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童年的真善美”这个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有儿童诗、散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生活里的真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童年的水墨画》包含三首儿童诗,选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剃头大师》讲述了害怕剃头的表弟小沙在理发店里剃头的经历和被“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的经历,情节滑稽,充满童真童趣。
《肥皂泡》写了作者小时候和 小伙伴们做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童年趣事,不仅表现了作者细心观察的特点,还表达了她对自己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而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坚决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诺言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习作”的主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旨在训练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那个人的各种特点,然后写一篇文章。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讲了如何理解文章中难懂的
句子。“识字加油站”要求学生认识6个生字、8个词语,并能联系教材出示的画面,用学会的词语练习描述表达。“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了解多义词,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 子。“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四则有关“改过”的名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3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学会描述人物身上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代入教学情境。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 究相结合,教师适时引导、点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单元,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3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真善美,激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学会描述人物身上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写作能力。
2.了解并学会运用多义词,学会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叙述。
3.积累有关正确对待错误的名言,理解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措施
1.学习第18课时,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在朗读中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可以先教学第一首诗,然后迁移第一首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后面两首诗歌。
2.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内容都十分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会生字
新词、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做游戏的方式,理解故事大意,体会文章中精彩的描写,感受作者 表达的不同情感,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童年的水墨画》2课时
《剃头大师》2课时
《肥皂泡》2课时
《我不能失信》1课时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完成简单的写人作文,内容具体,描写丰富到位、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重点难点
找准描写对象,选择有利用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观察过自己身边的人们?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邻
居,他们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胖,有的很聪明,有的很幽默,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文艺细胞丰富……不同的人,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拿起笔来,写一写自己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吧!
二、文题展示
(教材上出示了一系列词语)上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谁?围绕以上问题和同学交流,然后选一个人写一写。
三、写作指导
1.游戏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游戏:看谁能 又快又准地猜中这段话描写的是班上的哪位同学?
(课件出示描写本班同学外貌、个性等特点的两个简短文段,可以先出示没有抓住特点写的,后出示抓住了特点写的)
(2)假设有人猜出来了,有人没有猜出来,有人看第一段文字没有猜出来,但看第二段文字猜了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第一段文字时有人 猜不中,而看第二段文字时大家都猜得中呢?
(留出两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
(3)教师小结:写人作文的要点,就是要抓住人物特点去写。如何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 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了。
2.以写人为主的作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特点。
要写好这类作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
①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 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
②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 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
③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
④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
(2)选用典型事例。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写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因此,要学会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人物只有在事
件中才能真正“活”起来。行文 时,可以采用“一人一事一特点”“一人多事一特点”或者“一人多事多特点”等不同的形式。
3.写完后,指导学生自改习作。
(1)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人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同桌之间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同学之间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2)课堂交流。指名交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说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互相启发,加深印象,共同进步。
四、范文评析
聪明又可爱的老宽
有个小男孩 ,黑黑的头发、宽宽的额头、红扑扑的脸蛋,两道弯弯的浓眉下面镶嵌着一双黑宝石般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像是会说话。他就是我的表弟--老宽。
“老宽”名叫罗闰腾,小名叫宽宽,还不到四岁。为什么叫他“老宽”呢?这是因为他刚学说话时,他爸要他叫“老爸”,他妈要他叫“老妈”,他就觉得名称前面加个“老”字很好玩,于是就叫自己“老宽”了,还管我叫“老哥”,管 我妈叫“老姨妈”。有一次,我叫他:“宽宽,快过来!”他噘着嘴说:“不对,我是 ‘老宽’!”逗得我们捧腹大笑。从此,大家只有叫他“老宽”,他才满口答应。
老宽十分聪明。别看他年纪不大,却总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不能加油而要吃饭”,让人无言以对。别看他才三岁多,数数可厉害了,可以一口气数到100;更厉害的是,他认得200多个汉字。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带老宽出门去玩,他就不停地东瞅瞅西望望,还伸手指着街边一家店铺的招牌一字一顿地念了出来:“老--王--家--牛--肉--面!”我们一瞧,还真是!妈妈竖起大拇指,直夸表弟比我小时候还聪明。嘿,他还真行!
老宽不仅聪明,还十分讨人喜爱。他长得白白嫩嫩,走在大街上“回头 率”可高了。而且又天生一张小“甜嘴”,见人就叫 ,奶声奶气的,几乎没有人能抵挡他的热情。不过,这么甜蜜乖巧的人,也会干“坏事”。有一次,老宽故意把椅子踢倒,爷爷假装要打他的小手板,他就赶忙躲到 姥姥背后,一个劲儿地说:“手没看见!手没看见!”还有一次,老宽闷头从我房间里跑出来,边跑边嚷嚷:“发大水啦!发大水啦!”我进屋一瞧,原来是他在房间里撒尿了。这个淘气包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老宽小表弟。每逢周末回姥姥家,我第一个想见的就是老宽。他稚气的话语、可人的笑容,就像春天里的细雨,一洗我周身的疲倦,让我倍感清爽、快乐。
快快长大吧,聪明又可爱的老宽!
总评: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描写细腻而有重点,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第1自然段运用了外貌描写,让读者对描写对象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第一句话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再由第二句话点出描写对象就是“我”的小表弟“老宽”,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第2自然段介绍了“老宽”这个名字的由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宽的天真和执着,十分有趣,让人不禁心生喜爱,想接着了解他。第3、4自然段紧紧扣住题目,
分别从“聪明”“可爱”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宽的特点,其间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等手法,将人物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鲜明;第4自然段首句还恰当运用了过渡,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最后两段表达了“我”对老宽的喜爱之情和美好祝愿,抒情自然,水到渠成,收束全文,简洁有力。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语文园地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2.认识6个生字,并能用生字组成的词语描述画面。
3.初步学习并掌握多义词的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
4.能够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5.阅读四句有关“改过”的名言,懂得其中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智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2.认识6个生字,并能用生字组成的词语描述画面。
3.初步学习并掌握多义词的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能 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表述。
2.阅读四则有关“改过”的名言,懂得其中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四个对话框,明白活动要求。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材上讲了几种理解文中难懂句子的方法。
点拨: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近似。比如,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如理解《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们在理发的时候可能也会有这种感受。再如,可以联系上下文,如理解儿童诗《林中》“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斗笠戴在孩子们头上,“像蘑菇的斗笠”其实是在写孩子们的样子。另外,我们还可以翻书、上网查查资料,或者向家长或者有经验的人请教。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教读,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2.课件出示8个词语, 教师教读并逐一讲解。
词语释义:
旭日:刚升起的太阳。
岛屿: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
沙滩:水中或水边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瞭望:登高远望。
巡航:巡逻航行。
缆绳:许多股棕、麻、金属丝等拧成的粗绳。
铁锚:船停泊时所用的器具,用铁制成。一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带倒钩的瓜儿,另一端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或岸边,用来稳定船舶。
3.安排学生用两分钟时间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画,在图中找出与8个词语相对应的事物或景象。
4.指名让学生用学会的词语自由、完整地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教师指导、点评。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1)安排学生自读两组句子,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两组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词语释义:“果园里的梨熟了”,“熟”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跟‘生’相对”。“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熟”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因平时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我很喜欢苹果的味道”,“味道”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味道”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趣味,情趣”。
(2)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四个句子中的“熟”和“味道”是什么词语?这是一种什么语言现象?
点拨:这两个词都是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就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 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互相关联,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包括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渐渐地形成新旧词义并存的现象。多义词大多是一些和生活关系密切的 常用词,以动词与形容词居多。
(3)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由例字“熟”的其他义项写的句子,引导学生翻查字典,通过对比义项,选择正确的词语意思。
示例:
你去厨房看看饭煮熟了吗?(词义: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这口锅是用熟铁打造的。(词义: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
他是个熟手,你就放心把任务交给他吧。(词义:熟练)
爷爷睡熟了,你别打扰他。(词义:程度深)
(4)让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再找出几个多 义词,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有哪些不同的意思,然后分别造句。
2.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1)安排学生自读两个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是分别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
点拨: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这句话的中心是“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句子围绕这个中心,从“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四个方面来表现了表弟小沙“天生胆小”的特点。“他们高兴极了,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歌, 还围在一起跳舞”这句话的中心是“他们高兴极了”,然后用 “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歌,还围在一起跳舞”来具体地展现了他们是如何“高兴极了”。可见,我们只有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句子,表达的内容才能更加集中、明白。
(2)课件出示教材给出的两个开头,让学生各选其一,思考并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一:小丽多才多艺,既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还会跳芭蕾舞呢。 小丽多才多艺,会讲故事、打快板,还能唱几段京剧。(“多才多艺”是个成语, 指 具有多种才能和技艺;补充的句子内容要表现出“多 才多艺”这个中心)
示例二:雨下得真大,豆粒大的雨点密集地倾洒而下,砸在路旁的柳树上,砸在屋顶的铁皮上,砸在窗户的玻璃上,噼里啪啦的,在耳边响成一片。 雨下得真大,雨水倾泻在屋顶上,飞溅在树丛间,跌落在行人撑起的伞面上,紧接着又汇集于路面,变成了一条小河。(补充的句子内容要表现出“雨下得真大”这个中心)
四、日积月累
1.安排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四 则名言,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大意。
2.课件出示四则名言,教师依次讲解。
句意解释:
(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 自《周易》。意思是: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照着去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这句话说明了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意思是:犯了错误而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有过错了。这句话说明了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意思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这两句话说明了犯错之后,只要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能从中收获教益。
(4)“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上皇帝书》。吝:吝惜。从善:指听从别人的好意见。如流:像流水从高处流向 低处一样,比喻迅速而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改正错误时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听取正确的意见或接受善意的规劝,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而自然。
3.引导学生思考:这四则名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点拨:
这四则名言都告诉我们,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知错能改,才会有进步。
4.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改过”的古代名言?
示例: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明)王守仁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南宋)陆九渊
夜觉晓非,今悔昨失。--《颜氏家训》
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 ,则与之。--《论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