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 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 3、 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情节,了解灯笼的重要意义和承载的文化内涵;
2、 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寄寓的深厚感情,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念; 3、 品读语言,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字里行间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寄寓的深厚感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念。
教学工具:
电脑、钉钉 APP、PPT 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一篇自读散文。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个时期的吴伯萧已经开始工作,但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九一八事变”,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击碎了文人的美丽幻想,在《灯笼》这篇文章里,即以灯笼为线索, 回忆了童年的美好生活,寄托了对祖父和母亲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也激越着爱国主义情怀, 赞颂古人沙场秋点兵的气概,希望自己能做“马前卒”,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日。
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础差、知识面较窄、思维不太活跃、交际能力较差、理解能力稍显肤浅,而且由于是网上授课,学生也缺乏一定的约束和管控。但是学生的情感质朴, 表达欲望强烈,因而多从鼓励和引导方面入手,让他们在鼓励中寻找答案,在交流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它是卢照邻笔下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绚丽;是 李商隐笔下“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的华美;它亦是陆游笔下的“灯笼一样薄 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的惦念。灯笼,从古至今,慰藉了无数旅人的心,也给了孩童美好 的记忆,它亦承载了中华民族无限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灯笼。
二、
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 --- 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 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 等。
三、 背景解读
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时期,强邻虎视眈眈,大兵压境,蚕食国大片领 土。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过着屈辱且贫困的生活,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吴 伯萧这一时期的散文,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也流露出人民北压抑着 的愤怒情绪,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即使早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 常跳跃而出。本文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和情感两个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 重要意义,跳出小我,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四、 字词学习
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 ) 司马懿( ) 幽悄( ) 争 讼( ) 裴 公(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 惘( ) 霍骠姚( ) 垂珠联珑( )
2. 注意课下注释的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五、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又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 写的是情感体验。
六、 朗读课文 感知灯笼
1、 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对重要的信息做圈点勾画; 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怀。七、
品读课文 走入灯笼
(一) 提着灯笼 广结缘分
文章以灯笼为题,在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 里的网挤着的就是。请同学们找一找,我和灯笼结了哪些缘呢?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从中找到相关段落,大声朗读,加以概括。 交流点拨:
(1) 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 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 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 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 在纱灯上描红;
(7) 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 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二)点亮灯笼 寻找缘深
A、在诸多的缘分中,哪些缘分更深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赏析。 交流点拨:
()1 ()2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母亲的
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映照着母亲情深。
()3 、真是,如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4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进士第的官衔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
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5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6 、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是哪个表达灯笼对“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跳 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到对家国天下的深厚感情。作者虽是一介文人,但是愿意以 笔做刀,提枪跨马,铮铮铁蹄卫河山。
B、深入探究,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交流点拨:
1 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第二课时
1、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
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师出示 PPT,展示学过的文章《土地的誓言》片段,让学生通过回顾先识,小组讨论, 体会作者的感情。
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 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
交流点拨: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保家卫国,让灯笼重新挂在千家万户,重新挂在村头慰 藉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再读 11/12 段,读出激情豪情。
2、你觉得这样的吴伯萧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心系国家,愿作马前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大爱之心,有坚韧之心,有赤子之心。
(三)高挂灯笼 找寻光明
第二段不仅写了和灯笼的缘分,还在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光 亮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通过比较,我们会 发现,和太阳比,作者为何要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交流点拨:
因为他们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刺破了黑暗的笼罩,给人类带来生息的希望。也象征了当 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乃至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
(四)心点灯笼 抒发豪情
1、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作者为何独写灯笼呢?
交流点拨:
月华、繁星、太阳,给了人类光明,它们刺破黑暗,带来人类生息繁衍的希望。但是, 它们可望而不可即,朦胧又梦幻,只有灯笼,它提在人们手里,点亮了人们心里的路,让大家得到温暖,得到慰藉,得到光明也得到希望,人们可以提着灯笼在前行的道路上追求光明。 也正如文章最后所说,作者要数火把、探海灯、烈火,这些事物都和人有关系。所以,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2、一个小小的灯笼寄予了作者温暖的祖孙情、母子情、壮烈的保家卫国情; 一个小小的器物可以怀人、思乡、忧国;
一个微小事物、一些微末之人,能述家国之事,抒壮烈豪情;
如果灯笼是小,那么家国情就是大,在写法上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
(五)情望灯笼 体悟人生
2020 疫情期间,我们安居在家,把病毒关在门外,但是在门外,千千万万个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们逆行而上,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挡住了病毒的侵害, 他们就是当代的霍骠姚、李广、裴公,古有胡人不敢南下牧马,今有杏林逆行护卫千户万家。学习了这篇散文,结合当下疫情,你有什么想法?
八、
总结
今天,我们在吴伯萧的记忆里感受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 2020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情势之下,我们更要有家国忧患意识,那些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那些值守岗位的基层人员,都如一盏盏灯笼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温暖了我们彷徨的心。愿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手提一盏灯笼,一路疑惑、 一路光明。
板书
九、
怀人 忧国
缘
追求光明
十、
作业
我们学习了灯笼,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相关的事情,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灯笼是母亲盼而归来的深情的目光;灯笼是孤行客心里的一份慰藉和安宁; 灯笼是垂珠联珑的华美;灯笼是将士沙场秋点兵是吹起的号角;灯笼是 ········ ,请同学 们在仿照句式,写成小诗。
十一、 教学反思
《灯笼》是吴伯萧先生的一篇精美散文,小小的灯笼,寄托了作者对往昔、对家乡、 对国家的深刻感情,但是距离孩子生活的年代较远,与之心理有距离感和隔阂感,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感受能力差,又正值疫情期间,天天网课,如何保证质量,让学生隔着屏幕感受到吴伯萧先生的语言魅力,体会到他“愿作马前卒”的悲壮心愿是有难度的。
作为一篇有难度的散文,介绍背景是必要的,让学生首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助 于学习本篇文章。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充分利用后面的阅读提示有助于帮助学生自己去 理解文章。根据《灯笼》的特点,我设置了几个板块 提着灯笼,广结缘分;点亮
灯笼,找寻缘深;高挂灯笼,寻找光明;心点灯笼,抒发豪情,情望灯笼,体悟人生, 层层深入,了解作者感情。由于没有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圆满完成,我在设置问题后,一定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师生在线连线,学生在线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在朗读的时候,通过音频、师生连线的方式深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特别是让学生找与灯笼的缘分中,学生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
一篇文章的魅力,全靠作者的生花妙笔和人格魅力,我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特意提出这样的吴伯萧给了你们怎样的启示的问题,以文字见人格、以灯笼悟国格,树立学生爱国爱家的人生价值观。今年是特殊的时期,作者用小小的灯笼抒发“愿作灯下卒”的感情, 在疫情期间,那些千千万万的逆行者,舍小家顾大家,与死神搏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戴着护目镜,长时间忘我工作,不正是吴伯萧先生“马前卒”的最好诠释吗?这堂课, 又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呢?通过让学生结合本文的情感来谈当下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生活、树立崇高理想,是有现实意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