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精讲点拨——打造有生命的“三味”课堂

临朐县九山镇九山初中 张桂平 2012年7月30日 15:19

马兴山于12-7-30 16:23推荐张老师从现实出发,提出的“三味课堂”很有创意,也说出了教师在课堂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很值得学习。

董绍才于12-7-31 09:03推荐并加10分张老师的精讲有“三味”的历史,论述充分,案例突出,史料详实,值得学习。

精讲点拨——打造有生命的“三味”课堂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九山初级中学 张桂平

一、精讲有“生活味”的历史

我们有的老师往往会这样安排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教学流程:原因或背景,一、二、三条,很重要,请同学们熟记;事件影响或意义,一、二,两条,更重要,也请同学们熟记。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请同学们自己看看课本。

恰恰是最有趣,最能吸引学生的地方,“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了,而课本上往往又是几句话带过,时间一长,我们的历史课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结论,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了。

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远离学生,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想出多种办法拉近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么使我们的历史变的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呢?

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利用了第三单元导言中的插图《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安排了如下的阐释性精讲: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1405—1985)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了郑和下西洋时到达占城等国受到当地人民欢迎的场面。第1枚是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勇气概。第2枚是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第3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第4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

我们的历史老师要善于讲故事,尤其要擅长讲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故事,讲故事就能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曾经的历史鲜活起来,让“过去”与“现在”有生命的链接在一起,借以催生学生历史学习的盎然兴趣。

二、精讲有“思辨味”的历史

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我在教学七下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尼布楚条约》的在历史上和法律上的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性精讲:

“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得到了解。”

再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军权的加强》一课中的“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一知识点时曾安排了“你怎样评价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样的一个思考讨论题。当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做了这样的总结性精讲:

“仅从考试制度上说,它使得考试更加规范,增强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若从社会影响上说,它的规定过于僵硬死板,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助长了为了当官而死读书、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这个时候,人家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飞跃发展的态势。而我们中国,人们的思想被紧紧束缚着,走向衰落就是难免的了。”

如何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单凭几句结论性的话,喊几句新课改的口号恐怕不行,只有像上面的精讲案例那样在高水平的思维示范和引领中,才能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受到历史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的启迪。

三、精讲有“情感味”的历史

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011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

教有“有情感“的历史,精讲切入的角度很重要,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入手,选取贴近学生情感世界的诗歌、散文、时尚话题或流行歌曲等作为突破口。在指导学生复习七年级下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专题时,我选取了四句历史诗句作为精讲点拨的切入点:

“青山有幸埋忠骨,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未敢忘危负年华,

开辟荆榛逐荷夷。”

然后,借助诗歌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提出了四个问题:

“青山有幸埋忠骨”颂扬了谁为之献身的怎样的事业?

“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谁名垂千古的怎样的气节?

“未敢忘危负年华”展示了谁深明大义的怎样的志向?

“开辟荆榛逐荷夷”记述了谁气吐山河的怎样的斗争?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从每句诗歌的内涵上把握思考的方向,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与交流,很快他们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四位英雄志士和他们远大的志向以及胸怀祖国的历史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诗中,温习历史;在诗中,理解做人。

总之,“精讲点拨”就是打造师生间的高水准的思维对话。“精讲点拨”更需在解疑、建构、升华、提炼上下功夫。

在历史教学这一专业性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引领、示范、帮助、促进的地位无人能够替代,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纪连海就是一个明证。

说句实话,那种一节课只在课的开始吝啬的给学生很短时间的“自主学习”,然后就“合作探究”深层次历史问题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其实是挂着新课改的“羊头”在卖着应试教育的“狗头”而已!这样的应景之作,“花”样教改,不要也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