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探讨

高职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探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高职《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探讨

欧阳叙向 刘鹤翔 邓灶福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家畜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注重理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岗位需求为知识模块,采取基础性、完整性、需要性、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根据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应具备的4种技能,构建7个实践教学模块并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构建以主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硬件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及手段和管理机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

为了积极推进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我们根据承担的湖南省高职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项目和学院重点教研项目的要求,对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进行了综合系统改革,全面进行了整合优化,以加快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强技能、广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畜牧兽医专业为主要对象和依托,兼顾动物营养专业和动物生产等专业,根据畜牧兽医类专业生源索质、就业去向、专业年限及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对本门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按照“基础性、完整性、需要性、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适合于本专业的《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效果。 一、课程改革的依据

畜牧兽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家畜遗传育种》课程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职《家畜遗传育种》课程是由本科的《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课程整合而来。一直以来,几乎所有高职该课程的教学都套用本科教学的模式,其教学内容与体系完全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虽然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高职院校的相关老师编写出版了高职自己的《家畜遗传育种》(欧阳叙向,2001)与《畜禽繁殖与改良》(耿明杰,2006),但其内容与体系仍然没有脱离本科的框架或没有吃透本门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与作用。因此,这些教材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是:(1)教材内容陈旧,没有脱离本科学科的框架,部分内容存在重复、过时和脱节现象;(2)基本理论繁简及难易处理不妥,生产实际中实例举例不多;(3)总体内容份量较重且难懂,要求理论授课学时较多(课程总教学时数10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时数80学时左右);(4)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验证性实验多,操作性实验少,单一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不利于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近年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与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家畜遗传育种》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基础性、完整性、需要性、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遵从“实际、实用、实践”的方式,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对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实际需要及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重新定位该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和岗位 (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知识结构做好《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配套改革。各项配套改革注意做好三个调整:一是理论教学量和度的调整,坚持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去粗取精,削枝强干;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力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加强综合实训教学;三是做好学时压缩的调整,调整时注意处

理好三个层次的关系,即课程内要处理好主次、难易、必需与非必需的关系,课程间要处理好知识重复与遗漏、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知识和能力上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以及社会需求和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形式上将本科的《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融为一体,继承高职该课程的优点,内容上力求更实际、更完整、更具适用性,建立能适合畜牧兽医和经济动物等高职专业教学需要的新的《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内容与体系。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体系

鉴于《家畜遗传育种》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在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时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不能沿用老的教学体系。为了体现《家畜遗传育种》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在较少的学时内传授完整的家畜遗传育种知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分配学时。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经多次研究和修改,编制了教学大纲。最近根据21世纪教学的需要,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大纲体现了家畜遗传育种学科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了我院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宗旨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在学时安排上,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多安排学时;一般内容、延展性内容少安排学时或安排学生课外自学。科学合理地将学时分配给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38学时,实训课10学时,课程综合实训16学时,实训课占总学时的40.6%。经这样安排,学生通过64个学时的学习,可获得一个完整的家畜遗传育种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科学地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基础性原则,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性质,重点选择了家畜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2)完整性原则,家畜遗传育种学是一门整体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因为学时数减少而使课程内容割裂,失去完整性。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联系性,将各种家畜的特殊性作为一般性的实例,揉合到各章节中。(3)需要性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需要精选必要的教学内容,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假说性的理论和内容。(4)综合性原则,为了满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选择反映学科交叉、学科综合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遗传部分:遗传物质基础突出与三大规律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删去了一些超细微细胞结构和染色体结构理论内容;遗传物质的证明不作重点介绍,遗传的分子基础删掉了与生物化学重复的内容,突出了基因概念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新方法、新成就,重点介绍基因工程这些年来取得的最新成果的应用。遗传规律一章重点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规律,删去了连锁遗传机理和微生物遗传的部分内容,突出畜禽的遗传规律,尤其是养禽业的性别鉴别。把过去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三大章合并为现在的一次课,删掉了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和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中的一些细胞遗传学内容,只介绍变异形成原因和变异的遗传表现,以便利用。数量性状的遗传只介绍概念与应用,公式运算则不做要求。

育种部分:选种重点介绍生长发育的评定、性能测定等内容,复杂的选种方法如育种值的估计、综合选择指数的计算作为选修内容;把配种计划的制订与近交的遗传效应归到一起。育种部分以育种目标、引种、本品种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为中心内容,将杂种优势利用、杂交育种合并为一章,删除一些枝节内容,削枝强干,使《家畜遗传育种》既保持了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又突出了基础性、需要性。

3.精选实训内容 我们经反复研究,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了家畜遗传育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精选了

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永久制片观察;鸡胚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制片技术;家畜生长发育的测定;家畜的性能测定技术;配种计划的制订;家畜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对于实验中不能安排的其它内容,通过观看录像或使用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来弥补其不足。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黑山羊、牛、种猪、黑兔等动物育种基地培养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实行指导导师制,使学生提前进入科研生产基地,从而使学生的实验研究得以大幅度提高。

(二)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分散、脱节,不够规范,不能形成统一体系。改革后,将遗传育种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分解为有机联系的4种技能,根据各种技能培养的要求,构建了7个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详见图)。

高素质、强技能、广应用性人才 基本技能 创业技能 特色技能 综合技能

图 家畜遗传育种实践教学体系示意

基本实验技能课外养殖小组活动综合实训养殖技术服务小组基地生产与管理特色实验生产实习

(三)课程改革的保障与措施 1.加强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在借鉴以往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本地生产实际,自编或联编教材,使该课程的教材既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又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特色。

(1)突出应用性 教材内容上要以应用理论、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主,尽量与动物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相配合,以便开展现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动物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如加强性别鉴定的理论与实践,相对压缩遗传学三个基本定律及其发展等有关内容。增设创造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绘图、计算、分析、调查、统计和综合应用类实验的比重。另外,还可针对不同区域的生产特点,增加部分经济动物的育种素材。

(2)注重科学性 注重吸收先进的科学成果,反映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辅助标记、辅助选择等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强调适用性 教材编写应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精选内容。调整后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和实验操作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动物染色体组成与细胞分裂、动物基因组组成及表达、遗传基本规律及其发展、畜禽质量性状遗传、畜禽数量性状遗传、品种与品种资源、家畜生长发育与性能测定、家畜选种选配和育种方法、杂种优势利用等。实验部分中包括10~14个实训项目,全书字数控制在30~40万字,理论教学可

安排38~54学时。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验条件开设有关实训项目或综合实训,调整后的课程所需总学时应比原教材计划学时压缩1/3以上。 2.加强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生产实习可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习统一安排,集中实习10~15周,主要完成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的实际操作,如系谱编制、后裔鉴定、杂种优势测定和育种计划制定等。校内实践基地一般有限,重点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本着“双方需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社会多方合作,与各种大中型畜禽养殖集团(场)联乎共建实习基地。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在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大胆尝试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①课堂讨论法 具体做法:根据每章内容列出1-3道数量不等的讨论题。讨论的内容主要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带有研究、探讨性的问题。每章讲解之前向学生公布讨论题,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听课,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或调查研究,认真准备讨论发言。每章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并作记录,讨论发言情况记入平时成绩。教师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指出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对错误加以纠正,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一方面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改变了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讨论中发言热烈,思维活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辩论、反驳的反应力。

②文献阅读法 具体做法:课程讲授进行至一半内容时,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有了大概了解。布置每位学生根据感兴趣的专题阅读文献,并做笔记。阅读文献的数量和笔记内容记入平时成绩。学生对文献阅读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文献。据统计,畜牧兽医03级学生平均每人阅读文献11.3篇,浏览了20种科技刊物。文献阅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自学能力,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学会了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锻炼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自畜牧兽医04级开始,在教学中将文献阅读升级为文献综述,学生不仅要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而且要写成综述文章,进一步锻炼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实验课教学改革 为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多次进行专题研讨,作了如下教学改革

①增加实验课指导教师,由1人上课改为2人上课,加强课堂指导; ②对操作难度大的技术环节多作演示; ③设置综合性实验,如遗传部分8个学时的综合性实验和育种部分8个学时的综合性实训。

④设置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鸡胚染色体标本的制作等。

4.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了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十分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制教学挂图(10 张)、教学照片(10 张)、教具( 2件)、幻灯片( 100张);二是制作CAI课件(48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在教学中使用后,学生反应很好。添置了微机、扫描仪、投影仪、彩色电视机显微镜等先进教学设备。这些先进的教具和设备在应届教学和毕业实习中广泛使用,使用频率高,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改革效果

我们在积极吸收统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从99级开始将《家畜遗传育种》授课学时由原来的80逐步调整到现在的60。经实际教学运行,证明可行且取得了显著效果。

实践证明,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方案有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择业创业能力 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之后,特别是建立了7个相应的实践模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变成了“我要学”。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实训的时间延长,教学的内容向课后延伸,学生实践技能有明显提高。实践证明,调整后的家畜遗传育种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很快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育种实践,在鸡场、猪场、牛场和兔场实习的学生,能积极为场家提供育种方案、配合力测定、杂种优势利用等项目的指导工作,并能承担一定的育种制种任务和制订配种计划。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工作不久又考上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有的学生实习期间就已和畜禽育种公司鉴订就业协议。这是在以往三年一贯制的封闭教学模式下所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的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近3年平均65%的学生参加特色实验,自发成立了养牛、养羊、养鸡、养兔、特种动物养殖、种猪生产等10个兴趣小组,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了以兽医院为龙头的技术服务小组活动,遗传育种类科学研究项目,得到学校的立项资助。 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增强提高了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改革方案受到学生和用人中位的欢迎和好评。

2.推动了课程建设,加快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家畜遗传育种》课程在我院较早进行内容体系改革,成绩突出,2002年被学院确定为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并得到学校专项经费资助。受该课程改革的带动,我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形势下很快得到调整和加强,由我系主持完成的《畜牧兽医专业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运行实验》200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畜牧兽医专业2002年获省级优秀专业称号,2005年我院畜牧兽医专业被评为省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家畜遗传育种》作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课程的改革将对同类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改革起示范作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本课程改革的核心点在于过去的重点在课堂,改为课后实践提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是实践的带动者、实践者与指导者。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明确教学目的,教师由过去的被动上课变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上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稳步提高。不仅如此,教师按“双师型建设要求,已从讲台走出校门,从课堂走向实践,不但围绕生产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能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由于教师的校内外活动,带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良性循环,完善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婉涛,王文静. 遗传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 2003, 6(6): 61- 62

[2]余凯,洪成文,丁邦平等.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6-16

[3]吴锡东,张磊,乔秀柏.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 Sl:5-7

[4] 胡延吉,张春庆,王洪刚. 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农业教育,2006,1:50-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