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然性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必然性与可行性 实现路径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可行性:
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然性:
第一,从社会性质看,一般情况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合法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斗争形式组织教育和发动工农群众,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组织能力和斗争才能,一旦时机成熟,首先在城市发动起义。然后向农村推进,进而取得全国政权。而中国则不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第二,从革命动力看,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城市无产阶级。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任务不是一般的推翻资产阶级专政,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解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因而中国民主革命,工人是领导阶级,农民是依靠的主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不是在若干近代工商业都市,而在广大乡村。因此,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和武装农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 从革命形势看,由于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特点表现之一,就是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改造为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无产阶级为了避免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决战,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以上几方面说明,在半殖民地中国的条件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促进全 革命高潮,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路径: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①创立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毛泽东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成功地解决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③解决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④成功地解决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
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坚决按照这条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和革命战争,开展各种革命运动,来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夺取全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