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变教学方式,实现语文课堂高效

改变教学方式,实现语文课堂高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改变教学方式,实现语文课堂高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会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的,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高效。如何使课堂高效,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改变方式,教学相长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外的备课、资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和导学案的编写上。而课堂则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学习、质疑、讨论、抢答、板书等。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不去仔细考虑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等问题,那么高效课堂就无法得以实施。

高效课堂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考了多少,参与了没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没有。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比如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回答完之后通过简洁的点评,让学生明确正与误。对每一个积极参与课堂回答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得以进步。当课堂讨论陷于沉默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来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还应要求学生上台板书要工整,语言表达要清晰,遇到困难懂得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做到教学相长,互为补充,互相启发。例如:讲评现代文阅读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先请学生回答阅读步骤和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掌握解题思路,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提升阅读能力。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因为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堂引导,实现高效

课堂引导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细细揣摩,吃透文本,导到重点上,导到学生的疑难之处,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的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合理灵活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变得高效。

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引导的内容,启动加分机制,刺激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使整个课堂活跃高效。教师的导要有一定的启发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

独立思考、讨论、回答,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

教师课堂提问的难易,引导的多少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与技巧,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与参考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应充分综合多方意见,认真考虑,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引导,而不是尽信答案,制约学生思维的灵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的钻研,教学中敢于打破陈规,尝试各种新方法,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创新,才能促进教与学的高效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