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econnaissanceIntelligenceForces
YAOHong-yi,PENGYing,WANGJun,WANGYue-zhong(Unit75830ofPLA,Guangzhou510510,China)Abstract:InviewofseverallocalwarslaunchedbytheUSmilitaryatthebeginningofthiscentury,theUSmilitary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importantroleof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work.TheUSmilitary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workrepresentstoagreatextentthelatestachievementsanddevelopmenttrendoftheworld'snewmilitarychangesinthefieldof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andexperienceoftheUSmilitary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forces,andcombinedwiththe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our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forces,thispaperdiscussestheenlightenmentfromtheconstructionofreconnaissanceandsurveillancemeans,themechanismofofreconnaissanceintelligenceforceinourarmy.USmilitary,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force,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networkKeywords:platformYAOHY,PENGY,WANGJ,etal.CharacteristicsandenlightenmentofUSCitationformat:reconnaissanceintelligenceforces[J].FireControl&CommandControl,2020,45(3):171-174.系统建设转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侦察情报力量体系,并具备了作战需要的侦察情报支援保障能力,美军侦察情报力量运用的诸多特点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reconnaissanceandintelligencesupport,the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networkplatform,andthepracticeandapplicationofintelligencesupport.Thepurposei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0引言美军的侦察情报建设,着眼战略全局构建力量体系、科学合理确立情报保障机制、全面有序推进收稿日期:2018-12-05修回日期:2019-04-07作者简介:姚弘毅(1982-),男,湖南新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日军队建设。·171·(总第45-0546)火力与指挥控制2020年第3期1美军侦察情报力量建设现状多年来,美军一直致力于侦察情报力量建设,并通过演训活动和实战不断检验并完善,目前美军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侦察情报力量体系,具备了作战需要的侦察情报支援保障能力。1.1力量体系建设现状美军侦察情报力量体系主要由情报机构和侦察情报部队组成,按照隶属关系从上到下分为4个部分:一是国防情报局(DIA)、国家安全局(NSA)、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国家侦察局(NRO)等国家级军事情报机构。同政府情报机构相比,侧重于担负军事情报任务,但同样服务于整个联邦政府,直接为联邦政府决策服务,且职责不局限于保障某个政府部门。二是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情报部门等军种级情报机构,主要职责是主管本军种的综合情报业务工作。三是六大战区司令部及三大职能司令部情报部门和联合情报作战中心等战区级情报机构,主要职责是向战术、战役及战略级指挥官提供及时、相关、准确、同步的情报与电子战支援。四是下属联合部队及其军种组成部队所辖情报机构及情报部队,包括下属联合部队指挥机构的情报部门以及军种组成部队的建制情报分队等,主要职责是向各级作战人员提供无缝隙、及时、有针对性的情报,确保情报与作战计划紧密结合。1.2情报保障机制现状在日常情报保障工作中,根据各自行政隶属关系,按照专职领导、分工负责、情报共享和分领域整合的原则不断完善侦察情报的保障机制。一是专职领导。美军在国防部、军种及战区各级均设置了主管情报的领导职位。在国防部一级,设有主管情报工作的副部长,代表国防部长对美军情报系统实施管理和协调;在军种一级,陆军和空军均设有负责情报工作的副参谋长(中将),海军设负责信息主管的副作战部长兼海军情报局局长(海军中将),陆战队由情报局局长(少将)全面负责本军种的情报工作;在战区一级,各联合司令部的联合参谋部均设有负责情报的助理参谋长(准将),同时兼任情报局局长。二是分工负责。在国防部一级,国家安全局负责整个情报界信号情报和通信安全的规划、管理和协调;国家侦察局统筹航空和航天侦察设备的研发和管理;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负责所有图像情报的处理;国防情报局负责全军情报工作的长远规划与建设、谍报和武官、全源情报分析以·172·及国家级联合作战情报支援的组织协调等。各军种情报机构是本军种情报建设和保障力量的主体。各联合司令部及下属情报机构、情报部队是各级联合部队指挥官的主要情报资源,也是战区级以下层级联合作战情报支援的主体。三是情报共享。美军不断加大情报融合力度,强调建立单一的情报共享环境,实现以情报共享为基础的信息接入和检索,建立了联合全球情报通信系统、联合可部署情报支援系统、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等多种情报共享的信息系统,极大地促进了情报分发与共享。四是分领域整合。为加强对各专项情报业务的协调管理,美军情报系统学习商业领域项目管理的经验,设立情报保障专门项目,通过立项、编列预算、监督执行和成果评估等步骤,协调特定领域、涉及多个部门情报保障任务。1.3系统建设转型现状美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军事情报转型,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已初步实现了转型。一是情报侦察能力的转型。美国主要通过侦察太空化、侦察超距化、侦察无人化、侦打一体化等“七化”推动侦察能力转型。具体体现在构建可进行机动变轨的高分辨率卫照系统和可全时、全天候进行饱和侦察的补充式隐身电子卫侦系统;研发、部署可对约8000km范围内军事目标进行有效捕捉的陆基超视距雷达和海基机动式超视距雷达;研发新生代多功能战略、战场各型侦察机;研发具有监视、侦察、通信、引导等功能的战场无人侦察情报系统;研发具有战场传感、数据处理、定位、导航和通信功能的“微型侦察虫”和研发主动隐性化装备等。二是情报传递能力的转型。一方面建成了从采集情报到分发至单兵的高效军事情报传递链路,依托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等传递链路,将传输时间由最初118min缩减至2.5s,几乎达到了近实时的效果。另一方面情报传递加密技术发生了转型。美军在加密取得理论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具体指“一次一密、像素加密与传递、量子密码加密与传递”三项内容。三是情报处理能力的转型。经过多年军事情报自动化建设,一方面,目前在美国军事情报侦察终端可通过既定程序进行波段、信号普查,通过关键词过滤海量信息,并自动将有用信息生成情报入库以待鉴别;另一方面,基本完成了自动化权限式实时情报共享系统。四是情报研判能力的转型。随着模糊数学在智能微机模拟领域的成功运用,美国开始将其运用到“作战模拟、战略决策与方案”姚弘毅,等:美军侦察情报力量利用分析(总第45-0547)上。美军充分利用地方智囊力量,初步建成较原始的战略、战役情报微机模拟研判能力,可进行国防战略规划分析、政策选择分析、战争计划分析、作战方案评估等。五是情报力量编成的转型。除重点精简和重组重复性侦察任务与手段的基层力量外,还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具体举措是建立国家级情报统管机构和组建归口情报中心。2美军侦察情报力量运用的主要特点美军侦察情报力量的运用主要有3个特点。2.1着力提高综合效能,构建多维侦察情报监视网络美军致力于建立涵盖航天、航空、海上及地面侦察于一体的多层联合、纵向一体、横向互通的综合情报支援体系,既有主动搜索,又有被动获取,形成了较为完整、优势互补的高中低、全纵深、全天候、全天时的侦察监视网,实现了对任务区域的全方位覆盖,大大提高了各种侦察力量手段的综合效能。一是在太空,注重发挥太空侦察的基础性作用。美军在轨侦察卫星包含照相、雷达、电子、海洋监视等多种类型,这些卫星在历次的行动中担负着获取近90豫的战场情报。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2010年海地大地震和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啸、核泄漏等一系列灾害事故中,美军在太空动用了多种侦察卫星展开全面系统侦察,在灾情评估和实时监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空中,注重发挥航空侦察的主要作用。美军航空侦察装备主要包括U-2S高空侦察机、“全球鹰”无人侦察机、RC-135电子“捕食者”无人侦察机、E-8C型“联合星”侦察机、飞机和舰载预警机等。空中侦察飞机包括高、中、低空各个平面,包括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和对陆、对海、对电磁等各个方面。三是在海上,美军航母及其他一些大型舰只都配有远程雷达和信号分析系统,航载机装有新型战术侦察监视系统,利用演习和巡航之机,对所需地区重要目标和区域进行靠近侦察。四是在地面,除各部队专业侦察情报部队之外,美军特种部队更是担任了大部分的侦察任务,如在利比亚战争搜捕卡扎菲的行动中,美军曾在地面部署了数十个侦察小组,在几次战争和局部冲突中,美军特遣分队更是深入任务地区全境纵深进行活动,对敌指挥系统进行侦察和监听,可及时准确地发现敌指挥所、弹药库等目标,为实施空中火力精确打击指示目标并进行毁伤效果评估。2.2着眼实现效能互补,注重高技术手段和传统手段并用为确保胜利,美军不仅重视使用大量的先进侦察装备,还结合运用传统侦察手段,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所需目标的精确信息,实现了新老手段的效能互补。一方面,大量使用高技术侦察设备。美军拥有的技术侦察能力在世界军事强国中堪居首位,技术侦察装备也是最先进的,从光学器材到无人侦察器材、电磁侦察器材,无不是高精尖技术的“T型台”。如美军新型“锁眼”照相侦察卫星可进行昼夜拍摄,分辨率高达0.1m;“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成像精度达0.15m,且不受各种恶劣气候的影响,并可以对地下目标进行侦察,弥补了光学侦察卫星的不足;U-2S侦察机可从20000m以上高空拍摄高清晰地面图像;E-8C飞机的机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监视地域达几万平方千米,每分钟可跟踪数千个目标;RC-135和EP-3等电子侦察机,可以监听、收集、分析电子信号、数据流和移动电话。美军搜捕卡扎菲的行动中,1架U-2S侦察机以700km/h速度在利比亚上空飞行3h~4h,就能侦察到利比亚所有的通信情况;依靠RC-135侦察机收集到语音通信后,传输到地面站进行分析,对卡扎菲的语音一旦确认,进行对比,另一方面,便展开监听和跟踪。强调传统人力情报侦察的作用发挥。美军非常重视高技术侦察手段和传统侦察手段的集成使用,重视将传统人力侦察手段作为高技术侦察的有力补充,包括谍报、部队侦察、特种侦察等在内的传统侦察手段。因为在某些环境中,技术装备优势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行动的情报需求,如空中获取的图像只能提供一个城镇广场人员的数量,却不能准确获知人员的动机等。在落后地区,敌军也许对无线电通信的依赖程度不高,这也使美军无法通过截获信号的手段来获取情报,必须用人力情报对信号情报和低轨道侦察卫星图像进行补充,以获得精确的情报成果。美军在海湾战争时曾过于强调技术侦察而忽视了传统侦察,针对伊军设置的假目标,看得清而查不明,对目标的毁伤也难以评估。因此,在后来的几次军事行动中,美军充分发挥特种部队和特工的作用,于行动开始前即潜入任务区,为美军飞机实施地面侦察指示目标,获取地下工事、重要建筑物及军队营地位置等情况,掌握高级将领通联地址等。2.3着重淡化平战区别,突出平时战略侦察情报信息储备美军比较重视在和平时期利用·173·(总第45-0548)火力与指挥控制2020年第3期演习、例行性训练等手段来搜集情报,其“临战状态”的侦察情报准备和情报信息储备越来越淡化了侦察情报在平战时期的区别。一方面,坚持不间断的例行性侦察监视。近年来,美军在亚太地区将中国、朝鲜、俄罗斯等国作为侦察的重点对象,不断加强对上述国家的侦察监视和情报信息搜集储备。仅对我国方面,现役6颗导弹预警卫星中,3颗处于对我监视最佳位置,能对我导弹发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视;“锁眼”照相侦察卫星和“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平均每天飞跃我上空达30余次;17颗海洋监视卫星不断对我重要海军基地和重点海域实施过境侦察;4颗电子侦察卫星每天飞跃我上空20余次,所有卫星对我国年均过境侦察次数在1.8万次以上。航空侦察对我侦察纵深为300km~350km。在华东沿海的侦察重点区域最近距我领海线达40km~80km,在华南沿海的侦察重点区域以及西沙附近海域最近距海南岛领海线30km~50km。另一方面,突出预有目的的重点侦察监视。对伊战争前,美进一步加大了对伊拉克的侦察情报力度,实施了全方位、多手段、多层次、立体化的侦察。建立了对伊作战情报数据库,完成了伊全境的地形数字化,将伊境内的所有战略、战役级固定目标和大部分战术级目标,以及伊军部署情况均输入了数据库。美中央情报局利用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做掩护,积累了伊总统府、指挥机构、地下设施等大量关键目标的情报资料,并利用间谍、外交人员、投降分子和难民套取了大量情报,还派出专家主动协调与北方联盟的情报合作。从战争发起前的一个月开始,美军就坚持对数据库中伊固定目标每周核查一次,对伊军部署变化情况每天核实。同时,美军情报部门和国家图像与测绘局联合测绘了大比例尺的伊拉克多媒体三维地形图,详细标注了各类目标。这些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和超前配置,在美军战前模拟和作战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结论美军侦察情报力量运用的特点和经验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侦察监视手段建设。美军的侦察监视装备性能好、体系强,与主战装备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侦察范围大,发现概率高,定位精度优,抗扰能力强。未来战争中我军应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大力发展侦察监视卫星、中远程无人侦察机等高技术战场侦察监视手段,提高侦察卫星的分辨·174·率,增加无人侦察飞机的飞行高度和侦察精度,提高地面侦察特种部队的装备水平,形成陆海空天一体的侦察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战场监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战场情报保障的广度和精度。二是要进一步理顺侦察情报保障机制。美军的军、师司令部均编有情报中心,是本级司令部的重要作战职能中心之一,多系统、多部门发展顺畅。我军战场监视情报综合归口和融合共享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我们应树立联合情报保障观念,协调处理好手段分管与资源共享的关系,建立健全跨部门、跨系统的联合情报保障机制,制订完善相关法规方案,优化情报处理、上报通报流程,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战场侦察监视情报保障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目前,美军各军兵种侦察力量建设较好,功能结构优化、力量配置完善、体系融合较强,已经形成较完备的与作战任务相适应,陆空一体、全域覆盖、战役战术有机衔接的侦察情报力量体系。军队战场监视情报保障网络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我们须依托国防基础设施,扩展通联范围,扩充通信容量,升级完善全军一体化指挥平台,加快战场情报数据链建设,实现多源、多类、海量战场监视情报的实时共享和与指挥系统、武器平台的有效链接。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情报保障实践运用。美国通过历次战争和局部冲突,不断检验提高自身战场监视情报实战保障水平,最近几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更是充分体现出其强大的情报实战保障能力。我军应加强平时各级战场监视情报常态化值班,强化重大演习演练活动中的实践运用,进一步检验战场侦察监视情报保障体系在机制建设、手段发展、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查找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完善,不断推进战场监视情报体系与其他作战要素作战单元的有效集成。参考文献:[1]高奇.浅析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侦察的特点[J].科技信息,2012,25(15):192-192.[2]阿纳托利·库里科夫.浅析未来美军战略–战役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J].空天防御,2011,48(4):43-44.[3]张翔.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军情报工作的新发展[J].情报杂志,2003,22(11):126-127.[4]李文盛.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侦察情报手段的运用及特点[J].外国军事学术,2003,17(6):33-35.(下转第180页)(总第45-0554)火力与指挥控制2020年第3期导弹俯仰和偏航角速度与出筒时刻的车体角速度基本一致,滚转角速度在弹射过程中因为剧烈的碰撞接触,在弹射过程中快速振动变化。3)当以10km/h在D级路面上行驶,其导弹弹射出筒时的偏航角速度和俯仰角速度小于5毅/s,故导弹能正常发射。当以20km/h在D级路面上行驶,其俯仰和偏航角速度变化范围较大,俯仰角速度出现了11.42毅/s。这将使导弹在空中的点火和控制引导产生极大的困难,因此,以20km/h在D级路面行驶,导弹弹射可能会弹射失败,导弹在后续不能正常工作。影响行进间发射中导弹的出筒状态的两个因素:一是运载车辆在行驶中的振动特性;二是导弹箱和导弹之间的接触碰撞。因此,通过提高运载车辆的减振能力将提高行进间导弹弹射对地域的适应能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减振控制,提高车辆的减振能力,促进导弹行进间发射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参考文献:[1]宁昕,张安,王剑,等.机动导弹武器系统生存能力评估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7):43-45.[2]朱亚红,曹继平,赵志辉,等.机动导弹系统研制中的生存能力论证建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38(7):1159-1163.[3]闵建平,谭俊杰,李剑锋.行进间射击时的动力学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3,23(4):88-92.[4]谢润,杨国来.自行高炮行进间射击炮口响应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14,35(8):1195-1163.[5]谢润,杨国来,徐锐,等.考虑耳轴-轴承间隙的自行高炮行进间炮口响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34(16):156-160.[6]赵波,范子杰.防空导弹行进间发射技术初探[J].现代防御技术,2005,33(5):22-27.[7]钟洲,姜毅,刘群.车载防空导弹行进间发射动力学数值分析[J].兵工学报,2014,35(1):83-87.[8]丰佩,张龙,崔龙飞.ADAMS的全地形车载火箭炮行进间发射动力学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40(5):112-115.[9]RUSTIGHIE,ELLIOTTSJ,FINNVEDENS,etal.Linearstochasticevaluationoftyrevibrationduetotyre/roadexcitation[J].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2008,310(4-5):1112-1127.[10]ZHANGYL,ZHANGJF.Numericalsimulationofstochasticroadprocessusingwhitenoisefiltration[J].Mechanical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2006,20(2):363-372.[1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7031-2005,机械振动道路路面谱测量数据报告[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12]吴参,王维锐,陈颖,等.三维路面谱的仿真建模与验证[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10):1935-1938.[13]陈军.MSC.ADAMS技术与工程分析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4]刘川,薛德庆,贾长治.车载火炮火力与底盘匹配性薄弱环节捕获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7,42(8):155-160.(上接第174页)[5]马宜明.美军侦察情报手段运用的几个特点[J].外国军事学术,2004,50(7):48-50.[6]陈刚,吴德元.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看情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J].情报杂志,2010,29(B06):133-134.[7]周义.侦察卫星:美军窥视伊拉克的“天眼”[J].国防科技,2003(6):33-34.[8]何花,彭刚虎,孙智成.浅谈信息化战争中人力情报的作用[J].情报杂志,2010,29(B06):54-55.[9]拉尔夫·彼得斯.美国的人力情报与技术情报[J].当代军事文摘,2006(2):10-11.[10]郭柯新.军情动态[J].国防科技工业,2001,10(11):55-59.[11]魏晨曦.美军全球网络化作战的发展[J].现代防御技术,2011,39(6):15-19.[12]丁栋威.美军陆航信息化能力建设之启示[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41(5):181-183.[13]牛钊.美军网络电磁行动定义及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41(5):6-10.[14]邵建兆,毕义明,王桐,翟世梅.美军侦察卫星发展趋势及对抗研究[J].飞航导弹,2015,45(9):73-76.[15]王冬敏.海湾战争中美军情报保障工作特点初探[J].情报杂志,2000,19(1):89-90.[16]吉祥,吴振锋,王芳.美军联合情报保障体系及其信息系统发展[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5,6(4):7-13.[17]张晓军,任国军.美军联合作战情报支援略论[J].外国军事学术,2005,51(9):45-49.[18]孙路明,孙建民.美军战区级联合情报中心的历史发展[J].军事历史,2015,35(1):14-19.[19]张磊.美军情报共享与协作略论[J].信息管理(上海),2010(5):59-64.·1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