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期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o.3,2012 总第93期 Journal of Fujian Radio&TV University General,No.93 唐代庄园别业中诗歌创作的同题共咏现象研究 杨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唐代庄园别业场景下的同题共咏现象表现出帝王主导的宫廷形态与文人唱和两种形态。在文人唱和 中,尤以《辋川集》为突出,王裴二人在同题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的才华,但整体而言又体现出互补的特色。 关键词:唐代;庄园别业;同题共咏; 《辋川集》 中图分类号: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2)03—0018~04 庄园别业是唐诗创作的重要背景,关于这 中宗,景龙三年元月十一日幸太平公主庄;八 一点一些知名学者已经有所论及,【l,z 4]在这些诗 月三日幸安乐公主西庄;十二月十四日幸韦嗣 歌创作中,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同题共 立庄,并拜韦嗣立逍遥公;四年二月三日幸司 咏。这一现象多产生于王公贵族及文人的庄园 农少卿王光辅庄;三月十一日宴于昭容之别院; 宴集游赏之时,它表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宫 四月一日幸长宁公主庄。[51中宗在临幸之余又喜 廷背景下以帝王为主导的同题应制奉和,一种 作诗让群臣酬和,如(值诗纪事》卷一中宗条载: 是文人之间的同题唱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长宁公主)取高士廉第,左金吾卫废营合为 一、以帝王为主导的同题应制奉和现象研究 宅,作三重楼,筑山浚池,帝及后数临幸,置 现存唐代庄园别业诗中,以帝王为主导的 酒赋诗,群臣属和。 另艚诗纪事》卷十一韦嗣 同题应制奉和的现象集中于初盛唐,以中宗一 立条载: “韦嗣立庄在骊山鹦鹉谷,中宗幸之, 朝尤盛。史评中宗昏庸,即位后日夜沉溺于游 嗣立献食、百辇及木器等物,上封为逍遥公, 宴娱乐之中。据《全唐诗话))卷一李适条所载:中 谷为逍遥谷,原为逍遥原。中宗留诗,从臣属 宗景龙二年,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 和,嗣立并镌于石,请张说为之序,薛稷书 员,直学士十二员,“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 之。 此次临幸,中宗诗已不存,《全唐诗》中有 相、直学士得从,……帝有所感,即赋诗,学 李峤、刘宪、苏颞、武平一、赵彦昭等每人一 士皆属和,当时人所钦慕。 可见当时以中宗 首《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七言绝句诗。 为核心,以宰相、学士为主体的应制奉和的诗 皇帝赋诗,群臣应命共同奉和,在形式上体现 风极为普遍,并且也受时人所钦羡。 出同题共咏的形态,此为以帝王为核心的宫廷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宗经常临幸王公贵族 同题创作的第一种表现。 的庄园别业,据宋尤袤《全唐诗话》李适条载: 以帝王为核心的同题唱和的另一个表现则 收稿日期:2012-01—02 作者简介:杨国荣,男,福建建瓯人,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18 2012年第3期 杨国荣:唐代庄园别业中诗歌创作的同题共咏现象研究 是,群臣受皇帝之命同题赋诗。这种情况下, 皇帝是不作诗的,如《通鉴》卷二。九所载: “(景龙三年八月)己巳,上幸定昆池,命从官赋 诗。 《隋唐嘉话》卷下亦载此事:“(安乐公主) 是长安、万年两县有司供设,或径赐金钱给费。 ……朝士词人有诗,翼日即留传京师。当时唱 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1・q时风如 此,帝王又于中推波助澜,唐玄宗“近命群臣, 因大役人徒,别掘一池,号日‘定昆池’。既 欣时乐宴,尽九春之丽景,匝三旬之暇日 】 成,中宗往观,令公卿赋诗。”[8]我们在《全唐 诗》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作品,如崔浞、李峤、 更于开元十九年二月颁《赐百官钱令逐胜宴集 敕》:“百官将福,庶尹协修,……况生成式 刘宪等人的《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李适、 苏颞的《侍宴安乐公主庄应制》等。 宫廷背景下的同题奉和诗体现出群体应酬 性的特征,诗丧失了作为吟咏性情的本色,在 这些诗中主体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已经集体丧 失。诗人沿用一定的程式与规范进行创作,颂 美附和,虚应故事,在词采的掩盖下异口同声 地歌颂着盛世的太平之乐。如沈德潜所云: “初唐应制多谀美之词,况当武后、中宗朝,又 天下秽浊时也。众手雷同,初无颂不忘规之 意。 若是超出此规范,则要担当一定的风险。 《通鉴》卷二。九载: “(景龙三年八月)己巳, 上幸定昆池,命从官赋诗,黄门侍郎李日知诗 日:‘所愿暂思居者逸,无使时称作者劳。’及睿 宗即位,谓日知日:‘当是时,联亦不敢言。’ 即颇能说明问题。 这些庄园别业的同题应制奉和诗虽然艺术 上众手雷同,但是,隐逸与山水受到关注,为 随后而来的山水田园之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文人之间的同题唱和现象研究 下面谈谈文人游宴之时所形成的同题共咏 形式。 唐代士人游宴文会之风极盛,胡震亨《唐音 癸签》卷二十七云:“唐时风气豪奢……凡曹司 休假,例得胜地蘸乐,谓之旬假,每月有之。 遇逢诸节,尤以晦日、上巳、重阳为重。后改 晦日,立二月朔为中和节,并称三大节,所游 地推曲江最胜。……凡此三节,百官游藤,多 序,氤氲致和,开扬发荣,池禁含丽。思顺时 令,以申宪泽,咸宜邀欢芳月,继赏前春。夙 夜在公,既同咸一之理;休沐式宴,俾共升平 之乐……至春末以来,每至假日,宜准去年正 月二十九日敕,赐钱造食,任逐游赏”。 于此游燕文会之风下,庄园别业成为文士 常集之所。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又载当 时文会之盛况,此中文会颇多与庄园别业相关: “唐朝士文会之盛,有杨师道安德山池宴集。预 宴赋诗者有岑文本、刘洎、诸遂良、许敬宗、 上官仪及师道兄续。……高正臣晦日置酒林亭、 晦日重宴及上元夜效小庾体等诗。晦日置酒, 有陈子昂、王动、张锡、解琬、长孙正隐、崔 知贤、高绍、高球、朗余令、王茂时、周思钧、 周彦晖、周彦昭、弓嗣初、高峤、刘友贤、徐 皓、陈嘉言、韩仲宣、高瑾二十人,同用华字。 重宴,思钧、彦晖、嗣初、嘉言、仲宣、峤、 瑾等七人,同用池字。……并咏流之佳赏,承 平之盛事。……裴居守洛都,筑园,名绿野堂, 时出家乐,与自居易、刘禹锡、李绅、张籍、 崔群诸诗人游蒜联句。缠绵既奢,笺霞尤丽。 l切 (按:高正臣晦日重宴,陈子昂亦曾与会。并有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诗D)文人于庄园别业中 文会且有诗传世的,尚有调露二年三月三日宴 于王明府山亭,预宴赋诗者崔知贤、席元朗、 韩仲宣、高球、高瑾、陈子昂等六人。另外如 王维、裴迪共游于辋川,王维、王缙、卢象、 裴迪同访崔兴宗蓝田别业。这些文人集会留下 19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93期) 2012年6月25日 了大量的庄园别业诗。这些宴集文会留下的庄 园别业诗许多是同题共咏的结果,王维、裴迪 意义上的互补。吴逸一在《唐诗正声》中云: “迪诗佳者,独辋川I诸作。然王诗多于题外属 词,裴就题命意,伎俩自别。,,1161分而言之当是 焖川集》是以辋川二十游止为题的同题诗集,陈 子昂等人以鱼、郊、花、烟、哉、真为韵共作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而高正臣置酒林 亭,则有陈子昂、王劢等人的《晦日宴高氏林 亭》20首,重宴之时,又有韩仲宣等人的《晦日 如此,但合而言之,则二人所创造的诗歌境界 正好在虚笔与实笔,虚境与实境,造境与写境 上形成互补。“题外属词”是造境、是虚笔虚 境,“就题命意”则是写境、是实笔实境。并 重宴》诗9首。由上所述,文人们在庄园别业宴 集文会之时采用同题共咏的形式进行创作已经 是很明显的了。 三、在文人唱和中,《辋川集》王裴二人的互 补特色分析 文人同题之作中最值得注意的当然还是《辋 川集》。对于《辋川集》方回曾云: “王维唱,裴 迪酬。 ̄'J[13l然而观王维((辋川集序》中云:“与裴 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d】《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有“多思曩昔,携手赋诗”之语,v4J ̄,w]王裴二人 当是同时赋诗,只是二人才力悬殊,有时成文 当有先后之分。下文拟对二人同题共作所形成 的互补性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直以来,学人们宥于成见,关心的是王 裴二人诗作的高下问题,故对二人高下的比较 较多。近来阅读皮述民先生《神游辋川——<辋 川集>二十景点析述》一文颇受启发,皮先生从 了解辋川I的实况的立场出发,以神游的形式, 把王裴二人的40首诗进行了逐一比较,认为: “裴迪的诗,在具体了解各景点方面,有用得 多,老实得多。更进一步地体味二人之作,我 感到他们之间有着充分的默契,裴迪的诗好多 地方是在为王维做补充、做说明。 ・习二人有默 契,我想这倒也未必,王裴二人的才力不可同 日而语,王维诗之境界当亦非裴迪所能及。然 而,皮先生所说的互补却有一定的道理,当然 这种互补不仅是像皮先生所说的了解具体景点 自然环境的互补,我觉得二人的诗更是在诗境 20 而观之,N-人之诗有虚有实,让读者既有山 水实境的观感,又有对山水神韵的感发与体验。 下面我想通过二人诗作进一步论述: 如《华子冈》: “飞鸟去不尽。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 惆怅情何极。”(王维)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 山翠拂人衣。”(裴迪) “落日”、“松风”、“草露”、“云”、“履 迹”、“山翠”,裴迪由实处入手,以细腻的笔 调仔细地描摹了华子冈的真实景致,如王国维 所论则是“写境”。王维诗前一联“以 勾画 出寥阔无尽的境界”,旧“飞鸟”意象更是容易勾 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思,是陶渊明“飞鸟相与还” 般的闲逸,抑是陈允吉先生所认为的是佛家的 空寂,【l8】只有读者自己细细品味了。王维在后联 中,则从写景转入抒情,由实而入虚,创造了 一个弥漫着蕴藉怅惘情怀的诗境,当是一种 “造境”。王裴二人,一实一虚,互相补充,相 互辉映,构制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界。与此相 类似的如《文杏馆》,裴迪诗写文杏馆路远山高, 攀登费时,登上之后,前瞻南岭,后顾北湖, 远近风光尽收眼底,精确地刻画出了文杏馆的 地势,诗境较实,王维之诗则在“不知洞里云, 去作人间雨”的遐想之中使诗境更空灵超脱, 以虚而取胜。 即便同是实境描写,两人诗亦有互补。我 们可看看《l临湖亭》: 2012年第3期 “轻轲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 四面芙蓉开。”(王维) “当轩弥混漾。孤月正徘徊。 谷口猿声发. 风传入户来。”(裴迪) 很明显,王维以简练之笔写游湖之情景。 而湖上之景致则只写了临湖亭边的芙蓉,为近 景。月色之下,水光混漾,风传猿声,裴迪诗 细致刻画了临湖亭周边的夜景,属远景。若我 们把二诗结合而观之,则远近相生,声色相喧, 临湖亭的夜景,诗人的情怀皆可见之矣。 王维与裴迪的辋川绝句从总体而言一实一 虚。裴迪以辋川客观自然环境的精细刻画为主, 写得较为细致。王维诗则大体上脱略了辋川自 然景致的真实刻画,以虚笔注入诗人的禅思与 对山水的审美感受,显得更为蕴藉含蓄。然二 人的一实一虚正好为我们补足了实境与虚境的 审美空间,这或许正是同题共咏所带来的意想 不到的效果吧。 刘拜山评裴迪诗时云:“裴迪辋川诸诗, 意境极似王维。 -日应当说,这是同题诗的通病, 无论是宫廷的应命同题奉和,还是文人之间的 同题创作,主旨与意境大体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但是文人同题共咏毕竟带有更多的个人情趣与 才性,不必像宫廷唱酬那样虚迎奉和,因而保 有诗人的一片真纯,文人于诗中独抒己性,个 性特征还是比较突出的。如王维辋川诸绝句蕴 藉空灵,这是王维思想信仰与其独有的艺术才 能完美融合的结果,具有独立的个性特征,其 艺术高度是后人所难以达到的。另外如陈子昂, 三月三日众人宴于王明府山亭,当众人皆“沿 波式宴,其乐且只q 】,纵情言欢之时,陈子昂 却在欢乐之时独抒其悲凉之意:“暮春嘉月, 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奕奕车骑, 粲粲都人。连帷竞野,核服缛襟。青郊树密, 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口申。' ̄111悲凉之意, 杨国荣:唐代庄园别业中诗歌创作的同题共咏现象研究 虽不如《登幽州台歌》那样苍茫空阔,却也是独 抒情性,特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93—107. [2]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5:70—136. [3]李浩.论唐代园林别业与文学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1996,(2). [4]李浩.唐代庄园别业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 社.1996. 【5】(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69. 【6]张元济,等.四部丛刊初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9. [7](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O九[M】.北京:中 华书局。1976:6637. [8】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110. [9】(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9:432. [1 o](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1:284—285. [1l】(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卷七十二,  ̄A-t-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 2](宋)宋敏求.《大唐诏令集》卷十八《宴集》【M].上 海:学林出版社,1992:414. 【13】(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30. 【14】(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清)赵殿成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41,322. [15】皮述民.王维探论[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9:194. 【16]g寿荪.千首唐人绝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285—286. [】刁陈铁民.王维诗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l1 9_ [18]g允吉.王维辋川《华子冈》诗与佛家“飞乌”喻【J】. 文学遗产,1998,(2). 【责任编辑:姚青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