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王琼洁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8期
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推广多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广大教师熟悉和接受,较以往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在教师指引下,由学生自主参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并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观察,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确定学习内容时注重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个性特点和性格偏好,以适应不同层面的学生认识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具有梯度层次和弹性,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内容学习和交流。如在设计《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就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大多数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能说出这一课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在课后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说上一段话。对于学习方法则要注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水平的不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如在讲授《比一比》一文时,朗诵是本课的重点,于是是我就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选择,大声读、默读、齐读。甚至可以站起来读、边走边读等。通过以上种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考评结合,评价形式多种多样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生智力无优劣之分,只是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智力领域各有所长;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要全面审视学生,重视评价手段对学生积极促进作用,毕竟小学生对老师评价结果更在意,受影响程度也更大。在制定评价方案时,教师不能凭一张试卷的成绩给学生排队,划分高低优劣,对成绩差的学生全面否定,要做到考评结合,评价形式多种多样,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间互评、组评相结合,真正使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让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公正,最大程度被学生认可,引导学生朝正确目标前进,减少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三、循序渐进,及时巩固成果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所能形成,而且学生在有些好习惯养成初期还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这个时候作为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善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造情境氛围,给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从中激发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纠正不良习惯,使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巩固和加强。在平时的班级学习活动中我首先了解每一位学生性格特征和存在问题,认真思考制定活动方案,用竞赛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如在班级墙壁上开辟“红花少儿”竞赛角,通过红花多少来比较背诵课文最快最多的学生;“争抢‘故事大王’帽”则是奖励学完一课书后复述课文最好的学生;“聪明之星”活动每星期举行一次,奖给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学生等等。每到期末对班级进行的多次活动参考后评出“班级未来星”,作为颁发“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及时提醒、督促,逐渐形成行为迁移,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四、关爱学生,建立情感纽带
后进生是班级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弱势群体,也是培养良好养成习惯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学习较好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等原因,经常遭遇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讥笑和漠视后自信心和上进心严重受挫,继而形成违反纪律以及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中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就成了老大难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拿出真诚的爱心,从生活的点滴关爱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地去和老师沟通,相信和依赖老师,这时教师则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不良倾向和表现,用情感纽带为学生送去温暖的春风,有针对性地开出“良药”,纠正那些不利于今后成长发展的思想和行为。 五、潜移默化,重视班集体的力量
一个具有健康班风班貌的班集体是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成长也会受到好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教师在班级开学伊始就要制定规范可行的学习制度,给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一个正面的规范,在过程中抓好落实,形成一个学风浓、班风正的优秀集体。学生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一定会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只要教师摒弃旧观念,让学生循序渐进自主学习,给他们更多关爱,在学习兴趣方面多引导多点拨,小学生一定会有正确的认识,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