植物茎杆的红烧土,甚至有的盔形器外壁固结的 土块中也有肉眼可辨的植物遗存。考察该遗址周 围现在的自然植被以灌木柽柳、一年或多年生禾本 科植被如芦苇、白茅和碱蓬等盐生植被为主,可以 推测当时的植被可能种类更多,数量更大,有足够 的燃料可用。但是否有大量木材供做燃料,还有待 于浮选结果后的进一步分析。 (四)制盐工具——盔形器 结合鲁北地区早期海盐遗址、四川以及三峡地 区的井盐考古实践l1引,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 识: 1 1(] I.目前发现的盔形器主要分布在胶济铁路线 以北,尤其以莱州湾南岸地带最为集中,而且多数 有盔形器的遗址位于现代盐场范围内或附近。 2.盔形器胎体厚重,所以不应是一般生活用 具,而是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生产工具。另外,大部 分盔形器在容积上有一致性,应与其可能作为量器 使用有关。当然,也不排除盔形器临时挪作他用, 如盛水。 3.鲁北的盔形器在形态、纹饰、尺寸等方面与 三峡地区的花边口圜底罐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遗 址的埋藏状况也与三峡甘井沟一带的埋藏一致,与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盐遗址的堆积以及出土 物也十分接近(图4左、中来自忠县中坝遗址)[1引。 可见,国内外的远古先民在开发食盐的时问、工具 上具有某种趋同性。因此,在海盐考古研究中,应 该具有开阔的视野,注重国内外和民族学等方面的 对比研究。 左:尖底羊角杯中:花边口圜底罐右:南涧崖遗址盔形器 图4古代制盐陶器比较 (五)商周时期海盐生产的技术流程 此次发掘发现盐灶、淋卤坑、摊场等制盐遗迹, 其中盐灶YZ1,YZ3,YZ4的大小、形态、结构各不 相同,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功能;淋卤坑有18个,除 三个较大的以外,其余均是长约5O厘米,深约30— 40厘米的小坑,且内壁涂抹红褐色粘土,质地细 密,加工规整,基本不透水,近底部有较多草木灰颗 粒,应是摊灰刮卤过程中用来盛放和溶解沉淀盐土 的;摊场是面积较大,黑色草木灰、白色沉淀物硬面 和黄色沙土相互叠压,面较平整且有一定的斜度, 在薄层和硬面上出土大量盔形器残片,还有圆陶 片,这里应是“摊灰刮卤”的所在。上述遗迹表明此 遗址已经具备了《天工开物》等文献记载的“淋煎 法”制盐的可能,其主要过程是摊灰刮卤和煎卤成 盐,即先在周围挖沟取卤水,将卤水均匀泼洒在摊 场上,再把草木灰铺在含盐地面上,使析出的盐花 附着在草木灰表面,然后再刮取高盐分的盐土放人 淋卤坑中,通过草木灰与卤水的化学反应,使其在 坑里得到溶解和沉淀,反复提纯卤水的浓度,从而 获得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盛人煎卤器具(即盔 形器)架在盐灶上用芦草作燃料,待到卤水浓度达 到25。时开始结晶成盐,然后破器取盐。对于淋煎 法是否可以提高卤水的浓度,我们特意按照《天工 开物》所述,制作了一个摊场,并且按照其方法做了 冗 一个实验,发现草木灰之上确实会有盐茅勃发,但 局 是将次盐茅溶解后的浓度有待实验室检测分析。 摊灰刮卤后应该进入煮盐阶段,通过三个不同 的盐灶生产出满足不同需要的食盐,YZ4为初步结 晶成盐的所在,YZ1可能是接下来大批量生产粗盐 及一般食盐的成盐灶,而YZ3面积小,位于发掘区 最北部,可能是生产提炼精盐的盐灶。这些制盐遗 迹主要集中在发掘区的西北部,应为遗址的制盐 区。由于条件所限,还不能完全弄清楚煮盐的全部 过程,有待于今后的发掘和科学的实验考古。 (六)早期海盐生产的季节性 考古遗址出土的贝类遗存包含了大量古环境 和古文化信息,贝类的采集季节可以为探讨古人的 食物获取模式以及由此所引发的食谱变化提供有 图5 贝壳测量、切片位置及贝类生长线示意图。 价值线索。笔者采用了西方此类研究中比较成熟 的生长线分析法,来考察南河崖遗址所出文蛤的年 龄以及死亡季节,力图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考察 当时煮盐活动的季节提供某些依据。 南河崖遗址出土31种3362件贝类遗骸,可鉴 定种属包括文蛤、丽蚌、牡蛎、圆顶珠蚌、河蚬、无齿 蚌、托氏昌螺等 。文蛤(Meretrix meretrix)计 一图6 H14样本5的冬轮及夏季生长间断示意图 l12.5倍观察生长线,计数冬轮的数量(图6)、腹 缘日生长线数量(取3次计数的平均值)。H14的 16个切片(另外4个切片的贝壳腹缘受损)的冬轮 在3—5个,表明其生长年龄应在2—4龄;腹缘到 最末冬轮中心的生长线平均值在130条左右,表明 这些文蛤的死亡时间应在入秋的降温以后。 如上所述,H14出土的文蛤是盐工采捞后临时 存放的,说明至少在秋季进行过与煮盐相关的活 动。出土遗存中与煮盐相关的遗迹、遗物占绝大多 数,与生活相关的遗存很少,表明先民在此活动的 短暂性,应是季节性煮盐的反映。另据《管子・轻 重甲》记载:“十月始正,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 2407件,占软体动物遗存总数的71.59 以上,在 灰坑和地层中均有出土。其中H14出土情况比较 典型,此坑F2东北侧,圆形弧壁圜底,直径30cm, 深20cm。坑内169对文蛤双壳均闭合且保存完 好,应是当时盐工一次性采集后暂时存放之地,是 分析其采集时间的理想单位。笔者采用形态测量 法、透光试验以及贝壳切片实验分析了此坑出土的 163对文蛤(另外6对已事先用于切片初步试验) 的年龄以及死亡季节。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选取2O对文蛤做切片实验。首先对其进行形 态学测量,其平均壳长47.1mm,高于所有163对的 平均壳长统计数据,然后在强光源下观察亮暗界的 钟。……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北海之众无得聚 庸而煮盐。”也载明当时的煮盐活动确有一定的季 节性,笔者对出土文蛤的生长线分析结论落在这一 记载的煮盐季节之内。而且,形态测量分析也表 数量,可初步判断其生长年龄主要集中在2~3龄。 之后,用切片机沿壳顶到腹缘的最大矢量方向进行 明,当时的文蛤捕捞压迹象不明显,这也可视为间 歇性人类活动存在的间接证据。这对从考古学角 度研究当时的煮盐季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七)鲁北地区早期制盐遗址的性质 参考全新世以来海面高度的变化研究,我们发 切割,以使切片与生长线成直角(图5)。然后在磨 片机上打磨、切割、抛光.即可得到文蛤的内部切 片,厚度以0.03毫米为最佳。在显微镜下放大7.5 ①据《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303页左上图改绘,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 版 现在距今3000年前后,莱州湾的古海岸线大致在 现代海岸线以内15—20公里范围,即那些出土盔 形器的遗址当时更加靠近海岸线口 ,更确切地说 是分布在卤水带附近。 根据多次考古田野调查,尤其是发现大量盔形 器的地点绝大多数分布在上述滩涂地带。这些沿 海滩涂地下水位高,加之潮水涨落,土壤高度盐碱 化,非常不利于农业开垦,不利于古人大规模长期 定居。我们在南河崖发现的遗迹遗物就很能说明 问题。不多的房址、简陋的设计、生活用陶器种类 的单调、盐灶本身的规模都说明这里不是一个长期 使用的作坊遗址,即有可能是一个季节性的制盐遗 址。 结合鲁北地区的调查资料,我们认为,商周时 期的沿海制盐遗址本身缺乏独立性,应当是文化发 达地区控制的附属聚落,很可能是当时的海盐生产 物资储备区、成品海盐的聚集地或仓储区,如曾出 土商周青铜器的惠民大郭、沾化杨家等口 。 四、余论 随着考古学的飞速发展,盐业考古也成果颇 丰。目前已经就上述讨论的一些问题,学者们取得 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 研究的深入,更多的问题凸现出来。在早期海盐考 古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盔形器的产 地问题:陶窑在哪里,是没有发现还是这种特殊形 制的器物原本就不是鲁北沿海当地烧制的,抑或部 分盔形器是本地烧制的?二是海盐成品的运输、交 易和用途;煮盐对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这种影响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海盐生产 遗址的季节性;海盐生产遗址与周边不同功能的遗 址、聚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与中原王朝是什么关 系?海盐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等等,只有这 些深层次问题的圆满解决才能达到透物见人、复原 古代社会的考古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山东北部大量早期海盐生产遗址的发现 与发掘还涉及到了此类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 新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因为海盐考古毕竟刚 刚兴起,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有待于发展和完 善。这种发展和完善必然离不开与国外同类研究 的比较与合作研究。相信,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 112 深入,海盐考古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大鸣.中国盐业起源与早期盐政管理口].盐业史研究, 1996,(4):4—11. [2][18]王青.山东北部沿海先秦时期海岸变迁与聚落功能研 究[A].东方考古(第3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1—297. [3]李水城,燕生东.山东广饶南河崖发现大规模盐业遗址群 IN].中国文物报,2008—4—23第二版;王青等.山东东营南河崖西 周煮盐遗址获得考古重要发现[N].中国文物报,2008—7—11第二 版;燕生东等.山东寿光双王城发现大型商周盐业遗址群[N].中国 文物报,2005—2—2第一版. [4]景以恩.寿光盐业遗址与宿沙氏之国[J].管子学刊,2009, (2):121—123. [5]王青.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发展[J].中原 文物,1993,(4):36—72. [6]曹元启.试论西周至战国时代的盔形器口].北方文物, 1996,(3):22—26;王青,朱继平等.山东北部商周盔形器的用途与 产地再论[J].考古,2006,(4):61—68. [7]王青.山东北部沿海先秦时期海岸变迁与聚落功能研究 [A].东方考古(第3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1—297;山 东北部商周时期海盐生产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6,(4):84—89; 王青等.山东东营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获得考古重要发现[N].中 国文物报,2OO8—7—11. [8]李水城,燕生东.山东广饶南河崖发现大规模制盐遗址群 [N].中国文物报,2008—4—23. [9][12]王青、朱继平,史本恒.山东北部全新世的人地关系演 变:以海岸变迁和海盐生产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6,(4):589— 596. [1o]谷雨.盐与考古学文化及其遗址的关系[J].盐业史研究, 1990,(i):52—58. [11]近藤义郎,土器制盐 话,土器制盐 研究[J].东京,青 木书店,1984,33—83. [13]王珍岩,韩有松.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的研究[J].海洋 科学,1998,(1):22—24. [14]山东省省情资料库.http://www.infobasm gov.cn/bin/ ures.exe?searchword:&K—a&A一23&rec一11&run13. [15]李水城,罗泰主编.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 研究[A]中国盐业考古(第一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任桂 园.三峡地区盐资源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三峡盐文化简论 (一)[J].三峡学刊,1994,(4):8—14. [16]陈伯桢.由早期陶器制盐遗址与遗物的共同特性看渝东 早期盐业生产[J].盐业史研究,2003,(1):31—38. [17]马天成.山东广饶南河崖遗址2008年出土的动物遗存分 析[D].山东大学考古系2009年本科毕业论文. [19]山东惠民县文化馆.山东惠民县发现商代青铜器[J].考 古,1974,(3):208;山东省沾化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沾化县志 [M].济南:齐鲁书社,I995. (责任编辑:陈青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