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404
November2017(B)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校ESP课程建设研究
李飞武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院G642摘
要
文献标识码院A
广东·广州510642)
DOI院10.16871/j.cnki.kjwhb.2017.11.070
基于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对ESP课程现状进行分凸显。ESP教学已被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2],也是研究生公共英语的发展方向
[3]
析发现,ESP课程的生态位虚化、生态位宽度过窄、学科生态结构失衡、生态限制因子多,不利于ESP课程健康发展。建议通过合理确定ESP课程地位、加强ESP师资建设、优化ESP教材开发和改善教学环境等举措来改善ESP课程生态。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ESP
课程建设
AStudyofESPCourseDevelopmentat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EducationalEcology//LiFeiwu
AbstractBasedonthefundamentaltheoriesofEducationalE-cology,ananalysisofthestatusquoofESPcourseshasbeenmade.Ithasbeenfoundthattheindeterminateecologicalniche,narrownichebreadth,unbalanceddisciplinarystructureande-cologicallimitingfactorsofESPcoursesposeconstraintsforthedevelopmentofESPcourses.ItissuggestedthatsuchmeasuresasreasonablydefiningthestatusofESPcourses,enhancingteachingteamconstruction,optimizingteachingmaterialsandre-sourcesandimprovingteachingenvironmentshouldbetakenfortheimprovementofESPcourseecology.
KeywordsEducationalEcology;ESP;coursedevelopment
。如何建设ESP课程以推动
ESP教学合理发展成为外语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学者对此课题进行了探讨,针对ESP师资建设[4]、ESP教材建设[5]等具体方面,以及当前高校ESP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6]
进行了研究。但已有ESP课程建设研究很少从深层次探索
符合教育生态化理念的ESP课程发展之路,相关研究非常缺乏。本文以当前颇受教育理论界推崇的教育生态学为指导理论和研究视角探讨ESP课程建设,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2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与观点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最早是由劳伦斯·克雷明[7]在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中提出的。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理论,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规范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8-9]。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生态位原理、“花盆效应”、教育生态链法则等基本原理和整体关联规律、动态平衡规
1引言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与特殊学科、职业相关的英语。ESP教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英语教学界也开始关注ESP。然而,长期以来,以“大学英语”为课程名称的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统治性地位一直未被撼动,我国ESP教学
[1]
处于“惨淡经营,步履维艰,几乎到了自生自灭的地步”。
律、协同进化规律、教育节律、限制因子规律等教育生态规律。这些原理、规律为分析解释教育生态现象及其成因和制定教育教学发展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生态学以系统学说、整体论和平衡观为理论指导观点。基于系统学说,教育生态学将教育生态系统视为一个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复杂有序而又相对稳定的系统,认为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宏观微观相渗透、纵向横向相交错、动态静态相结合的网状结构,发挥着人才生产、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基于整体论,教育生态学将教育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教育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ESP教学的重要性日益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水平《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协同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YJGH15-173-112);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我校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13117);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成效研究”(项目编号:14YJG-YB06)。作者简介:李飞武(1978—),男,江西九江人,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ESP教学、语篇分析。
171
外语翻译
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整体关联性。基于平衡观,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运行时的状态,教育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因子的改变和演化、过于突出或明显不足,都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育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的整体、系统、平衡观来重新构建教育的理论框架,这在教育研究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它也引发了教育理念的变革,让教育生态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生态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ESP课程是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ESP课程建设不仅与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而且影响着高校英语教育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ESP课程建设问题是最好的出路之一。
3高校ESP课程现状的生态分析
对高校ESP课程生态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是开展课程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基于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对高校ESP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ESP课程发展存在以下生态困境:
3.1ESP课程生态位虚化,宽度过窄
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个体或种群占有合适的生态位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前提。尽管我国高校ESP教育已经开展有40多年,但长期以来ESP课程在高校外语课程体系中一般是以选修课形式出现,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强,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将ESP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没有赋予ESP课程以明确的生态位。生态位宽度(nichebreadth)(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指的是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生物体在资源竞争时越有优势。ESP课程的生态位宽度主要体现在它在高校英语课程系统中所占的学分和学时分量。李新等[10]对9所知名高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每学期ESP课程的课时数一般为10-20学时,低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下限。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对全国53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57所学校有规定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调研学校总数的29.6%。80%以上的非“211工程”学校则没有开设或只开设了4门及以下的选修课。[11]考虑到选修课中还包括非ESP课程及选修课学分限制,学生实际可选的ESP课程更少。付大安、尹怡[12]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所调研的高校ESP课程开设课程数量少,学时学分也少,一般仅为2学分、36学时。这与学生的需求和ESP课程的应有地位不相172
符。ESP课程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虚化,宽度过窄,限制了ESP课程发展的空间,也威胁了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2ESP课程学科生态结构失衡
在国内,高校ESP也被称为专业英语,ESP教学则被定义为针对某一特定专业(或职业)而进行的英语教学。由此可见,ESP课程设置应该与各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保持基本对应,这样才能达到ESP课程学科生态结构平衡。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蔡基刚[13]针对65所开出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开出的是“英美社会与文化”、“外国影视欣赏”等通识教育课程或涉及专业知识较少的“商务英语”课程,开设“法律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ESP课程的仅占65所中的5所。笔者基于本校调查的结果也基本一致,在近两年所开出的42门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中,“英美诗歌赏析”、“跨文化交际”、“新闻英语视听说”等通识教育课程占83.3%,“商务英语听说”、营销英语”等ESP课程仅有7门。除此之外,在2015年本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林学、旅游管理等个别专业开设了“林业英语”“、旅游英语口语”等ESP课程。这与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匹配,出现了ESP课程学科生态结构失衡。3.3ESP课程生态环境中存在诸多限制因子
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指的是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分布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因子)。ESP课程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对ESP课程发展产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如师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与意愿、语言教育政策等。ESP课程的发展受到不少生态因子限制。一是师资局限。ESP课程教学对教师要求比一般英语教学要高,ESP教师既要英文素养好,还需是相关行业的专家,能够用英语阐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但是当前我们的大部分ESP教师或者来自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他们英语功底扎实,对相关专业知识却缺乏足够了解,或者来自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他们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和技巧比较欠缺,难以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师资局限还体现在ESP教师数量上。相对EGP(EnglishforGeneralEnglish)教师而言,ESP教师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例都处于劣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ESP课程大班教学情况严重,往往一个班学生多达90人以上,ESP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教材局限。据高嘉璟[14]研究,我国高校ESP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材编写水平不高,教材选用盲目,教材中语言与专业知识比例失衡,取材不真实,内容和任务不丰富,教材难易度控制不当。三是实践教学条件局限。ESP的课程内容往往
“总第404期2017年11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04
November2017(B)
涉及相关行业的实践,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工作场所。但是我国高校ESP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场所限于课堂,受“花盆效应”(也称局部生境效应)影响,ESP教学质量不高。所谓“花盆效应”,是指在花盆这样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中培养出来的植物,一旦离开了花盆,往往耐不住高温严寒,适应不了自然环境。四是教学理念局限。当前很多ESP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树立。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分析教学语篇中的某些语法现象,教授词汇或短语用法,然后逐句译成汉语。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难以保持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
4改善ESP课程生态的建议
ESP课程建设应树立生态观念,走生态化道路,既要保障ESP课程自身合理发展,又要使其与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协调共进。据此,提出以下改善ESP课程生态的建议:
4.1合理确定ESP课程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ESP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凸显。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趋势,2015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ESP课程的定位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当前,ESP课程的重要性需要在各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体现出来。各高校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定位及学科结构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矩阵,为ESP课程确定合适的生态位,合理调整ESP课程学分和学时,推动ESP课程与学科专业契合,力争实现ESP课程学科结构平衡。ESP课程可以与普通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既互补又竞争的关系,而非仅处于次要地位。鉴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学术能力的偏重,研究生公共英语更应大力发展ESP课程,改变EGP课程必选课地位,将ESP课程与EGP课程同设为选修课。笔者所在高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将ESP课程与研究生综合英语同等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只需选够学分即可,目前各方面反映良好。4.2加强ESP师资建设
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其重要性自是无需多言。加强ESP师资建设是改善ESP课程生态的重要途径和保障。ESP师资建设需要在教学单位、人事单位、教师本人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多方努力下
进行。师资建设的主要责任应由高校人事、教学单位和教师本人共同承担。各高校ESP教学单位要做好本校ESP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争取人事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EGP向ESP转型的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或学历提升提供条件,在招聘教师时向有ESP实践经验的应聘者倾斜,或者通过制度创新,以外聘教师等方式吸收一些资深的ESP实践者到教师队伍来。要推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院系ESP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或合作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教育部门还应探索建立ESP教师培养体系,为需要参加培训的ESP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从教师个体看,EGP老师应主动通过ESP培训项目或者跨学科攻读学位等途径实现转型,还可以利用本校其他学科资源进行一些课程的听课,或参与专业实践以弥补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4.3优化ESP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学质量生成的基本要素,也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随着ESP教师队伍的扩大,教材编写人员人数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众多的ESP教材用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出版商不断推进教材出版。这为ESP教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应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真正符合ESP教学理念和各级各类学校需求的教材。教材编写要基于扎实的学习者需求分析,教材内容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真实语言使用环境和活动,应符合学生语言和学科知识水平及学习习惯,应突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应为符合网络和信息技术时代特点的动态立体化教材。教材编写开发团队应由熟悉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学习者需求、学科专业知识、ESP实践知识的相关专家组成。4.4改善ESP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设施环境、自然环境和时空环境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认知与情绪、学习动机与行为以及学习效果与效率。教学环境生态化是改善课程生态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当前ESP教学环境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大班教学和缺乏实践教学条件。班级规模过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弱、教学活动参与程度降低,大班人数众多、空间拥挤、空气混浊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压力,大班教学也不能适应学生个体英语水平和知识结构差异。对于教师而言,面对多达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学的心理压力和管理能力挑战巨大。实现班级人数为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则基本能解决上述问题,大幅提升教学效果。针对实践教学条件缺乏造成的花盆效应”困境,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改善。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依靠虚拟语言实验平台,如商务英
渊下转第178页冤
173
“外语翻译
汉语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隐喻理解研究现状
研究
何婧媛
(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遵义563006)
中图分类号院H319文献标识码院A
摘
要
本文拟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基础,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汉语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隐喻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当前语言教学中的对于隐喻理解机制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的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隐喻的学习与研究提出建议与展望。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隐喻
认知
ResearchontheCurrentSituationofStudiesonEnglishLearners'InterculturalMetaphorUnderstandingundertheChineseContext//HeJingyuan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predecessors'researchresults,thispaperexplor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studiesonEnglishlearners'EnglishmetaphorunderstandingundertheChinesecontextfromaninterculturalperspectiveonthebasisofconceptualmetaphorincognitivelinguistics.Thewriteralsoana-lyzesthecultivationofmetaphorunderstandingmechanisminthecurrentlanguageteaching,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andprospectsondomesticEnglishlearners'learningandresearchofinterculturalmetaphor.
Keyword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etaphor;cognition
1隐喻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与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概念系统的形成不可或缺,并在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大量隐喻被用来表达交际意图。隐喻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受到相当的重视,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与学习,隐喻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隐喻开始发展到现在的认知隐喻。亚里士多德认为掌握隐喻是天才的标志(Ma-hon1999:72)。
Richards(1979)则认为,隐喻能力并非天才的标志,而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所不同的只是“度”的问题。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普遍性学说从理论上有力地佐证了Richards的观点。基于对日常语言中隐喻普遍性的认识,174
DOI院10.16871/j.cnki.kjwhb.2017.11.071
隐喻能力被研究者认为是母语者言语产出的重要特征(Kecskes2000:148)。正如Winner(1982:253)所说,“如果人们受制于严格的字面语言,交际即使不会终止也会受到严重的削弱。”隐喻能力无论对本族语者还是外语学习者而言,都是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Bailey2003:62,Danesi1994:453)。然而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隐喻所承载并折射出的不同文化背景(Littlemore2003:277),以及对他们正在学习的这门外语来说,显得相对较低的语言水平使其在理解隐喻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劣势(Coop-er1999:234)。
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借助已知信息来了解新信息的过程。因此,人们倾向于借助已知概念来认识和学习一个新概念。尤其是当这个概念是无形的、难以直接定义或直接表述的,人们往往参照已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这个新概念,由此形成了一种将不同概念之间隐含的相似点进行相互关联描述的认知方式。因此,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语言、认知和交际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等多种理论相互作用的窗口,是人类认识自我、语言和世界之间关系的平台。所以,隐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汉语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隐喻培养现状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如何跨文化地理解与生成隐喻也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外语教学中,隐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修辞学习,更是一种对目的语认知和思维模式转换的培养。目前的外语课堂教育往往侧重于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直接灌输,而缺乏对外语文化,特别是隐喻概念知识的输入,或者在传统隐喻观影响下,在教学中仅把隐喻当作一种语言现象,而忽视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所蕴涵的深层次概念系统。然而,语言学习不仅要包括学习语言结构,还应当包括掌握目标语的文化和概念系统。而一个文化中大部分基础价值观往往与此文化中大部分建构于隐喻之上的基本概念相一致(Lakoff&Johnson,1980),如果无法理解某种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