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庄子寓言故事的特色

庄子寓言故事的特色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莊子寓言故事的特色

寓言充分體現了莊子散文的浪漫風格。就思想內容而言,這些故事都形象地反映了莊子哲學的虛無主義、相對主義;而表達這些內容的手法,基本上就是以豐富的想像為主的浪漫手法。

(一) 首先是故事極其繁多。往往在一篇之中,運用好些故事,又層故事層層層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譚式層層疊疊的故事疊疊 群簇,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說明事理。據有人統計,在內篇七篇中,除了一般的短喻和寓言中的寓言外,僅意思和結構完整的故事就有近四十個。有些重要篇章如人間世,全文除最後兩句外,都是由寓言故事組合而成。每個故事既有相對獨立性,又相互聯繫,共同發揮喻明「大道」的作用。這麼多「寓言」鑲嵌在文中,使莊子文章顯出撲朔迷離的面貌。 (二) 其次,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怪誕奇幻,不同凡響。「大而無當」故事怪誕的話絕不怕說過了頭。正如司馬遷所說:「皆空語無事實。」其想奇幻 像無邊無垠,無羈無束,甚而荒唐不經。敢於不拘一格,這恰恰是莊子散文獲得顯著成就的關鍵。有些故事的誇張和荒誕到達無法想像卻仍能使人受騙的地步。比如徐无鬼篇寫「匠石運斤」,郢人的鼻尖有一點白粉,匠石幫他用斧頭將白粉砍去,竟然「運斤成風」而鼻不傷,那個郢人站在那兒,面不改色心不跳。雖屬無稽,但卻仍能使人驚嘆,不由得替那個郢人捏一把汗。另如達生篇中的「痀僂承蜩」,竟然能在黏蟬的竹竿頂上累疊五個小圓球而不會掉下來,這是連現代最高級的雜技師也難以辦到的,作者居然把故事編得宛然如真。 (三) 第三,用形象手段寄寓哲理,枯燥的概念被大量栩栩如生的形以故事寄象所代替。如齊物論的「莊周夢蝶」: 寓哲理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和蝴蝶從現象上來看是不同的;但實質上莊周和蝴蝶又是物的不同形態,因而是齊一的。這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莊子哲學虛無主義的特徵,它說明,現象的一切都不過是「夢幻」、「烏有」而已。這類故事既拍合本旨,又有別致的意境。有人說莊子及其弟子有詩人的氣質,是言之有理的。

1

莊子思想簡介

(一) 莊子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傑出的怪人。其思想主要淵源於老思想淵源 子。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任自然」和事物之間互相依存轉化等哲學觀點,以及復古的社會政治思想,同時又吸收了楊朱「重生」、「全性保真」的學說,還發展了彭蒙「不曉是非」、田駢「貴齊」的思想。 (二) (1)齊是非 思想核心莊子認為:只有「道」,沒有是非的分別,是非是儒墨之流人在「齊物」 為架構出來的。他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又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認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不只否定儒墨是非中的片面性,更進而否定是非的存在,否定事物的客觀真理。 (2)齊物我 莊子認為「我」與自然萬物之間並無界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還要通過「坐忘」的方法進入「無己」的境界:「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就是取消我與非我的分別,達到心理上的一種混沌狀態。 (3)齊生死 莊子認為生和死沒有區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甚至認為:「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因而主張:「生而不說,死而不禍。」進而主張「外天下」、「外物」、「外生」,最後達到「不死不生」,抹煞了人從生到死、從量變到質變的界限。 (4)齊大小 莊子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就像是非不可分一樣,細大也是不可分的。根本沒法區分,也沒必要區分。他甚至明確地說:「萬物一齊,孰短孰長?」否定事物大小的客觀性。 (三) 莊子把「道」解釋為「全」,即「無」和「虛」,因而這種「道」最高境界只是他想像出來的極為抽象玄奧的主觀意識。用「道」來平衡主、在「逍遙」 客觀世界的結果,就得出了一種絕對自由自足的「逍遙」境界。所謂逍遙,就是順乎一己之性,不顧外界條件,而一概自我逍遙自得。 (四) 人生觀 莊子認為:「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說生死不過是「假於異物,託於同體」。甚至認為人應「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疽潰癰」。故他採取的人生態度是:自甘貧賤,玩世不恭,隨俗沉浮,敝屣功名,鄙棄富貴,淡薄利祿,與世無爭,頤養天年。 2

(五) 莊子從老子那裡接過「絕聖棄智」、「絕仁去義」、「絕巧去社會政治利」,以及「使民無知無欲」、「小國寡民」等主張,加以恣肆發觀 揮,從而達到否定一切價值觀的地步。他的理想社會是「同與禽獸居」的混沌社會。 他奮力抨擊那些用禮樂仁義教育人民的「聖人」;認為法令和禮樂是損害人本性的,使人失去了自然常態。他把一切人類進步都認為是「失常」,而導致社會進步的一切文明手段都應該取締。他竟說:「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莊子生活在暴君宋康王黑暗殘暴統治之時,上述思想的出現也是事出有因的。他對統治者有尖酸辛辣的揭露和諷刺,實屬發牢騷和消極反抗性質。他在人間世裡忿忿地說:「方今之時,僅免刑焉。」斥責那些「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的「不仁之人」他抨擊「竊國大盜」:「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所以他認為當時的世道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甚至在魏惠王面前也氣憤地說:「今處昏上亂相之間,欲無憊,奚可得邪?」表現出黑暗社會的深刻認識和他的錚錚傲骨。 (六) 美學觀 莊子主張歸真返樸,因而他認為「樸素」和「自然」的形象為最完美可貴。他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所謂「樸素」,就是未經人為改變或矯正的形態和本質,保持事物的原始面貌。如果一經人為的變動,就會失其「真」,美的屬性也受到破壞。 他認為美往往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更不能強求妄索。秋水篇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人們根本不必作有意的追求,因為言不能論、意不能察致才是最高層次的美。

3

延伸學習

(一)莊子思想對後世文人多有啟發,請問以下哪些是承繼莊子精神而來,請打√ 文 本 答案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餔糟啜醨皆 1 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3 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 4 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 5 何適而非快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6 用之不竭 7 悠悠乎與灝氣具,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 8 者如何哉 (二)莊子一書,文筆縱恣想像,書中的寓言故事,多呈現了莊子思想的豐富浪漫。以下寓言故事,均出自於莊子書中,請從中化用出我們現今所熟知的成語 成 語 出 處 釋 義 1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矣。(逍遙遊) 人做事 2 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比喻諂媚之徒逢迎阿順權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貴的卑鄙行為 車愈多。(列禦寇) 3 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匐而歸耳。(秋水) 面目 4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1不拘泥於字句言詞,既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得其意,則忘其言 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2後指彼此有默契,心照不宣 5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比喻所爭者極小 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則陽) 6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四。」眾比喻以詐術欺人,或心意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莫三。」不定、反覆無常 眾狙皆悅。(齊物論)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