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以下图是一幅经纬网地图。读图 ,答复以下问题。 1. ④地对应的经纬度正确的选项是
A. 〔15°N ,30°W〕 B. 〔15°N ,30°E〕 C. 〔15°S ,30°W〕 D. 〔15°S ,30°E〕 2. 关于图中四个点所处位置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①点处在西半球温带 B. ④点处在东半球热带
C. ②点北侧为中纬 ,南侧为低纬 D. ③点南侧为高纬 ,北侧为中纬
3. 关于图中四个点方位关系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①点位于②点的西南方 B. ②点位于③点的西北方 C. ③点位于④点的东北方 D. ④点位于①点的东南方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读图可知 ,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图示为南半球 ,那么④地纬度位于15°S;④地位于0°经线以西30° ,即为30°W。应选C。
2.读图可知 ,①地经度位于0°经线以东30° ,即30°E ,位于东半球 ,①地纬度位于30°S ,位于南温带 ,故①点处在东半球温带 ,A错误;由上题结论可知 ,④地位于〔15°S ,30°W〕 ,那么④点处在西半球热带 ,B错误;②点位于30°S ,其北侧为低纬 ,南侧为中纬 ,C错误;③点位于60°S ,其南侧为高纬 ,北侧为中纬 ,D正确。应选D。
3.由〔1〕题推理可知 ,图示为南半球 ,读图可知 ,①②两地纬度相同 ,①地位于②地的正东 ,A错误;②地既位于③地的西侧 ,又位于③地的北侧 ,即②点位于③点的西北方 ,B正确;③地既位于④地的西侧 ,又位于④地的南侧 ,即③点位于④点的西南方 ,C错误;④地既位于①地的西侧 ,又位于①地的北侧 ,即④点位于①点的西北方 ,D错误。应选B。
读地球外表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 ,答复以下问题。 4. 甲点的对跖点
A. 〔5°N ,5°W〕 B. 〔5°N ,5°E〕 C. 〔5°S ,5°W〕 D. 〔5°S ,5°E〕
5. 假设某船从乙地起航按正西、正南、正东、正北顺序各航行100千米 ,该船到达的终点位于乙地的 A. 出发地 B. 正南方 C. 正西方 D. 正东方
6. 假设一架飞机从丙点起飞 ,沿最短的航线到达丁点 ,那么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 一直向东 B. 先东北再东南 C. 一直向西 D. 先东南再东北 【答案】4. C 5. C 6. D 【解析】
4.甲点的坐标为5°N ,175°E。甲点的对跖点〔过地心的对称点〕与甲点纬度数相同 ,但南北纬符号相反;经度和甲点经度互补 ,但是东西经符号相反 ,所以甲对跖点的坐标为5°S ,5°W。应选C。
5.读图可知 ,乙地位于〔5°N ,175°W〕 ,纬度相差1°所夹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 ,某船从乙地起航先按正西、正南航行100千米 ,那么到达4°N附近 ,再向正东航行100千米 ,由于4°N比5°N低 ,4°N航行100千米所跨经度较5°N所跨经度少 ,故4°N附近向正东航行100千米不能到达出发点所在的经线上 ,只能到达出发点所在经线之西 ,那么随后该船向正北航行100千米 ,到达的终点应位于乙地的正西。应选C。 6.读图可知 ,丁点位于丙点东方 ,两者在5°S ,位于南半球同一纬线上 ,最短大圆航线航向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应选D。
读经纬网图 ,答复以下问题。
7.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中的“地〞指的是 A. A点 B. B 点 C. C 点 D. D点
1 / 4
8. 设A、B两地之间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1和d2 ,那么 A. d1和d2相等 B. d1约为d2的一半
C. d2约为d1的1.5倍 D. d1约为d2的两倍 【答案】7. A 8. C 【解析】
7.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反映的是地球自转 ,意思是说坐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一天中也运动了八万里 ,诗中的“地〞指的是赤道。图中A地位于赤道上。应选A。
8.A、B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d1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d2 ,分别是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根据经线上1纬度差代表实际距离约111千米 ,赤道上1经度差代表实际距离约111千米 ,北纬60°1经度差实际距离是111×cos60°=55.5千米。那么根据图示d1=111×60 ,d2=111×½×180 ,可知d2约为d1的1.5倍 ,即d2=1.5 d1。应选C。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为我国台湾和海南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9. 关于两图的比例尺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甲图比例尺更大 ,表示更详细 B. 甲图比例尺更大 ,表示更粗略 C. 乙图比例尺更大 ,表示更详细 D. 乙图比例尺更小 ,表示更粗略
10. 假设甲图比例尺扩大1倍 ,图幅面积
A. 扩大到原图的2倍 B. 扩大到原图的4倍 C. 缩小到原图的2倍 D. 缩小到原图的4倍 【答案】9. C 10. B 【解析】
9.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越大 ,表示的范围越小 ,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略。甲乙两图图幅大小相同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 ,故甲图的范围大 ,也就是实际面积大 ,其比例尺小 ,表示的内容简略 ,乙图的范围小 ,也就是实际面积小 ,其比例尺大 ,表示的内容详细。应选C。
10.假设比例尺扩大到几倍 ,那么地图的长与宽都扩大到几倍 ,故图幅面积扩大到比例尺扩大几倍的平方倍。那么假设甲图比例尺扩大1倍 ,即比例尺扩大到2倍 ,那么图幅面积扩大到原图的4倍。应选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完成以下问题。 11. 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A. 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 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 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2. 在图中最适宜处建坝 ,坝高200米 ,最有可能搬迁的村落是 A. 甲村 B. 丙村 C. 丁村 D. 戊村 13. 假设甲村的温度为25℃ ,那么图中最高处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A. 18℃ B. 21℃ C. 29℃ D. 31℃ 【答案】11. B 12. C 13. B 【解析】
11.读图可知 ,图中①地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地形部位名称为山顶;②地等高线凸向低值 ,地形部位名称为山脊;③地等高线凸向高值 ,地形部位名称为山谷;④地多条等高线重合 ,地形部位名称为陡崖。应选B。 12.图中最适宜建坝处是在甲村上游乙河段经过山口最狭窄处 ,坝高200米 ,蓄水位200m ,丁村位于水坝上游 ,地势低于200m ,故最有可能搬迁。应选C。
13.读图可知 ,图中最高处为①地 ,与甲的高差为600-800m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每100m ,故比甲温度低3.6-4.8℃ ,温度位于20.2-21.4℃之间。应选B。 二、非选择题
2 / 4
14.下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搜集的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以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1)图中A、B、C、D哪一处最适合修建水库?并简述原因。
(2)在M、N两条河流中 ,哪一条更适合开展竞速漂流活动?并简述原因。
(3)在甲、乙两城镇中 ,哪一个更适合建海港?并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条件。 (4)根据图示内容 ,简要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5)简要归纳1977~2019年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进行的调整 ,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答案】(1)A处 ,处在峡谷处 ,工程量小 ,节约本钱;地势的落差较大 ,水能丰富;上游为口袋状地形〔盆地地形〕 ,有较大的库容。
(2)N河 ,N河等高线较密集 ,河流有一定的落差 ,流速较快 ,而M河的等高线过于稀疏 ,流速太慢。 (3)甲 ,原因:①处在海湾中 ,避风;②等深线密集 ,水深 ,利于停泊。
(4)①西部主要为丘陵地形 ,东部沿海主要为平原地形;②西部高 ,东部低 ,总体地形起伏较小;③海岸线较为曲折 ,北部有港湾。
(5)林地、草坡、草山、湖泊的比例增加 ,耕地及其他用地比例减小;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①植被的覆盖率增加 ,河流的含沙量减少;②有植被和湖泊的调蓄作用 ,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解析】
(1)读图可知 ,图中A处位于峡谷处 ,上游为口袋状地形 ,在口袋状地形出口位置修建水库的工程量小 ,且有较大的库容。同时该处等高线密集 ,落差较大 ,水能丰富。故A处最适合修建水库。
(2) 开展竞速漂流活动要求河水流速较快 ,使皮艇在河流水上自上而下自然漂流。读图可知 ,由于N河等高线较密集 ,落差较大 ,水流流速较快 ,而M河的等高线过于稀疏 ,流速太慢。故N河更适合开展竞速漂流活动。 (3)由于甲地处海湾中 ,具有避风的港湾 ,风速较小 ,且甲城镇较乙城镇处的海水等深线密集 ,说明该处海水深 ,泥沙淤积少 ,利于大型船只停泊。故甲处更适合建海港。
(4)区域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分布、特殊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描述。读图可知 ,该地地形类型是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 ,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势起伏较小 ,西高东低;该地位于沿海 ,特殊地形地貌是海岸线较为曲折且北部甲城镇附近有优良港湾。
(5)读材料二中表格进行分析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的调整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比例增加的有林地、草坡、草山、湖泊 ,而比例减小的是耕地及其他用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及植被、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15.以下图为局部光照图 ,阴影局部为黑夜。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左图此刻太阳
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 ,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左图中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 ,B点的地方是是_____。该日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为北半球_____ 〔节气〕日的太阳光照图 ,此时C地正处于_____(日出、日落) ,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_____ ;C点所处的热量带是_____ 。此时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
(4)如果日照图由左图变成右图 ,在这段时间内 ,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 ,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
3 / 4
化?
【答案】(1)(20°N,45°W) 70°N 70°S及其以南地区 (2)4时40分 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 日落 0° 南温带 BAC (4) 第一种情况: 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
第二种情况: 先向北后向南 北半球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解析】
〔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 ,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 ,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 ,135°E为黑夜的中央 ,太阳直射经线为45°W.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 ,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故判断为70°N ,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 ,故70°N以北出现极昼 ,而70°S以南出现极夜。
〔2〕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 ,故地方时应为0时 ,假设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 ,那么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 ,故B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 ,故可知B点的地方时是4时40分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3〕读图可知 ,南半球南极圈内是极昼 ,所以北半球此时是冬至日 ,此时C地正处于日落 ,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0° ,C点所处的位置是南极圈以北是南温带 ,C点在北极圈上 ,有极昼现象 ,因此C点的昼长是24小时。 该日是北半球冬至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最大90°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因此B点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其次是赤道上的A离南回归线近 ,最后是南极圈上的C ,B>A>C。
〔4〕在这段时间内 ,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或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后向南移动 ,北半球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