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揭开“媒婆”的面纱

揭开“媒婆”的面纱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揭开“媒婆”的面纱

三姑六婆,貌似略带贬义,却涵盖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某些民俗精华。 “媒 婆”,便是上述九位屡遭唾弃的女性之一。现在的她,已经逐渐退出了职业历史 的正规舞台。可是,何以凭这区区女子能留下千古的罪名。让我们慢慢来揭开 她的面纱,看看她到底何德何能、神通广大。

探源 ——三百六十行中赫赫有名

媒,形声,从女 ,某声。《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 “媒,谋也,谋合二姓者 也”,有媒人、媒妁、媒婆之称;媒人就是婚姻介绍人,泛指做中介的人;媒妁 中的 “媒”,指男方的媒人,而 “妁”指女方的媒人,两者合在一起泛指媒人;而媒 婆则专指旧时以介绍婚姻为业的老年妇女。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各自独立的经济单位 ——个体家庭,婚姻因 此而产生,所谓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加之封建社 会的封闭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及封建礼教的束缚 ——“男女 授受不亲 ”、 “三岁不同床、五岁不同席 ”、“好女不出门户 ”等,于是便有了 “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 ”,“媒婆 ”则顺理成章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了。

中国最早的媒人是巫觋,这也是中国媒文化的开端,而最早出现媒人的文 献是《诗经 卫风氓》。西周时开始出现以做媒为职业或半职业的人。春秋齐国 管仲设媒官 ——“掌媒 ”,战国时,私媒渐多;汉代始,媒人做媒一定要求酬金; 魏晋后发展为妇女的专门职业。唐代媒人称媒妪,宋代媒人称媒妇,并开始有 了等级划分,元代媒人始称媒婆。从此,媒婆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古代 三百六十行之列中赫赫有名。

窥视 ——她的扮相原来如此这般

媒婆在旧时专指女性,但广义上的媒人其实不单单指女性,还有男性和其 他作为婚姻中介的载体,如物品和动植物等。而她的扮相其实因人而异,但由 于人们感情上的偏好,加之各类文学影视作品的渲染,媒婆的扮相在大多人心 里已成定格。其实,文学作品中媒妁的美或丑只是人性或者说个人品德的表 现,也跟其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媒婆,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都有一颗标志性的黑痣长在面颊突出的位置 上,比如嘴角。其实,并不是每个媒婆都真的有痣,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 来点上的。为什么要在脸上点痣呢?有两种传说可做参考:

传说一:在某些地方,嘴角长痣是能说会道的标志。 传说二:据说某个时期某出名媒婆脸上有一黑痣。

于是,众媒婆,不论想从外形上树立能说会道的形象,还是为了和那个黑 痣媒婆抢生意,纷纷在脸上点痣;于是乎,脸上带痣便成了媒婆的标志。

而媒婆除了那标志性的黑痣外,还有一突出的扮相特征:脸颊上总是要贴 两块膏药。为什么呢?扮得搞笑以图多得些打赏?否也!那是因为她们得经常 性地走门窜巷,到处探听未嫁女子和未娶男子的信息 ——早期的市场调查。而 这样的终日奔波,疲劳过度,就得依靠外物来提神,没有咖啡、茶的情况下, 膏药派上了用场。同时,不论怎样的疲倦,媒婆的职业素质是有的,她们总是 有说有笑,说的时候又尽拣些喜庆的话;更甚者,尽管这辈子从未打过照面, 但好像八百年前和你就是一家的。

很多作品都把媒婆描述得丑,是因其为了钱财乱点鸳鸯。彩调剧《刘三 姐》中的黄媒婆,一出场即自白道: “一把扇子一嘴油,男婚女嫁把我求,哄得 狐狸团团转,哄得孔雀配斑鸠 ”。另有一首略带贬义的打油诗更将其描绘得入木 三分: “铅粉擦得如瓜结霜,衣饰媚得如戏衣,磕磕脚,蹁腿上炕,抻抻袖,伸 手要钱,撇式辣嘴,嗲里嗲气;姑娘见了如躲瘟疫,女子爹娘敬之如宾;滑 稽、可笑、讨厌 ,, ”

当然,媒婆中也不全是坏的,也有惹人喜爱、受人尊敬的,如《西厢 记》、《花为媒》中的媒婆形象,则是那般的青春,那般的优美善良、聪明可 人。

归位 ——执照经营,无媒不婚

《诗经》中的《氓》与《伐柯》都提到了媒人。《氓》是媒人最早见诸的 文献,描述了一名女子因为男子氓求婚但没有媒人,而推迟到秋天的故事。 《伐柯》也描述了同样道理,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没有媒人是不能成婚 的。之后的《仪礼 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以及《唐律疏议》中的 为 婚之法必有行媒 ”,都可以看出媒人成了婚姻的必备条件,没有媒人就无法成 婚。

最初的媒婆,并不是专业的,她们只在撮合男女婚姻中收取一定的 “脚钱” 和婚后的赏钱。直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有了官媒和私媒之分。我国有 关官媒制度最早和最完备的记录是《周礼 地官媒氏》中的关于媒人的描述 “掌万民之判 ”。判者,半也,男女一人各为一半,合之为偶尔为夫妇,也就是 掌管婚姻之事,亦为媒官的职责。具体来讲,官媒的职责大致如下:一、记录 新生婴儿的生庚八字和姓名;二、督促适龄男女结婚;三、主管有关婚姻的

案 件;四、管女犯人的婚配,或为官府卖奴婢等。从这个角度讲,她们是执照经 营的。

私媒则是媒婆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记忆中的媒婆形象。虽然媒人这一行 中,从业者男女皆有,但向来是中年妇女为多,一来出入人家家中及闺房方 便,二来便于与父母辈这类同龄人沟通。对于她的职业特征,大致有如下三个 方面:

媒婆者,砍价抬价高手者。在双方过礼下定等方面,不仅要让双方满意认 可——这边砍、那边抬,还得为自己多赚些 “跑路钱”——砍抬之间的适度。 “说 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媒婆的收入状况。

媒婆者,口若悬河者。这吹嘘的口才,虽然不排除那么一点点的天分,但 终归是一门技术。她一旦吹起来,这世上似乎就没有什么人是不能嫁娶的,再 怎么不般配的也变成了如天仙配一般的佳偶。当然,无论怎么吹,归根结底都 是 “彰显对方优点,淡化对方缺点 ”。

媒婆者,识时务者。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策略,否则话不投机半句 多,再能吹嘘也是白搭。遇上知书达理的,得会 “说”;遇上有权有势的,得会 “笑”;遇上家中女眷多的,得会 “吵”;遇上无赖之辈的,得会 “骂”;给寡妇说二 婚的,得会 “哭”。

正名 ——媒之初,性本善

媒人其实最初在人们心里的印象蛮好的,并非为了钱财乱点鸳鸯,这一点 可从有关媒人的称谓由来看出。

媒人

传说一位好心的老汉为距离遥远的一对青年男女搭桥牵线,两人成亲后找 老汉报答,却寻不着人。于是小夫妻就用米粉捏了老汉的一尊塑像,捏成后又 怕别人看见笑话,就把它藏在柜子里。谁知米粉耐不住久藏,后来取出来一 看,已经发霉,他们就叫它 霉人”因霉”不雅,就将它改以 媒人”相称。

伐柯

《诗经 幽风》中有《伐柯》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 得。”后来,人们称媒人也叫 伐柯” 伐柯”实则砍树,斧”在中国古代象征着 男子,而 树木”则用来比喻女子, 伐柯”也是男女相合的意思。

冰人

冰人出自《晋书?索紞传》。据载:有个人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人说 话;索紞为他解梦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其梦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 下人说话,人阳语阴,是为人做媒,等冰化河开了,由你做媒的婚姻就成功 了。冰人作为媒人的别称也由此传开。

月老

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 月老”来自唐代小说 《续幽怪录?定婚店》:一个叫韦固的年轻人,夜经宋城,遇见一位老人在月光 下正在翻阅的一本书册,原来这位老人是神仙,专管男女婚姻,那书册中写的 都是天下每对未婚对象姓名,老人只要把手中拿着的红线,把书中的男女二人 一栓,就必定结成夫妻。因此,有了 月下老人”即月老”的称呼,和 千里姻 缘一线牵”的说法。

红娘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但不便来往,就由崔莺莺 的侍女红娘从中传言带信,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后, 别称。

保山

保山的意思是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婚姻保证人;用保山来比喻媒人,是 说其可靠性能确保男女婚姻稳固。《红楼梦》中说: 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

媒婆为了钱财乱点鸳鸯谱确实有错,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封建枷锁;对于 历史上关于她的 骂名”,我们应该理性思考,更不应忽视她的功劳 一一推动古代 血缘婚、群婚演化成现代婚姻的雏形,巩固了一夫一妻制。

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

红娘”便成了媒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