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总第236期 农业科技与装备 No.2 Total NO.236 2014年2月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eb.2014 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技术 杨长海 (公主岭市种子管理站,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为提高东北平原地区的玉米产量,克服传统耕作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模式。分析宽窄行种 植模式的应用效果,介绍宽窄行种植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推广注意事项,为此技术模式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宽窄行;玉米;种植密度;秸秆还田;地力 中图分类号:¥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06—02 东北平原属一年一熟的雨养农业区,年平均降雨 合,粮食生产与土地保护相结合,提高玉米产量,降低 量500 mm,年际间和时空分布差异较大,易受旱涝灾 生产成本。 害的影响。因此.提高土壤对自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 田间监测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模式可明显改善 利用效率,对增加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具有重要意 土壤水分状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以上.降低 义。传统的耕作模式存在种种弊端:犁底层越来越浅. 干旱造成的损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态环境。培 土壤风蚀严重:有机质逐年减少(年平均下降0.1‰ 肥地力,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0.2‰);粮食单产在9 000 kg/llm 左右徘徊,持续高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与常规耕种模式相比, 产高效非常困难。为此,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玉 连续10 a实施此技术可使玉米平均增产13.6%。 米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的种植新模式(以下简称 2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增产增效机理 “宽窄行种植模式”),为提高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提 2.1 保苗株数和收获株数增加 供新的种植模式。 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在均 1 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应用效果 匀垄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回归方程为y=一302.03x + 宽窄行种植模式主要解决传统耕法中存在的以 3 816.Ix一2 552.2,获得最高产量(9 501.9 kg,}lm )的 下问题:1)春、秋两季整地导致的土壤失墒较重、夏 种植密度为6.32万株/hm :而郑单958在此条件下的 季地表径流损失大、降水利用效率低问题;2)实施秸 产量回归方程为y一106.28x +1 497.2x+4 902.4.获 秆还田困难.土壤风蚀严重.土地用养失调,黑土层变 得最高产量(10 174.6 kg/hm )的种植密度为7.00万 薄;3)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4)田间作业环节 株/hm ,播种密度增加10%左右。由此可见,单位面积 多,成本高。 保苗株数和收获株数的增加.是宽窄行种植模式增产 宽窄行种植模式在推广应用中表现出以下优点: 的重要原因。 1)集黑土保护和建立土壤水库为一体。通过留高茬 2.2耕层蓄水能力增强 实现玉米秸秆还田,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试验结果表明,与均匀垄种植模式相比。无论采 减少土壤风蚀的目的,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2)通 用哪种秸秆还田方式。其土壤在各时期的含水率均较 过在追肥期宽幅深松打破土壤犁底层、加深耕层、改 高,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宽窄行种植模式 善耕层物理性状。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接纳 对土壤含水量的保持效果最佳:6月下旬至9月份为 和贮存降水的能力,形成耕层土壤水库(伏雨秋用、春 雨季,若单次降雨量过大,更能体现宽窄行种植模式 用),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3)通过缩小种植带的 蓄水能力强、径流轻的特点。 窄行行距、加宽深松工作带(宽行)及在窄行精密播 2.3土壤肥力提高 种,实现宽行和窄行交替休闲。4)农机与农艺相结 养分测定结果表明,秸秆中含全氮6.71 g、全 磷2.33 g,kg、全钾l1.4O 。若每年将1/3的秸秆还 收稿日期:2014一O1—12 田,即相当于每公顷施人尿素40.5 kg、磷酸二铵14.1 作者简介:杨长海(1953一),男,农艺师,从事农作物品种管理 、硫酸钾63.0 kg,可节省化肥投入258元。秸秆还 工作。 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模式可使土壤有机 2014年第2期 杨长海: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技术 7 质含量提高6.73 g/kg。 3宽窄行种植模式主要内容 2.4植株根系发达 宽窄行种植模式的主要内容为:把普通耕法的均 深松对土壤的紧实度和容重影响较大。与未经深 匀垄种植(65 em)改成宽行90 cm、窄行40 em种植; 松处理的土壤相比。深松处理后的土壤(O~45 cm)紧 在玉米生长季节,在90 em宽行结合追肥进行深松。 实度明显下降.且由上到下呈上升趋势;而未经深松 秋收时在苗带窄行留高茬(40 em);秋收后用条带旋 处理土壤的坚实度从上到下呈抛物线状变化.在6— 耕机对宽行进行旋耕,使其达到播种状态,窄行(苗 25 cm间出现一个高峰。 带)留高茬自然腐烂还田;翌年春季,在旋耕过的宽行 在拔节期和成熟期。与未经深松处理的土壤相 播种,形成新的窄行苗带:追肥期在新的宽行进行中 比。深松处理的土壤容重整体下降。在玉米拔节期进 耕深松追肥,完成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 行深松,0~50 e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表现为 窄行耕种。 0~lO,1O~2O,20~30。30~40,40—50 cm土层的容重分 此技术的关键是:通过缩小种植带窄行行距、加 别降低18.79%,12.84%,9.15%,5.79%,11.1l%;在玉 宽深松工作带、追肥期深松、留高茬自然腐烂还田、秋 米成熟期进行深松。O一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也显著 季宽行旋耕整地、翌年春天窄行精密播种,实现宽行 降低.其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 和窄行交替休闲。 6.98%和l0.0l%。 4宽窄行种植模式要点 根系干质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成熟 宽窄行种植模式适于在雨养农业区推广应用,在 期的根系干质量仅为吐丝期的55%左右。根系干质 东北三省的平原区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尤其是吉林和 量在各个生育时期表现出的规律为:宽窄行深松处 黑龙江两省的黑土区更为适用。 理>宽窄行不深松处理.且二者在吐丝期和乳熟期达 4.1 品种选择 显著水平。表现为与未经深松处理的耕地相比,宽窄 根据各地有效积温.选择国审或所在省份审定推 行深松处理的根系干质量分别高出19.18%和 广的耐密、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吉林省可选择生育 18.41%。 期125~130 d的中晚熟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 玉米植株85%左右的根系分布在O~15 em土 等。 层.15~30 em土层分布10%左右.在3O~45 cm土层 4.2种植密度 仅分布5%左右。植株根系分布随生育时期推进呈现 种植密度应在常规种植条件下增加10%左右. 减少趋势。在l5~30 cm土层,未深松处理的根系分 以6.00万~7.05万株/hm 为宜。 布变化较小,而深松处理则呈现增加趋势;在30~ 4.3施肥水平 45cm土层,两个处理均有增加趋势。在玉米的不同生 施肥原则为减磷、增氮、加钾、补微量元素。推荐 育时期.深松处理均比未深松处理分布较多的根系。 每公顷施N2 10 kg,P205 90 kg,K20 90 kg。 参考文献 【1】刘武仁,冯艳春,郑金玉,等.玉米宽窄行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J].玉米科学,2003(3):63-65. [2】王庆杰,李洪文,何进,等.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8):39-43 【3】梁熠,齐华,王敬亚,等.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4):97-100. 【4]刘朝巍,谢瑞芝,张恩和,等.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根系分布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2009(2):120-123. Corn Fallow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lternating with Wide and Narrow Row Spacing and Leaving Tall Stubbles YANG Changhai (Gongzhuling Seed Management Station,Gongzhuling Jilin 1361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plain areas,COlTl fallow cultivation model alternating with wide and na ̄ow row spacing and leaving tall stubbles was raised in a bid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mode.This article makes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effect of wide narrow row planting pattern and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echnolog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promoting this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mode1. Key words:wide and narrow row;maize;planting density;returning s ̄aws to field;soil fert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