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对成绩的叫法

古代对成绩的叫法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古代对成绩的叫法

成,就也。绩,功也。

成和绩两个字都是同一个意义,连起来作为一个词,逐渐有了双重词义:一是指成功的业绩,成效;另一个指在学校里学习所取得的分数。

在古代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不同的成绩有不同的称谓: 一、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例如:明代画家唐寅乡试取得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二、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三、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是如何通知到考生的呢?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试成绩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来通知到考生的,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让考生们知道自己的录取情况。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

送上“录取通知书”,在放榜之后,还会有地方衙役专门敲锣打鼓上门通知。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

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所以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而稍后才会放出真榜。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开始由官方编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