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 1年第3期 (总第63期)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1 OF GUII IN COl I EGE OF AEROSPACE TECHNOI OGY 高校管理 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 软件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邓酩 (桂林理工大学谢晓兰 桂林54100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摘 要根据应用型本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计划要求,以桂林理工大学软件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对培养“三实型”即实用、实践、实干型的人才做出初步的研究,尝试探索计算机应用本科大学生 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应用本科;卓越_T程师;软件专业;三实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033(2011)03—0328—02 基于国家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规划,教育 培养的相当数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部出台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 软件企业常常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 下简称“卓越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工程基础扎 盾,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 实、创新能力强且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质 场的需要。这样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结构的 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借鉴了世界先进国家高等 不合理,导致了软件产业的落后。目前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T程教育的成功模式,总结了我国在工程教育的经验,为国 的改革已在全国各大高校全面展开,普遍的做法是:借鉴国 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提 外的经验,改革人才培养规格,完善实践环境,进行校企合 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对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 作等 。 新,全面提高我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建具有中国特 类似于“卓越计划”的研究,国外在对软件人才的培养 包的工程教育模式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 已形成了一套良性的体系。在美国,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 的示范和引导作刚。“卓越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 岗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软件人才层次的需求不 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 同,培养层次也不尽相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素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在吸收前人的 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团队合作为要 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卓越计划”精髓的相关理论研究, 求。在印度,软件产业起步虽然晚,但是发展速度令世人瞩 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如此成就 对软件专业的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三实 目,型”人才的目标,尝试探索计算机应用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 的取得得益于其多层次、面向应用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印 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工程意 度的高校主要面向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职校则是面向 识和软件T程实践能力。 软件工人的培养。最初印度的软件发展并无自己的核心技 术,而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从现场服务开始,教育与产业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卓越计划”出台以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进 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我国于2003年颁布 了《教育部等几部门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 若十意见》,给当时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意 互动、产学研的结合在印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2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具备两大特征 :一一是本科 见。高校是国内的主要培养单位,但是高校传统上较注重 教育,符合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二是应用型,这是应JLfJ 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偏筹。一方面,高校 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厅教改项目《以卓越_丁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本科“三实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编号:2O1 1JGAo52)。 * 作者简介:邓酩(1 979一),男,湖南水州人。训:师,硕十。研究方向:软件T程计算机应用。 、28 201 1年第3期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邓酩 谢晓兰/文 (总第63期) JOURNAI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方向的着眼点。而事实上,实践性、工程性的内容不断削 课堂上在讲授理论方法学的同时,结合实际开发经验 在课程设计中,精 减,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不断增加,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个目的,变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 定位不吻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需 彩的案例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求;正因为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与研究型、学术型院校 受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是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 人才培养趋同且泛化,造成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的人 在每节课上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以促进学生 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课过程中,我们通过一个教学管理 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2轻视实践性教育 系统项目来讲授一个典型软件的开发要经过软件的定义, 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 目前国内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紧密程度要远远低于国 可行性分析、外,国内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和见习场所往往比较少,学校 没有固定实践基地;另外,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实践管理不 够重视,外出实习变成了旅游观光,校内实习处于放羊状 态,课程设计抄袭严重,出于就业的压力,毕业设计从开题 到论文出稿只花一两周的时间。对实践的轻视,导致了学 生毕业后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2.3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软件开发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的 教学内容仍以灌输式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内容,学 习的积极性欠缺。再加上教师心系科研,无心备课,课堂上 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与交互,缺少对学生的鼓励和奖励制度, 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培养。 2.4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科 技成果奖励体系,多以科学家类型的人才为目标,以科研项 目、论文数量为标准,这种纯科学的导向扼杀了应用型本科 特色叫,高校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 缺乏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经验,真正“双师型”教师严重 缺乏。 3“三实型”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致 使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大,毕业生就业率却与毕业生人 数每年的递增呈现相反趋势。尤其对于软件专业来说,企 业不太愿意接收没有开发经验的学生,大多刚毕业的学生 距离卓越工程师的标准还相差尚远。为了缩短这一差距, 使学生达成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实用、实践、实 干“三实型”的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践改革。 3.1改革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关于软件开发、软件工程的教学存在一种现 象:虽然强调了学生具备开发项目经历的重要性,但现有的 教材却过分强调理论的教学,其课程也偏向对其理论方法 学的讲授。这对缺乏工程经验和管理知识的学生来说,不 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反而会扼杀学生 学习软件开发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为了培 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知识进 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采用基于实际项 目案例的教学方法。 维护运营等阶段,需要软件开发小组共同分工协作完成,而 代码的编写只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阶段之一,且只占整个 软件项目开发全部工作量的一部分,纠正了学生认为软件 开发就是编程的这一错误观点;通过对实际项目案例结合 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学的介绍,使学生体验到软件工程的实 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工程化素养。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 学,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了使学生能 更好地进行团队协作,我们采用轮椅的模式。在课程的开 始,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 担任项目组负责人,这种模式避免了由一个人控制整个小 组的活动,也包括不能充分听取不同意见的学生。教师在 讲授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并贯穿于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学 生则基于自己项目所碰到的问题去理解、思考教师所讲授 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完成对一个软件 项目的需求分析及设计,各个阶段的项目交付时间必须严 格遵守,因为学期是不可延长的。 3.2 改革实践环节训练模式 软件专业的实践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软件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设计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工程开发能力。针对应用型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我们的实践环节设计让学生参与 老师的课题、或与各大软件竞赛的项目相结合,实施基于真 实的软件项目驱动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侧 重作为一个项目开发人员去参与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各 项目组需要通过小组讨论,通过电子文档介绍本次实践的 设计目的、所查参考文献、设计方案、项目完成情况等。完 成达到目标的工作量是实践环节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实践 过程中,学生在直接体会到软件工程原理的好处之前,并不 完全赞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这些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3.3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4] 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课程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考核 评价的内容包括过程评价和期末考试。其中要凸显过程评 价的重要性,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随堂测试成绩、项目案 例完成情况;在课程期间所表现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 比如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讲演能力、写作能力等。而期末考 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在每门课程开始前向学 生公布考核标准,激发学生享受课程学习的兴趣。 (下转第335页) 329 201 1年第3期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总第63期)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戴碧露葛莉张立国/文 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晋职、培训、工资等方面向“双师 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 型”教师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双 稳定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校内外生产性 师型”教师中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成 实习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 长为“双师型”教师。 一艺和新管理模式的工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长期 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 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使实 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的有力 习实训基地成为教学和培训基地,也为逐步实施职业技能 支撑。 3.5 建立能满足“双证书”人才培养实践要求的实习 实训基地 鉴定创造条件。 4 结束语 “双证书”人才是社会对职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 建设条件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是 培养“双证书”人才的重要基础。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 高专院校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模 式的创新,顺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就业和社会职业 岗位真正实现了“无逢对接”。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此为突 实践教学条件有了一些改善,但相对而言,还是一个薄弱环 节。这就要求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 面要增加投人,更新设备,注意引人和专业要求相符、有代 破口,有力推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培养 表性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技术设备及工艺流程,使高职高 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专院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相适应 另一方面, 参考文献 [1] 杨恒.高校辅导员如何进行班级日常管理I-J].人力资源管理,2011(6):13. [2] 许芳奎.试论“双证书”制度的教学体现[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24. -13] 肖文胜,蔡玉文.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一体化策略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0(2):113—122. E4]丁立明,张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究EJ].职成教育研究,2009(1O):113一l15. [5] 丁慧洁.引入国际行业资格认证推进“双证书制度”[J].职业技术,2008(11):72—73. (责任编辑骆桂峰) (上接第329页) 求,分析计算机应用本科软件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外改革经验,结合地方区域特点,创新教育培养模 4 结束语 提出“三实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了计算机应用本科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式,可以预见,随着“卓越计划”的普及实施,将会为我国培养一 大学生软件工程能力和软件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 批工程素质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程师。我们的研 和途径,为广西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究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针对“卓越计划”的要 参考文献 [1] Jianwen FENG.Study on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Talents in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C].Asia—Pacific Youth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201 1:238—241. [2] 鲍吉龙,傅越千,楼建明.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00—103. [3]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EJ].中国建设教育,2010(6):35—39. 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E4] 罗代忠,罗万成,(责任编辑骆桂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