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询,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 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二、 文化常识1. 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陈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
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 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名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擀,但
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期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 “朽木不可雕” 0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
和相貌很II阳,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 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
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找只凭言辞 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
断又错了。\"3. 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仪式,贸族的冠、婚、丧、祭、餐等典礼.包括政治
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
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 亡乎,失其度矣。”②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顾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细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③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 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 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i吾•宪间》)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 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询人不倦”的精神。⑥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4. 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式归纳起来有:(1)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
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
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
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 (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0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禺疏)和宋朱熹
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岐《论语译注》等。5. 了解创作背景《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敬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警如检
子、子更、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 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 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 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三、 诵读感悟(一) 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八(ft(yl) 曾如(pD
文质彬形(bln)
遂之事父(如)未成一尊(kul)子¥ (hdn)
(二) 诵读指导.(1)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 • ♦ ♦ 惧♦.”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 •/而内自省也。”(2)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四、 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主题。明确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0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迫求理想和有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
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迫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反而可
以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权善美的迫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思考2】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 ■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僧》)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主题。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
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题。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思考3】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
儒家的“仁义之道” 0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思考4】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活动二:问题探充1. 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
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K是非,小人于事必
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一一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 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 有利无利、利多利少。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思考5】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 • ■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齐:与……看齐。内③: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思考6】研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都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阳;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阳合适当,那才是君子。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主题。明确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明确清晰,言简意咳。【思考7】研读第七章原文:曾子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 • •,不亦远乎?\"(《泰伯》)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③己:停止。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近。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C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敏力奋斗。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思考8】研读第八章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费,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资.进,吾往也。”(《子罕》)• • • • •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譬:比喻,比方 ②策:盛土的筐子。
③止:停下来平地④:填平洼地 ⑤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释义:孔子说:“好比堆上成山,只差一筐上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上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上,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资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运用比喻和放句,说理生动自然。【思考9】研读第九章原文:子曰:“知者■ •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主题。明确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思考10】研读第十章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 ♦ • • •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 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礼⑤: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
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雄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
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
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活动二:问题探究1. 概括主题。明确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而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原文:子页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 • • • •灵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③恕:宽恕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 了吧!自己不想要的,
也不要强加给别人。M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主题。明确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
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⑥:讽刺时政 ⑦迩:近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
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活动二:问题探充1. 概括主题。明确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i吾气更强。五、艺术感悟一《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技法指导】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
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
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分析】1. 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2. 文学色彩《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
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秀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六、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知者.不感 B. 任重而道远.C. 迩之事.父D. 敏.于事而慎于言
【答案】C
温故而知新得道者.多助不足以事父\"回虽不敏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D项.勤勉:/聪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B. 见贤思齐焉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答案】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盘盘焉.困困焉.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若火之.始然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 《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
育、政治、美学思想。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 “民赏君
轻”等。D.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
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答案】A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精。《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页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页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页。子页曰:“警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堵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庙之美瓦宫之富得其 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页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选自《论语•子张》,有删改)(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冶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弛张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B. 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C. 仞,是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D. 日月,子页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洋成现代汉语。(1)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答案】4. B5. (1)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刁?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2)即使有人要与太印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解析】4. B项,“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国墙”错误,“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故选B。5. (1)中,“焉”,哪里,何处:“常”,固定:“常师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常师”。(2)中,
“虽”,即使:“绝”,决绝:“伤”,损害:“于\",对:“其何伤于日月乎、状语后置句,那对太
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见”,显示;“量”,估量。七、 素材积累一《论语》名句
1、 德不孤,必有邻。一一《论语-里仁》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一《论语•学而》3、 过而不改,是谓过已。一一《论语-卫灵公》4、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一《论语•述而》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一《论语•子罕》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一《论语•雍也》7、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一《论语-述而》八、 阅读与思考李泽厚访谈录① 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哲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
地探讨一下《论语》。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
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 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
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 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 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② 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
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
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
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
Ao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 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事?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 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春先生”(科学)。③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 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 “治国平天下”这个层而,是 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您怎么看?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 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曜?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④ 新京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任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 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芾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 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 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⑤ 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
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 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
为重建做些工作。(文章有删改)九、作业阅读《论语》的其他章甘,谈谈你对学习古典文化的理解.不少于4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