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 第29卷第1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0ciaI Sciences Edition) Jan.2010 Vo1.29 No.1 6O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探析 徐冬.贾芳琴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 新的征程。60年来,四代领导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吸收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具体 国情,分别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思想,即: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思想;邓小平的 非均衡发展思想;江泽民的协调发展思想;胡锦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60年;四代领导集体;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1—0073—04 所谓战略布局,是指按照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的要求.对全局发展战略 所必需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做出的统筹安排。新中国成立60年 来,四代领导人为了促使我国尽快实现现代化,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分 别作出了不同的战略布局。 一、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思想 早在20世纪5O年代毛泽东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就非常 明确地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思想”,毛泽东均衡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面临特殊的国内国际环境,毛泽东提出了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政策。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 示》中强调指出:“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 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探、设计和施工的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 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要求,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集中力量建成了大批重工业项目,随之我国的 收稿日期:2009—09—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研究”(项目 号2007一ZX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冬(1985一),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学研究。 73 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重]二业的比值由 搬迁到内地,一些甚至内迁到交通不便的大三线 地区。这些措施一方面方便了国防备战,另一方面 26.4%提高到48.4%,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初期起了 重要作用,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鉴 于苏联等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衡所 导致的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 展出现的问题.又提出了“更多发展轻工业和农 业”的政策。 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 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 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重工业和轻 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那么到底该怎 样处理轻重工业的关系呢?在这里,毛泽东认为要 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 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当然这不是不发展重工 业,不以重工业为主,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 点。但是,农业、轻_T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同 样,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这篇文章中,当谈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时, 毛泽东又强调:“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 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 农业和轻工业。”|3 在毛泽东看来,只是一味地重视重丁业,忽视 农业和轻工业势必会走苏联的弯路,所以一定要 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丁业,实现“均衡发展”。 (二)重点建设内地,充分利用沿海工业 基地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我 国的工业布局十分不合理,全国重工业和轻工业 的70%在沿海,30%在内地。要实现国家的现代 化,必须改变这一不合理的工业分布,使得沿海和 内地一同发展,一同进步。为此,毛泽东指出:“沿 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 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l3 毛泽东深 刻地认识到,要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建立 工业化,必须从整体着眼,沿海和内地要均衡发 展。否则工业化很难实现。因此,在“一五”计划期 间,国家基本建设的重点从沿海地区转到了内地: 在“三线”建设时期,沿海许多重工业企业被集体 74 也使国家的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平衡。有力地促进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做出了不 懈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功。十一届三中 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 对新时期的新变化.在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的路线方针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重 新规划了现代化建设的布局.提出了“非均衡发 展”的思想。 (一)先农村.后城市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 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即使再 漂亮,如果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 以.邓小平认为应首先在农村实行开放政策搞活 经济。 粉碎“四人帮”后,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首先 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给农民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 起来了。之后,随着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 中心转移到城市,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 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开放在城市逐步展 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重新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先沿海,后内地 我国是一个大国,全国各地区要同时富裕起 来,同步实现现代化基本是不可能的。东部沿海地 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与中西部相比在交通、工 业基础、人才引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基于此,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 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部分工人 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 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 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 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 动后富”,这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的生动阐 述。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1980年我们设立了深 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根据 邓小平的意见又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等 l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了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 外开放,1985年又进~步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 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六五”计划开 始,国家制定了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的 各项政策,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得到发展,并且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就为“先富带动后富”提供 了物质基础.为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的现 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三、江泽民的协调发展思想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布局问题 上.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Xg/J,平的“先富”带“后富” 思想.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 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及正确处理“经济 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和“第一、二、三产 业”关系的宏伟决策等有关协调发展的思想。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西部协 调发展 在实施东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时,邓小平就考 虑到东部和中西部可能会出现差距的问题,提出 通过多交税收的办法来缩小贫富差距,指出“先富 要带动后富”,东部地区要在各个方面支援欠发达 地区.实行“一省帮一省或两省”以加快中西部的 发展。江泽民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思 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1995年9月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对于东部 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 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l5 在党的十五大 报告中江泽民又指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 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 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 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6 3巧可以说西部地区的 稳定与小康事关全国的稳定与小康,没有西部地 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1999 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安郑重地发出了“西部 大开发”的战略动员令。 (二)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 源、环境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个系统的宏伟工程,它包 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的 实现。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 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针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资源枯竭、环境污 染、生态失衡等问题,1995年9月,在《正确处理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江泽民指 出:“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 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 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5]229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我国是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6 。2000年3月,在中央人 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江泽民又指出:“要继续坚 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促进生态 平衡。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在保 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不动摇。…… 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7] (三)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 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 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 国也不例外。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后劲不 足,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够,三是基础产业 和基础设施滞后.另外第三产业需要相应地加快 发展。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9月,在《正确处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江泽 民指出:“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 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l8 当前, 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工业发展 的潜力很大,仍然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带 动力,要调整结构,继续加强基础工业,而第三产 业的比重偏低,需要逐步提高,使之与第一、第二 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在党 的十六大报告中,针对产业结构,江泽民又指出: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 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 75 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l9 在此,江泽民完全继承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 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各产业协调发展的 永续发展 思想。 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实现全面协调可 四、胡锦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 持续,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呢?胡锦涛提出了 “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而统筹兼顾的实质,就是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人,在总 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 结前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注重实现 教训的基础之上.结合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发 良性互动 展实际.总揽全局,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 思想。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G].北京:中央文献 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 出版社.1992:449. 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G].北京:中央文献 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 出版社.1992:244. 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 [3] 邓小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段……” 9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解决当前我 1994:152. 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胡锦涛 [5] 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 2003年7月提出:我们必须要“坚持全面发展、协 要文献选编(二)(1992年10月-1997年9月)[G]. 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 2006. 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llo 而所谓全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 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629. 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8]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2006:464.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2006.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 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 社,2005:396—397. 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 责任编辑:刘定祥 Analysis on Strategies of China's Socialism Construction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XU Dong,JIA Fang—q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he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Since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was Nund in 1949,China S socialism constructions began.In the past sixty years,four generations of leaders,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put forward four different strategies:Mao's balanced devel- opment strategy,Deng Xiao-ping S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Jiang Ze—ming'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HuJing-tao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sixty years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four generations of leaders;modernization construe- tion;strategy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