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纪念白求恩》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纪念白求恩》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2《纪念白求恩》 【导入门】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他,一个外国医生,白求恩,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年逾半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战场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手术台就是他的阵地。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最终,因抢救伤员感染,1939年11月12日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他牺牲了,人们为何这般哀痛?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目标牌】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间的关联。(重点)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对比论证的写法和作用。(难点)

3.理解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并结合实际继承和发扬共产主义精神。(重点)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纪念”为动词,表示深切地怀念,“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在中国志愿抗战期间,不幸逝世。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目的是号召广大中国军民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题目提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与主旨。 [辨文体]议论文

1.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2.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1)论点:作者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 (2)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

(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两种。

(1)立论: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驳论: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有: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通过反驳错误论据来驳倒错误论点;通过反驳错误论证过程来驳倒错误论点。

4.议论文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地说是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等。 [知作者]

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查背景]

白求恩于1938年到延安工作,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当时抗日战争已经两年多,我晋察冀部队在粉碎日军冬季大“扫荡”中取得了胜利。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诱降和英美劝降之下发动了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多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二、立基础

[标段落][圈词语][记音形]

热忱(chén) bǐ(鄙)薄 纯粹(cuì) 晋察冀(jì) xùn(殉)职 狭隘(ài) 派qiǎn(遣) 拈(niān)轻怕重

[释词义]

1.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2.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3.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4. 麻木不仁:原义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5.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6. 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7. 鄙薄:轻视。

8.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感知石】

三、划结构

课文整体上“分-总”结构。 方法指导:抓住重点句 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 第一部分(1-3)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1) 第1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最后):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 第3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1-2句)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3-7句)拿不少人跟白求恩作对比,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8-10句)侧面介绍白求恩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之深,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2. 第二部分(4)总结全文。叙述往事,表达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心情:阐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 可分两层:

(1)第一层:从开始到“我是很悲痛的”,表达遗憾和悲痛之情;

(2)第二层:从“现在大家纪念他”到结束,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两层之间过渡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四、概内容

《纪念白求恩》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习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文本 [导向厅]

学习伟大精神

(一)第1段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 (二)第2段中哪些语句是属于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三)为什么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一自然段写,而其它精神放在后面才写?

(四)第4段,如何理解“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品析论证方法

(五)第1段找出文中运用引用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六)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效果。

(七)为了论证论点,作者全文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感悟深沉情感

(八)体会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第1段“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2.第2段,“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表达效果。(从成语角度分析)

3.第2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4.第2段,“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九)第4段“只”和“仅”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十)第4段“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善思堂]

学习伟大精神

(一)第1段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

1. 先概括白求恩同志“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被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去世的原因”等简历,是对逝世者深怀敬意的追忆。 2.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做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

3. 从阅读角度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

(二)第2段中哪些语句是属于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是正面介绍。从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和“对同志对人民”两个方面。

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这是侧面介绍。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语言更加肯定,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深,从侧面烘托其精神的高尚与可贵。

(三)为什么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一自然段写,而其它精神放在后面才写? 1. 思想道德标准应该是放在首位。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他最突出的精神,所以放在第一点重点说; 2.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他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紧接着说; 3. 对技术精益求精是具体业务的追求,放在后边说,也体现出先政治后业务的认识原则。 (四)第4段,如何理解“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 “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

2. 排比。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3.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品析论证方法

(五)第1段找出文中运用引用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论据,充实有力地阐释了“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六)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效果。 白求恩 对工作的态度 极端的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极端的热忱 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工作的要求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不少的人 好处: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表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七)为了论证论点,作者全文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知识引导——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议论文的“叙”和“议”: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记叙文 “叙”和“议”: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1.第一段:先叙后议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二段:夹叙夹议。

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3.第三段:先叙后议。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的高明,然后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4.第四段:先叙后议。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作用:叙议结合,具体真实深入地论证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值得学习。

感悟深沉情感

(八)体会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第1段“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运用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突出论点。 2.第2段,“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表达效果。(从成语角度分析)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

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第2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运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第2段,“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简明概括事实,从范围上表明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

(九)第4段“只”和“仅”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1. “只”和“仅”表达了作者遗憾的心情,流露出作者面对这个精神高尚者的死亡的沉痛的感情。

2.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十)第4段“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六、探主题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也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深深悼念之情。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十一)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十二)写法鉴赏 1.夹叙夹议。

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2.对比鲜明。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拈轻

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一句中,“凡亲身……的工作的”是“军民”的定语,为了突出这一定语,把它们的位置后移了。“无不为之感动”,这一双重否定句式加强了语气。结尾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积累台】

十、储积累

(十三)白求恩病逝原因

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为一个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划破,当时他没有在意。11月1日,他主刀为另一个伤员做急救手术时,没顾上带橡皮手套,那个小伤口又被骨碴划破,细菌感染了伤口。白求恩对身边的护士长说:“不戴手套,手指可以在伤口内感觉到哪儿是弹片,哪儿是弹头,哪儿是碎骨头。”

后来,白求恩的手指肿得像胡萝卜,高烧不退。他仍不顾伤痛,坚决要去战地救护。护士长多次劝他不要再工作了,他却发脾气:“你不要把我当古董,这点伤算什么,你们要拿我当一挺顶呱呱的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11月1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知道了白求恩的病情,从延安发来慰问电,命令军区不惜任何代价进行抢救然而,白求恩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病逝。

在他的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他人。他的品质高贵而真诚,平凡却美丽。 (十四)白求恩遗嘱(节选)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请你给蒂姆·布克(一位曾到晋察冀边区和白求恩同志一起工作过的加拿大医生)写一封信……用同样的内容写给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和平民主同盟。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 也写信给白劳德(当时是美国共产党领导人),……报告他我在这边工作的情形。 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病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的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

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感觉遗憾的就是稍嫌孤闷一点,同时,这里的同志,对我的谈话还嫌不够。

【结语碑】

白求恩同志虽然逝世了,它的精神留在了中国,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鼓舞着抗日军民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